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傳說故事大全中收錄了很多民間的中國中國傳說故事,下面是民間民間短篇文章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民間傳說故事大全精選的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傳說
相傳,魯班是大全的故我國古代最聰明、最能干的精選精選工匠。他原名公輸般,中國中國因為是民間民間春秋末期的魯國人,魯班就成了后人對他的傳說稱謂。
一次,故事故事他來到吳國姑蘇城,大全的故人間天堂,精選精選果然名不虛傳。中國中國古城樓塔,民間民間次第排列,傳說茶館酒肆,熱鬧非凡。魯班游興倍增,揣摸著蘇州建筑的特點,迷樂其間。忽然一陣嘈雜的吵鬧聲傳來。魯班循聲望去,只見前面一塊綠草如茵的空場上,高高聳立著一座新建的寶塔。塔前圍著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過去,撥開圍觀者,看見一個身穿綢緞、頭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發怒,青筋暴綻,瞠目豎眉,大有氣沖斗牛之勢。老人對面蹲著的一個中年人,雙手抱頭,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魯班好生奇怪,一詢問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當地有名的富翁,為積善行德,準備修建一座寶塔,流傳千古。
這項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運木起造,精心籌劃,經過近三年的辛苦勞動,寶塔終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寶塔雖然建成,可不管橫著看,還是豎著看,總是傾斜的。經過測量,寶塔的確傾斜近十度。人們對此搖頭相視,指點議論。富翁認為造塔反招非議,很是生氣,也有損他的功德圓滿,因此,親自找工匠算帳: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寶塔扶正,否則,要送官府嚴辦。
這可難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賣兒賣女,傾家蕩產也無法承受經濟壓力;如果把塔扶正,這也辦不到,因為寶塔盡管是木質的,可依然有約百萬斤,只能望塔興嘆。
魯班繞著寶塔仔細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籌莫展的工匠,走過去安慰道:“你不要著急,只要你給我找點木料來,我一個人用不著一個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聽,半信半疑,可也沒有別的辦法。于是他扛來木料,帶著一絲希望等待著。而魯班呢,他也不讓人插手幫忙,將扛來的木料砍成許多斜面小木楔,一塊一塊地從塔頂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這樣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個月,寶塔果然直立起來了。
工匠感激地問魯班:“恩公,你這樣補救為啥能使寶塔直立?”
魯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質的,屬穿斗結構,各部件之間的拉扯比較結實,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辦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打進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傾斜。”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福蔡慶與人血饅頭過去,中國北方流傳著一種避邪驅妖的習俗,凡是有人得了“撞克”,撞了鬼神,或被鬼妖纏身,巫婆神漢就給病人吃一種人血饅頭。這種人血饅頭是很有講究的,必須從殺人劊子手那里獲得。劊子手行刑時,事先準備下很多饅頭,殺人后,趁關噴血,將饅頭都染了。據說,這種染了血的饅頭就能驅驅妖避邪,百靈百驗。由此,這種血饅頭價格昂踐。
相傳,這種人血饅頭起源于蔡福蔡慶。
蔡福,人稱“鐵臂膊”,北京大名府兩院押牢節級,兼棄行刑劊子手;蔡慶,是蔡福的弟弟,任小押獄,也是一名行刑劊子手,生來愛戴一枝花,為此,都叫他“一枝花”蔡慶。
蔡福蔡慶兄弟二人在衙門里混長了,見別的差事都油水不少,他們一個專事行刑的,沒什么外快可撈,心里上很是不平衡,就也想撈點油水。怎么個“撈”法呢?找行刑的犯人去要?不行。他們兩手空空,除了一個軀身,一無所有,自己又無權免了人家的死罪。琢磨來琢磨去,也沒有琢磨出個門道來。
這天,蔡福蔡慶又去行刑。法場之外,跪著被行刑之人的家眷。家眷旁邊堆放著一大捆燒紙,以便待人死后燒化。
給人燒紙,原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是自古留傳下來的習俗,蔡家兄弟司空見慣,壓根兒就沒拿這當回事兒。
一天,兄弟二人去朋友家串門。朋友正給死去的親人打燒紙。閑談中,朋友問二位行刑官,可知燒紙的來歷?
