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關于故事故事】
牛頓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很喜歡動物。科學有一次,勵志他的大全朋友送給他一只狗和一只貓,牛頓收到禮物非常高興,關于故事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的科學新朋友,為了便于狗和貓出入房間,勵志牛頓在門邊挖了兩個洞,大全一個大一個小,關于故事有人問他,科學你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兩個洞呢,勵志牛頓回答說:“狗從貓洞里能過去嗎?大全”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個月爸爸就去世了。關于故事兩歲時,科學媽媽又改嫁到鄰村。勵志牛頓只好與外婆相依為命。他從不亂花錢,的愛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藝,把零用錢聚起來,買了鋸子、釘錘等一類工具,一放學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頓學習時精神很專注。有一次煮雞蛋,心里想著數學公式,竟誤把手表當作雞蛋丟進了鍋里。還有一次,從早晨起就計算一個問題,中飯都忘了吃。當他感到肚子餓時,已暮色蒼茫。他步出書房,一陣清風,感到異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飯嗎?怎么走到庭院中來了。于是他立即回頭,又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桌上攤開的算稿時,又把吃飯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立即又伏案緊張地計算起來。
【丁肇中的故事】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中學時代是在臺灣度過的。
1956年丁肇中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博士學位。1963-1964年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7年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里希特各自獨立地發現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109ev~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能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漢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
與此同時,美國人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并取名為ψ粒子。后來人們就把這種粒子稱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
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夸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夸克即粲夸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此外,通過高能正負電子對撞的物理實驗,丁肇中在1979年夏發現了三噴注現象,為膠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實驗依據。
他進行的高能下電磁作用與弱作用干涉效應的實驗,為弱電統一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1981年起,他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小組——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的l3組。
在歐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現象。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選拔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20xx年世界物理年活動日前在歐洲啟動。他正領導著來自美、法、德、中等14個國家43所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學家,在日內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質、反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