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
池塘水綠風微暖,木蘭記得玉真初見面。花池重頭歌韻響琤琮,塘水入破舞腰紅亂旋。綠風
玉鉤闌下香階畔,微暖醉后不知斜日晚。晏殊當時共我賞花人,宋詞賞析點檢如今無一半。注釋
作品注釋
1、翻譯玉真:仙人,木蘭借指美麗的花池女子。
2、塘水重(chóng)頭:詞的綠風上下片聲韻節拍完全相同的稱重頭。
3、微暖琤琮(chēng cóng):象聲詞,晏殊形容金屬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
4、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種樂器合作,曲調由緩轉急,舞者進場而舞,節奏逐漸加快,因繁弦急響喻為破碎,故名入破。
5、亂旋:謂舞蹈節奏加快。
6、玉鉤:簾鉤的美稱。
7、香階:飄有花香的臺階。
8、共我賞花人:和自己一同觀看玉真歌舞的人。
9、點檢:查驗。
作品譯文
園里池塘泛著碧波,微風送著輕暖;曾記得在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會。宴席上她唱著前后闋重疊的歌詞,歌聲如鳴玉一般。隨后,她隨著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動腰肢,紅裙飛旋,使人應接不暇。
如今在這白玉簾鉤和柵門下面,散發著落花余香的臺階旁邊,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覺日已西斜,天色漸晚。當時和我一起欣賞美人歌舞的人們,如今詳查,大多數早已離世。
創作背景
據考,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赴永興軍(今陜西長安)任職,張先隨其為通判。故晏殊所寫這位歌舞妓,當為張先《醉垂鞭》所寫的“初相見”的那位女子。
作品鑒賞
這首詞寫往日初見美人時的歡悅與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悵,在追憶對比中抒發好景不長,人生苦短的慨嘆。
首句“水綠”、“風暖”兩個細節都暗示出“正是一年春好處。”春天,好風輕吹,池塘碧綠,也是花開的季節。花未明寫,于下片“賞花”二字補出.讀者自知。“池塘水綠風微暖”,通過眼觀身受,暗示詞人正漫步園中;這眼前景又仿佛過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記得”以下的敘寫。這一句將“風”與“水”聯在一起。又隱隱形成“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動人畫面,由池水的波動暗示著情緒的波動。
以下詞人寫了一個回憶中的片斷。這分明是春日賞花宴會上歌舞作樂的片斷。但他并沒有一一寫出,與下片“當”“賞花”等字互見,情景宛在。這里只以詳筆突出了當時宴樂中最生動最關情的那個場面:“記得玉真初見面”。緊接二句就寫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這是此詞中膾炙人口的工麗俊語。以“響琤琮”寫聽覺感受,以“紅亂旋”寫視覺感受,均甚生動。“琤琮”雙聲。“亂旋”疊韻。雙聲對疊韻.構成語言上的回環之美。這一聯雖只寫歌舞情態,而未著一字評語,卻全是贊美之意。
上片寫到“初見面”,應更有別的情事。下片卻不復寫到“玉真”。未盡其言,留給讀者去想像。“玉鉤闌下香階畔”,點明一個處所,這大約就是當時歌舞宴樂之地。故此句與上片若斷若聯。“醉后不知斜日晚”,作樂競日,畢竟到了宴散的時候。仍似寫當筵情事。不過,詞的黃昏斜日又常常是象征人生晚景的。此句實兼關昔與今。這就為最后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此詞結句只說“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而今無一半”,絲毫未提“玉真”,其實她應包含在“當時共我賞花人”之內。至于她究竟屬于哪“一半”,也沒有說,卻更耐人尋味。
詞的上片說“玉真”而不及“賞花人”,下片說“賞花人”不及“玉真”,其實是明寫與暗示交替而互見,這種寫法不惟筆墨省凈,而且曲折有味。
詞牌簡介
木蘭花,詞牌名之一。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后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并入“林鐘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后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并于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后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作品格律
格一(仄韻換韻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
格二(仄韻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