休看二人常見燒紙,要追根尋源說來歷,二位真還不知。朋友便給他們講了起來。
相傳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可是造出的紙沒人買。夫妻二人合計了一個辦法——裝死。蔡倫“死”后,妻子一邊哭,一邊燒造出的紙。不久,蔡倫“活”了過來。蔡倫告訴眾人,妻燒的紙,在陰間就是錢。他用這些錢,買通了閻王小鬼,就把他放了……從此,蔡倫的紙,成了搶手貨,人死后,紛紛效仿。久而久之,成了民間習俗。
朋友講的這個故事,原本是隨口說著玩的,蔡福蔡慶卻入了腦子。他們想,我們的老祖宗蔡倫夫妻能使計促銷自己的貨物,我們何不從自身優勢上做做文章?于是,攪盡腦法,想出了“人血饅頭”一事。
他們自己兜售人血饅頭是不行的,必須找人給推銷。找誰?他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巫婆神漢身上。當時缺醫少藥,病人又多,巫婆神漢應時而興,成了病人的“救星”。二人悄悄地和這些人相勾結,共同編造出了一套“人血饅頭驅鬼邪”的鬼話。
從此,巫婆神漢便用從劊子手蔡福蔡慶這得到的人血饅頭給人“治病驅邪”。此法越傳越神,越傳越邪乎。蔡福蔡慶發了財,巫婆神漢也發了財。久而久之,竟然在民間流傳開,世代沿襲下來,成了北方一帶的“習俗”。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石爺爺和石奶奶梁山南麓,秀水青山,松柏掩映處矗立著兩座高大的石人,人們都叫他石爺爺、石奶奶。這石爺爺、石奶奶是誰呢?俺講完這段故事就知道了。
那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事啦。一次我八路軍一個連被幾百名鬼子、漢奸團團圍困在泰安南山上,一連兩天接濟不上,眼看就有被困死的危險。
鄉親們急壞了。可是敵人像螞蟻滾蛋般一層裹一層,干著急沒有治。好心的婆婆、奶奶們急得流下淚來,有的點香磕頭,祈求老天保佑。
這天傍晚,忽見山間升起一層乳霧,飄飄渺渺,越升越濃。戰士們見升起了濃霧,心中也生起了生的希望,個個抖擻起精神,準備借霧突圍。云霧中忽聽一陣咯吱吱的扁擔聲,由遠而近,向山上走來。戰士們睜大眼睛,緊緊地盯著聲響的方向。“咯吱吱,咯吱吱。”聲音清脆,就像一支樂曲,聽起來非常和諧悅耳。只見云霧中走來兩個老人,一前一后,飄飄若仙。前面是個老爺爺,肩挑兩桶;后面是個老奶奶,腕上挎監。二人爬上山崖,笑容滿面,大聲喊道:“孩子們,辛苦了,快來喝水吃飯呀。”戰士們呼啦啦圍上來,手拉二老,感動得熱淚盈眶,問二老是怎么上來的?老人擺擺手,只是催促快喝水吃飯。老奶奶撩開籃上的苫布,露出雪白的饅頭。戰士們實在餓壞了,圍上來就要拿著吃。可是僅僅一籃,這么多人,分不過來呀。戰士們伸出的手不由得縮了回來。老奶奶看出大伙的意思,就一人一個分送到大伙手里。看著戰士們狼吞虎咽,吃得那個香甜勁兒,二位老人笑得那樣慈祥。戰士們吃了一個又一個,幾十號人,個個吃飽喝足,人們這才驚奇地發現,籃里的饅頭怎么還是那么多?再看兩位老人,正笑瞇瞇地看著大伙,問吃飽了沒有?喝足了沒有?和藹得比自己的親人還親。
山里的霧越升越大,越升越濃。敵人怕我軍借霧突圍,向山頭發起了猛烈進攻。一時間槍聲大作,火炮齊鳴。戰士們怕傷著老人家,勸他們快去石洞里躲避。老爺爺哈哈大笑,哪里肯去?扁擔一豎,鎮定自若。說也奇怪,那槍彈竟不知打到哪里了。
老爺爺站在一塊大石上,讓戰士們向山下打槍,向左右扔手榴彈。轟隆隆,轟隆隆,敵人一下子亂了套,以為我軍突了圍,啪啪地瞎打一氣。由于霧氣太大,他們東打西,西打東,自己打起自己來。老爺爺手捋銀須,開懷大笑。戰士們也忍不住叫起好來。山下槍聲越打越密,老爺爺揮揮手說:“都跟我來,我路熟。”說著,挑起擔兒,頭前帶路,左拐右轉,右轉左拐,竟輕巧地把戰士們帶出了南山重圍。
絕路逢生,戰士們感激萬分。問老人家姓氏名誰,家住哪里。老人滿面含笑,擺手不說。戰士們哪里依?老人被纏得沒辦法,手捋長須,說了一首詩:
村居嶺南燕兒家,鎮山開店好生涯。
只因除狼驅虎豹,離瑤重返蓼兒洼。
