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索驥指按照圖上畫的字成樣子去尋找好馬,比喻墨守成規(guī)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語故那么這個成語是事按出自什么故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按圖索驥的成語故事吧。
按圖索驥
伯樂是圖索戰(zhàn)國時候養(yǎng)馬的能手,他最能識別馬的字成好壞。他把識別馬的語故方法寫了一部書,叫《相馬經(jīng)》。事按書上說:千里馬的圖索額角很豐滿,眼睛閃閃發(fā)光,字成四個蹄子又大又端正。語故
伯樂有個兒子,事按他拿了《相馬經(jīng)》出去尋找千里馬,圖索帶回來的字成可是一只大癩蛤蟆。他高高興興地告訴伯樂說:“爸爸,語故爸爸,事按我找到了一匹好馬,跟您書上說的差不多,不過蹄子不太端正。”伯樂知道兒子笨得沒法教了,只好笑了笑,說:“可惜這匹馬太喜歡跳,不能用來拉車。”
“按圖索驥”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索”是“尋找”,“驥”是一天能跑一千里的好馬。故事說的“按書”,成語說的“按圖”,意思是一樣的。從前用這個成語比喻有人不會實際運用書本上的知識。現(xiàn)在用這個成語比喻依照已經(jīng)有的線索,就很容易把所要尋找的事物找到,意思就跟原來的故事相反了。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一言九鼎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