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孫權勸學》選自北宋史學家、孫權釋翻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勸學一部編年體通史一一《資治通鑒》。該文寫的文言文原文注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孫權釋翻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先寫孫權勸學,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文言文原文注該文既記敘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孫權釋翻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勸學故事,也贊揚孫權、文言文原文注呂蒙認真學習的孫權釋翻精神,并告誡人們后天學習的勸學重要性,無論一個人先天天賦多好,文言文原文注如果后天不學習依然不能成功,孫權釋翻相反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勸學但只要端正態度,文言文原文注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并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并告訴人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本文簡練生動,用不多的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和心理,既可見孫權的善于勸學,又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其中魯肅與呂蒙的對話富有情趣,尤其值得玩味。
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六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下冊)。
課文節選
初1,權2謂3呂蒙4曰:“卿5今6當涂7掌事8,不可不學。”蒙辭9以10軍中多務11。權曰:“孤12豈13欲卿治經14為博士15邪16!但17當18涉獵19,見往事20耳21。卿言多務22,孰若23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24。"蒙乃25始26就學27。
及28魯肅過29尋陽30,與蒙論議31,大32驚33曰:“卿今者34才略35,非復36吳下阿蒙37!”蒙曰:“士別三日38,即39更40刮目相待41,大兄42何43見事44之晚乎45!”肅遂46拜47蒙母,結友而別48。
詞句注釋
1、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三國時吳國的創建者,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現在江蘇南京)。229年稱帝。
3、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4、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5、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6、今:當今。
7、當涂:當道,當權。當:掌管,主持。“涂”通“途”。
8、掌事:掌管政事。
9、辭:推辭、推托。
10、以:介詞,用。
11、務:事務。
12、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13、豈:難道。
14、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研究經書)。治,研究。經,指《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等書。
15、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16、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17、但:只,僅。
18、當:應當。
19、涉獵:泛覽;粗略地閱讀。
20、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21、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22、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23、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24、益:好處。
25、乃:于是,就。
26、始:開始。
27、就學:指從事學習。就,單獨翻譯為從事。
28、及:到了……的時候。
29、過:到。
30、尋陽: 縣名,在湖北黃梅西南。
31、論議:討論議事。
32、大:非常,十分。
33、驚:驚奇。
34、者:用在時間詞后面,不譯。
35、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36、非復:不再是。復:再,又。
37、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現指才識尚淺的人。
38、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幾”。士,讀書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對待、看待。
42、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43、何:為什么。
44、見事:認清事物。見,認清,識別。
45、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見。
48、別:離開。
課文節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白話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拿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像我?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沒有學識的)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后分別了。
名家譯文
(選自《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210年》)
最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手握權柄,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辯護說,不是他不讀書,而是軍中事情太多,沒有時間。孫權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當教書匠?只不過希望你大略有個印象,知道從前發生過什么事就夠了。如果說沒有時間,誰能比我更忙,我還常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裨益。”呂蒙才開始求學。
后來,魯肅路過尋陽(湖北省武穴市東北),跟呂蒙談論,不由大吃一驚,說:“你今天的才識智略,已不是當年吳郡(江蘇省蘇州市)時代的呂蒙。”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發現得未免太遲!”魯肅遂拜見呂蒙的娘親(“登堂拜母”,表示情義密切),結交成為好友,然后告辭。
作品原文
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并當涂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
后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以卿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
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并作國士,不亦休乎?’
創作背景
三國時期,孫權大將周瑜和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軍隊,不久周瑜病死了。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孫權的謀佐,然而劉備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吳三方鼎峙的局面。為了加強國力,孫權勸呂蒙多學習。“孫權勸學”的故事就發生了。
人物簡介
孫權
(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現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創建者。在文中孫權關心、親近呂蒙,積極勸導呂蒙學習并耐心教導,對呂蒙要求嚴格,嚴格當中又帶有關心和厚望。說明他懂得關心與愛護部下。
呂蒙
(178~220)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東南)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驍勇善戰,但才疏學淺。在文中善于聽取意見,收到孫權批評后知錯能改,并謙虛勤奮好學,為人坦誠、豪爽、自豪、直率,并廣結良友,與魯肅結為朋友。
魯肅
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三國時吳國杰出戰略家、外交家。文中塑造了一個彬彬有禮、豪爽而又不失風度的魯肅,他見到了經孫權耐心教導后的呂蒙,并感嘆呂蒙的學識,對其刮目相待,是一個愛才、惜才、敬才的人。
作品鑒賞
該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后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呂蒙的謙虛好學, 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文中成語
吳下阿蒙:
吳下:長江下游江東一帶,以三吳地區為核心的一片區域。阿蒙:即呂蒙,吳人極喜加“阿”字,至今依然如此。原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呂蒙原本出生行伍、沒有文化,經孫權勸學后漸有學識,以白衣渡江戰勝關羽而名揚天下。意思是泛指缺少學識才干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多用于他人有了轉變,學識大進,地位由低攀高,從貧窮到富有。
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藝術風格
該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該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通篇主要記錄了人物的幾次對白,卻生動刻畫出三個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此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道理啟示
一、學習是一個人獲取能力,提升素質的途經。一位偉人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學習形成的”。呂蒙等人的變化就是最好的佐證。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識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的學習得來的。學習包括向書本學、向他人學、向實踐學。“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勞一分才”。自古及今,有所作為者,無一不是酷愛學習之人。非學無以廣才,不學就不能與時俱進,就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甚至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二、學習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釘子精神,要忍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釘子精神就是“擠勁”和“鉆勁”。孫權、曹操等人都日理萬機,但他們卻耽于書卷,忙中偷閑,苦學不輟。現今生活豐富多彩,誘惑很多,如果忍不住孤獨,耐不住寂寞,就很難靜下心來系統地學習一些知識,也就很難做到學有所成;
三、學習貴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在于推動工作,運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帶動周圍的人一起學習,并且不要以同一種眼光看待他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文章最后還說明了在生活中應該禮貌待人,要多多結交朋友。
名家點評
羅貫中:養子當如孫仲謀,呂蒙談笑便封侯。 白衣搖擼真奇計,一舉荊襄取次休。
作者介紹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生于光州光山(現在河南光山)。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涑水記聞》、《潛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