說完挑起擔兒,高唱山歌,顫悠悠向南飄然而去。
戰士們去嶺南打聽,根本沒有個“燕兒家”,更沒有老爺爺,老奶奶那樣的人。當時由于戰斗不斷,以后就把這事忘下了。直到全國解放后,一些當年參加過泰安南山戰斗的同志回鄉探親,聚在一起,不由得又回憶起了當年。大家無比感慨,湊在一起才解破那四句寺。原來老爺爺、老奶奶是梁山孫新和顧大嫂顯靈。“村居嶺南燕兒家”一句,是個“梁”字。因為燕子的家在梁上。梁,梁山;嶺南,即山南。當年梁山泊聚義,孫新和顧大嫂曾鎮守南山,為山寨開酒店以作耳目。為了紀念孫、顧夫妻救護子弟兵的功德,大家集資在當年孫、顧把守的南山城上,刻了這兩座石人像。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滄州鐵獅子的傳說“滄州的獅子,定縣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薩。”從這個廣泛流傳的民謠,可以看出滄州獅子是多么著名了。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滄州這地方是一塊風景優美、土地肥沃的魚米之鄉。它一面臨海,因而遠遠地望去,海碧天藍。再加上氣候溫和,人又勤勞,家家戶戶的日子,過得都那么美好。所以就連飛禽、走獸,也都愿意到這里落落腳。
有一年谷子黃梢,棒子蒼皮的時候,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風,卷著海浪,像虎叫狼嚎一樣咆哮著直撲滄州城。眼看著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滿洼的好莊稼被海水吞沒。黑風惡浪來得急,老百姓來不及躲,人也淹死了不少。那情景是真叫慘啊。
這黑風惡浪怎么突然來得這么猛呢?原來是一條惡龍在興妖作怪。它看著滄州這地方好,就一心想獨吞這地方做它的龍宮。就在惡龍興妖作怪、殘害黎民百姓的時候,人們猛地聽到一聲像山崩地裂一樣的怒吼。只見一頭紅黃色的雄獅,從海邊一躍而起,象鷹抓兔子一樣,嗖的一聲,沖向大海,直取惡龍。海面上頓時水柱沖天,狂風大作,龍騰獅躍,雄獅和惡龍從天黑一直廝殺到黎明,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我占不了這塊地方,也叫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邊跑著一邊吐著又苦又堿的白沫。雄獅在后面緊追不放,一直到東海深處,逼著惡龍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這才罷休。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又能安居樂業了。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就請一位叫李云的打鐵名匠,帶領著九九八十一個手藝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噸鋼鐵,鑄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成了這尊活靈活現非常雄偉的鐵獅子。
那條惡龍雖然沒死,可是它一望見這頭鐵獅子,就渾身發軟,爪子發麻,再也不敢興妖作怪了,所以,后來人們又把這尊鐵獅子叫做鎮海吼。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落鳳山的傳說西沂河岸邊,王莊村的東頭有半間草屋,里邊住著忠厚老實的王小。他自幼父母雙亡,孤身一人,靠打柴為生。
這天在山上打柴,見從東南方飛來一只大鳥,落在半山腰里,身上發出萬道金光。站一會兒,翅膀一抖就飛走了。王小跑過去,見地下有一枚制錢,便拾了起來放兜里,打完柴,在回家的路上,覺得身熱口渴,就放下挑子,爬上路旁的山楂樹摘山楂吃。樹下來了一老一少,王小聽他們說:
“師傅,咱們要枚銅錢干什么用?”
