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佗 ,名人字元化,羊勸一名旉,華佗沛國譙縣人,名人東漢末年著名的羊勸醫學家。華佗與董奉、華佗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名人少時曾在外游學,羊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華佗河南、名人山東、羊勸江蘇等地,華佗鉆研醫術而不求仕途。名人他醫術全面,羊勸尤其擅長外科,華佗精于手術。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少年華佗
他小時候就聰明過人,曾憑著自己的天資讓師傅收他為徒。
他七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于家里窮,母親讓他到父親生前的好友那里學習醫術。
華佗找到了父親的好友,并說自己想拜師學藝。那個人打量了一下華佗,心想:不知道這個孩子天資怎么樣?得考考他才行。
這時,兩只山羊在院子里頂起架來,誰也沒有辦法把它們分開。那個人轉過頭對華佗說:“你能把它們分開嗎?
華佗蹲在地上想了想,跑到旁邊割了些嫩草,分別放在羊的兩邊。兩只羊一見嫩草,根本沒心思頂架,立刻分開,徑直地走過去吃草了。
那個人看華佗的確很聰明,就決定收他為徒了。
行醫經歷
在華佗多年的醫療實踐中,非常善于區分不同病情和臟腑病位,對癥施治。一日,有軍吏二人,俱身熱頭痛,癥狀相同,但華佗的處方,卻大不一樣,一用發汗藥,一用瀉下藥,二人頗感奇怪,但服藥后均告痊愈。原來華佗診視后,已知一為表證,用發汗法可解;一為里熱證,非瀉下難于為治。
華先生治府吏倪尋,頭痛身熱,則下之,以其外實也。治李延頭痛身熱,則汗之,以其內實也。蓋得外實忌表、內實忌下之秘也。又按內實則濕火上沖,猶地氣之郁,正待四散也。外實則積垢中留,猶山閑之水,正待下行也。其患頭痛身熱同,而治法異者,雖得之仙秘,實本天地之道也。余屢試之,果屢見效。
又有督郵頓某,就醫后自覺病已痊愈,但華佗經切脈卻告誡說:“君疾雖愈,但元氣未復,當靜養以待完全康復,切忌房事,不然,將有性命之慮。”其時,頓妻聞知夫病已經痊愈,便從百里外趕來看望。當夜,頓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后果病發身亡。另一患者徐某,因病臥床,華佗前往探視,徐說:“自昨天請醫針刺胃管后,便咳嗽不止,心煩而不得安臥。”華佗診察后,說:“誤矣,針刺未及胃管,誤中肝臟,若日后飲食漸少,五日后恐不測。”后果如所言而亡。
華佗曾經替廣陵太守陳登治病,當時陳登面色赤紅心情煩躁,有下屬說華佗在這個地方,后來他就命人去請華佗,為他診治,華佗先請他準備了十幾個臉盆,然后為他診治結果陳登吐出了幾十盆的紅頭的蟲子,為他開了藥,說陳登是吃魚得的這個病,告訴他這個病三年后還會復發,到時候再向他要這種藥,這個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臨走告訴了華佗家的地址,那年陳登36歲,結果陳登果然三年后舊病復發,并派人依照地址尋找,可是華佗的藥童告訴陳登的使者說華佗上山采藥還沒回來也不知道他什么時候能回來,結果陳登去世的。(依據見《三國志·陳登傳》)
在周泰受重傷時,華佗醫好他,所以后來有人向曹操推薦華佗時就說:“江東醫周泰者乎?”
黃疸病流傳較廣時,華佗花了三年時間對茵陳蒿的藥效作了反復試驗,決定用春三月的茵陳蒿嫩葉施治,救治了許多病人。民間因此而流傳一首歌謠:“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世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華佗還以溫湯熱敷,治療蝎子螫痛,用青苔煉膏,治療馬蜂螫后的腫痛;用蒜畝大酢治蟲病;用紫蘇治食魚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黃精補虛勞。如此等等,既簡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府中官吏倪尋、李延同時來就診,都是頭痛發燒,病痛的癥狀正相同。華佗卻說:“倪尋應該把病邪瀉下來,李延應當發汗驅病。”有人對這兩種不同療法提出疑問。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癥,李延是內實癥,所以治療他們也應當用不同的方法。”說完,馬上分別給兩人服藥,等第二天一早兩人一同病好起來了。
評價:
華佗是中國醫學史上為數不多的杰出外科醫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針、灸等方法,并擅長開胸破腹的外科手術。外科手術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礎上的中醫學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主張之下,外科手術在中醫學當中并沒有大規模的發展起來。有些醫史學家考證出,華佗所用的治療方法在印度醫學中有所記載,他使用的麻沸散中主要藥物“蔓陀羅花”也是印度所產,因此他們提出華佗一生游歷于中原各地,他很有可能是來自印度的天竺醫生。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