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訛傳訛意思是字成把本來就不正確或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話又不正確地傳出去,越傳越錯。語故那么這成語的事訛故事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以訛傳訛成語故事
【出處】《紅樓夢》第五十一回:這兩件事雖無考,傳訛成語古往今來,故事以訛傳訛,字成好事者竟故意的語故弄出這些來以愚人。
一天,事訛李紈、傳訛成語湘云、故事寶釵、字成寶琴、語故黛玉、事訛寶玉等在一起做燈謎兒玩耍。傳訛成語李紈先說道:“我編了個《四書》上的故事,即‘觀音未有世家傳’,打《四書》一句,請大家猜一猜。”黛玉笑道:“我猜罷。可是‘雖善無征’?”眾人笑道,猜對了。李紈又說道:“紋兒編了一個是‘水向石邊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笑說:“是山濤吧?”李紈說:“猜得對。”寶釵聽了后說道:“這些雖然很好,但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淺近的,大家雅俗共賞才好。”湘云想了一想,笑道:“我編了一支‘點絳唇’,卻真個是俗物,你們猜猜。”說著,便念道:“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眾人聽后都不解。寶玉想了半天說:“必定是耍的猴兒。”湘云笑道:“正是這個。”眾人問:“那末一句怎么解釋?”湘云回答說:“猴兒不是剁了尾巴的么?”眾人聽了,都大笑起來。
大家笑過之后,李紈說:“昨天聽薛姨媽說寶琴妹妹見的世面多,走的道路遠,詩又做得好,請她編幾個謎語兒讓大家猜猜。”過了一會兒,寶琴笑笑說:“我走的地方不少,現挑了十個地方的古跡,做了十首懷古詩,每首詩暗隱俗物一件,請姐姐們猜一猜。”寶琴把詩寫出來后,大家都爭著看。看畢,大家都稱奇道妙。寶釵道:“這十首詩,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后兩首卻無從考查,是不是另做兩首。”黛玉馬上接口道:“后兩首詩史鑒上無據何妨?寶姐姐太膠柱鼓瑟了。”李紈也接著說:“這兩件事無古稽考不要緊,古往今來,以訛傳訛者甚多,只管留著。”對后兩首所隱之物,大家猜了半天都沒有猜著。
后人用“以訛傳訛”(訛:謬誤)表示把本來不正確的話又妄傳開去。
不燃官燭成語故事
【出處】《北堂書鈔》卷三十八引吳·謝承《后漢書》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巴只,他曾任揚州刺史。
巴只為官清廉,品格端方,從來不愿意占公家一點便宜,將公家與私人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他當官時,從來不將妻室兒女接至任所。他的日常開支嚴格限制在自已的俸祿之內。他做官時,晚上若有私人的客人來訪。他寧愿與客人坐在黑暗之中交談,也不點官家一支蠟燭。
后人用此典形容地方官吏清正廉潔。
為人說項成語故事
【出處】唐代楊敬之《贈項斯》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唐代時,有一個詩人叫項斯,字子遷,江東人。他在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中進士,曾任丹徒縣尉。
項斯在未及第時,雖然詩寫得不錯,人品也好,但名聲不大,幾乎不為人所知。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詩稿去拜訪當時的名士楊敬之。楊敬之曾讀過項斯的部分作品,很贊賞他的才華,這次見面之后,經過交談,更覺項斯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贈給了項斯一首詩:
幾度見詩詩盡好,
及觀標格過于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處逢人說項斯。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多次讀到你(項斯)的詩,句句都好;現在見到你的人品,比詩還高。我從來不主張隱瞞別人的優點,不論碰到誰我都要為項斯稱道。由于楊敬之的推薦介紹,項斯的詩很快在長安流傳,項斯也因此出了名。
后人用“為人說項”(亦簡稱“說項”)稱為人揚譽或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