“那是寶,用紅絲線栓上放進海里,龍王會請你進去,要什么他就給什么。”
他二人走后,王小從樹上下來,心想: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那鳥可能是鳳凰,這制錢也許就是他們說的那寶貝了。他決心去試試。
王小走了半月到了東海邊,他拿出銅錢,拴上紅絲線拋入海中。海面立時波濤洶涌,海水翻騰,不多時,海里上來兩個分水夜叉,把王小請入龍宮。龍王親自迎接,設宴招待。席間龍王問王小:“不知英雄用何法力煮我東海沸騰,”王小掏出銅錢遞給龍王,龍王是識寶的:“好個鬧海錢,天下只此一枚,真是價值連城啊。”王小見龍王稱贊,就說:“龍王喜歡,我就送給您了。”龍王又驚又喜:“謝英雄的饋贈。我龍宮珍寶也不少,隨你挑任你選。”王小見一個金絲叭兒狗,脖上套著鈴鐺,搖頭擺尾,蹦蹦跳跳。心想:我要有這性靈作伴,晚上就不孤單了,于是開口道:“我很喜歡這只金絲叭兒狗。”龍王大驚,臉都變了色。原來這小狗是他最疼愛的公主三娘,她聽說有凡人入宮,纏著父王要看,女孩不便拋頭露面,才變作金絲叭兒狗的。龍王雖然舍不得,可有言在先,不能拒絕,只好答應了。
王小攜著金絲叭兒狗,回家把它放在屋里。自己和以前一樣,鎖上門,拿了扁擔上山打柴。到晌午回來,開開門一看,桌上放著熱騰騰的飯菜。王小心想是鄰居送來的,吃了又去打柴,回來還是有桌飯菜,一連三天都是這樣。王小好納悶,這天他裝著去打柴,偷偷藏在爛席筒里。天剛晌午,見小叭兒狗打個滾兒,變成一位俊俏的女子,她拿過紙疊上,用剪子一鉸,吹一口氣,立即出現一桌飯萊。王小從席筒里鉆出來,女子羞羞答答,向王小說了自己的身世,并說愿與王小結為夫妻。王小滿口答應,就在半間草屋里拜了天地。
三天后的晚上,龍女三娘剪子鉸紙,吹口仙氣,平地里起來錚明瓦亮的摟臺殿閣。小兩口住了進去。這事傳到皇宮里,薛王帶著文武百官來看。這昏王見三娘長得貌美,起了歹心,便對王小說,“你在門前打十二眼井,井旁都要有一棵垂柳,井里都要有兩條半斤重的鯉魚。明天有一樣辦不到,拿三娘頂替。”說完拂袖而去,王小犯了愁,三娘說:“郎君莫愁,明天薛王來,自然無話可說。”
第二天一早,薛王來了,見十二眼井里魚躍水動,十二裸垂柳風吹枝搖。薛王看傻了眼,可他還不甘心,就又對王小說:““你院里擺上二十匹馬,都是粉鼻粉眼粉肚皮,馬上都坐俏佳人。今天我不走了,住你客廳,明天我起來就看。”王小一看三娘的眼色就答應了。三娘擺酒宴招待薛王臣君,薛王吃飽喝足就睡了,天明醒來,見和他要的一點不差,馬咴咴地叫,在院里兜歡子。薛王難不倒王小,雖然心里不悅,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回去。三娘上前說道:“薛王,民女貢獻一玩物,不知中意否?”說著遞過去拳頭大、狀如鼠的小動物。薛王一看,著實喜愛。問道:“它是何物?怎么喂養?”三娘說:“它叫禍,只吃生鐵喝香油。”薛王想:“香油有的是,生鐵更不在話下。”于是帶禍回宮。
薛王派專人喂禍,那知這小東西越長越大,越吃越多,城的生鐵吃光了,香油喝凈了。薛王下令向全自征收,后來全國的也吃光喝凈了,薛王沒了法,叫人把禍牽出去扔了。誰知禍大城門小,牽不過去,薛王又叫把禍殺死。誰料一百個勇士發聲喊,持刀向禍刺下時,刀口噴火,立時烈焰沖天,薛王和他的大臣抱頭鼠竄,王宮也化為灰燼了。
后來,薛王征調民夫,排成長隊,把拆薛城圍墻的舊磚手遞手地傳到兗州,蓋起了兗州府。這就形成了一句歇后語,拆了薛城蓋兗府--手遞手。木石鎮的落鳳山,在這個故事之前叫東山,王小東得寶,證明那鳥是鳳凰,從那人們就把東山改叫落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