一年級兒童成語故事通過講述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年級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表達(dá)一種看法,陳述一種觀點(diǎn),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一年級兒童成語故事ppt素材。
仙人指路 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兒童一怪石屹立峰巔,成語材其狀似身著道袍的故事仙人,他一手舉起,年級似為游客指引進(jìn)人皮篷之路,兒童故名“仙人指路石”,成語材又名“仙人指路峰”。故事它之所以頗負(fù)盛名,年級不僅僅在于外形酷似,兒童而且因?yàn)橛幸欢螌κ廊祟H有啟發(fā)作用的成語材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故事有一位兩歲能文、年級四歲會武的兒童神童,只因后來科場失意,成語材擂臺負(fù)傷,改行經(jīng)商后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了千峰萬壑,連一個藥農(nóng)、樵夫的蹤影也沒見到。干糧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爛了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過了多久,來了一位身背蔑簍,腳著山襪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后,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么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個力氣活干干,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說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話是對的,就千恩萬謝地辭別了老人。
沒走多遠(yuǎn),猛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他回頭就追,追上老人后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實(shí)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才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fēng)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為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抬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了一塊高大魁偉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里發(fā)出聲音:“踏遍黃山?jīng)]見仙,只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余生賽神仙.”
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了仙人的話,后半生不但成家立業(yè),而且日子過得很火紅。難怪清人曹來復(fù)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人勝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石的形狀又變成了喜鵲,旁有一棵青松,狀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
一年級兒童成語故事ppt素材2:過河拆橋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wù)精明干練,善于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
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fèi)了許多錢財,并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
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quán),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后來,他升任相當(dāng)于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
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shí)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dāng)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zhǔn)備頒發(fā)下去。書還未下達(dá),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xù)實(shí)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shí)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
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dāng)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dāng)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diǎn),于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dá)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qiáng)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后,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
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dāng)官的,現(xiàn)在宣讀皇上關(guān)于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lǐng)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后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一年級兒童成語故事ppt素材3:殘杯冷炙北齊的文學(xué)家顏之推,學(xué)識淵博,他有一部《顏氏家訓(xùn)》傳世,內(nèi)容是以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作為立身治家之道。這部著作,對后世不少學(xué)者為人處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顏氏家訓(xùn)》中有一處告誡說,不能因?yàn)橛悬c(diǎn)稱贊,你就去受權(quán)貴驅(qū)使;處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權(quán)貴施舍的屈辱。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有一段時間就被迫在顏之推提到過的這種悲辛的處境里生活。
杜甫從小聰明好學(xué),志高務(wù)實(shí),但一直沒有遇到施展才華的機(jī)會。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早已盛負(fù)詩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長安的大道。
考試完后,杜甫覺得文章寫得得心應(yīng)手。但他哪里知道,主持這次考試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選用賢才,而對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
杜甫沒有料到自己會應(yīng)試失敗,內(nèi)心非常痛苦,對前途悲觀失望。從此,他流落長安,以“賓客”的身份出入于達(dá)官貴人之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時常陪王公大臣宴飲,席間吟詩賦辭助興。
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維持生計,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權(quán)貴們的推薦,求得一官半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