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井下石意為看見人掉進井里,關于不伸手救他,落井反而往井下扔石頭。下石借以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語故那么這個成語是關于怎么來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解釋的關于落井下石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參考。落井
落井下石典故一:
語本唐代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韓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語故中國兩位杰出的文學家。大名鼎鼎的關于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兩位,落井這兩位就是下石韓愈和柳宗元。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語故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關于僅活了四十六歲。落井
韓愈是下石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宗元墓志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跡,然后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學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貶官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地區)時,劉禹錫也將同時被貶往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區)。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瘴癘時作,“非人所居”;而劉禹錫則上有高齡老母,“萬無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
銘文激動地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著,筆鋒陡轉,描述群小的行徑。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有時還握著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發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里扔石頭。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干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為揀了個大便宜。這號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風義舉,多少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文中“落陷阱又下石”后被煉為典故“落井下石”。
落井下石典故二:
當賀若弼攻入建康宮廷時,陳叔寶帶著張、孔二妃以及十來個宮人,逃出后堂景陽殿,就要往井里跳。袁憲苦苦哀求,陳后主不聽。后閣舍人夏侯公韻用自己的身子遮擋井口,陳后主極力相爭。爭了很長時間,才得以跳進井里。
不久,有隋軍士兵向井里窺視,并大聲喊叫,井下無人應答。士兵揚言要落井下石,方才聽到有人求救,于是拋下繩索往上拉人,覺得非常沉重,本來以為后主體胖,等到把人拉上來,才吃驚地發現,原來一根繩索,“串”著陳后主、張麗華以及孔貴嬪三人。
落井下石相關成語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落阱下石、過河拆橋、雪上加霜、幸災樂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