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就是兒童作者把想要說明的道理,通過虛構的故事來表達,讓學生從虛構的故事中受到啟發。下面是短篇動物的寓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兒童短篇動物的寓言故事3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言故
從前,有一個好吃懶做的兒童人,一天到晚除了吃飯就是短篇動物的寓睡覺,什么也不愿干卻總是言故異想天開,一會兒想著要吃這,事字一會兒又想著要吃那,兒童又不想費力氣。短篇動物的寓
一天,言故他躺在床上忽然想到要能吃上野兔子做的事字佳肴[yáo]該多好呀。他曾聽人說鶻[gǔ]可以捕捉野兔,兒童于是短篇動物的寓他勤快了一次,起床出門到市場上去買鶻。言故
他在街上轉來轉去,不知鶻是什么模樣。七買八買竟把一只鴨子買回家了,反正他還是不知道。
第二天,這個人把鴨子帶到野地里,等著野兔跑來。等呀等,果然有野兔子跑過來了。
這人立即將鴨子拋擲出去,讓鴨子去抓野兔。可是,這只鴨子飛不起來,一拋出去它就撲打著翅膀落在地上了。
這人急了,又抓起鴨子再拋擲出去,鴨子又重重地落到地上。這個人煩死了,他接連三四次把鴨子拋擲出去,鴨子始終是飛不起來。
這時,只見鴨子摔倒了又從地上站立起來,哀哀地對他說:“我只是個鴨子呀。你殺了我,吃我的肉,這是我應盡的本分。可是你要我去抓兔子,我哪能做得到呢?你為什么偏偏要把拋擲的苦處強加到我頭上呢?”
這個人卻皺著眉頭說:“你怎么會是只鴨子呢?我只當你是只飛得快、善于捕捉野兔的鶻呢。”
鴨子沒辦法,為了讓這個人相信自己的確是只鴨子,它伸出自己的腳蹼[pǔ]給他看,說:“你看我這連在一起的腳丫子,看我這笨手笨腳的樣子,是會捕捉野兔的鶻嗎?”
這個人無可奈何地看看鴨子,再看看四周,那只野兔子早已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這個人只好沮喪地返回家去。
這個懶人好吃懶做,只知道想一些歪點子,就算不認識鶻,至少鴨子得認識吧,結果鬧出了這個笑話,只能沮喪的回家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顧客觀實際,單憑自己的主觀想象,強人所難,終究是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的。
兒童短篇動物的寓言故事300字篇二:老虎與刺猬的故事從前,有一只老虎,又笨又懶。有一天,它肚子餓了,想到野外找點東西吃。找著,找著,它看到一只刺猬朝天睡在前面的草地上,圓乎乎略帶鮮紅鮮紅的,以為是塊肉,便急急忙忙地走攏去。
正準備張口咬住它,冷不防被刺猬卷住了鼻子,老虎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不得了,鼻子上的刺猬越卷越緊,扔也扔不掉。它又疼痛又害怕,嚇得趕快跑,趕快跑……
老虎跑著,跑著,一直跑到大山中,又困又乏,實在是不能動彈了,便無可奈何地躺在地上,不知不覺地昏昏沉沉睡了。
受驚的刺猬見老虎不動了,對自己沒有什么威脅了,這才放開老虎的鼻子,迫不及待地逃走了。
老虎一覺醒來,忽然發現鼻子上的刺猬走開了,也不再害怕了,用舌頭舔了幾下,覺得鼻子還在,很高興,肚子餓也忘記了,便到半山腰的橡樹下面去玩。
老虎低頭走著、玩著。不知不覺間看見一個橡子的殼兒,圓溜溜地躺在地下,以為又是只小刺猬。
它心頭猛一驚,不知不覺又有點害怕起來,害怕自己的鼻子又要被這只“小刺猬”卷著了,趕快側著身子,提心吊膽但又不得不很客氣地對橡子的殼兒說:“我剛才遇上了您的父親,您父親真厲害呀。他的本領我已經領教過了。現在我不和您小兄弟計較了,還是希望您小兄弟讓讓路,放我走吧。”
老虎被刺猬咬住鼻子后,但凡看見圓溜溜的橡子的殼就認為是小刺猬,心里害怕得不得了,而且還很客氣的跟橡子殼求情,你說是不是很可笑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受到驚嚇后,不要心有余悸,如果馬馬虎虎、粗枝大葉,到頭來只能是自己恐嚇自己。
兒童短篇動物的寓言故事300字篇三:自作聰明的小蒼蠅森林中,一只餓極了的小蒼蠅再尋找著食物。
他一邊飛一邊想:唉,現在的生活太辛苦了,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地去尋找食物。要是食物能乖乖的送到我嘴邊,那該多好啊。到底有什么方法能使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呢?
正當蒼蠅苦惱的時候,他看見蜘蛛大哥正忙里忙外,不知在干什么?
于是,蒼蠅帶著疑惑,向蜘蛛大哥喊道:“蜘蛛大哥,你在忙活什么呀?”
蜘蛛聽了回道:“我呀,在織網呢。等網織好了,這網上黏黏的液體就會粘住一些昆蟲,到時候,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蒼蠅聽了蜘蛛的答復,暗暗竊喜,心生一計:我終于找到衣食無憂的方法了,等到下午,趁蜘蛛不注意時,我把他的網偷過來,自己不就能過上好生活了。
當天下午,蒼蠅鬼鬼祟祟的來到蜘蛛這邊,趁蜘蛛不在,一頭撞進蜘蛛網上,剛想起身,卻發現自己動彈不得,眼看自己馬上成為了蜘蛛的盤中餐。
蒼蠅醒悟地大喊道:“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也沒有不勞而獲的快事,做任何事都要自己努力地去完成,決不能不勞而獲。
天下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可以吃,故事里的蒼蠅只想不勞而獲,可是世界上畢竟是沒有這么輕松的事情,所以他最后也是作繭自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想要的必須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完成,不勞而獲的結局通常是不好的。
兒童短篇動物的寓言故事300字篇四:笨人加鹽的傻事有一次,這個笨人在家里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咸淡合不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
這人喝了一點湯,咂了咂嘴巴,覺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里。
這時,鍋里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里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
嘗過以后,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么還是這么淡呢?”
于是這個人就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里,但他還是沒有覺察到自己究竟在哪里出了差錯,仍舊還是去嘗勺里的湯。
勺里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又以為鍋里的湯鹽還是不夠,于是又往鍋里拼命加鹽。
就這樣,木勺里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復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也不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一滿罐鹽經他這么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
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么鹽都快要加完了,鍋里的湯卻還是咸不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