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創立中國地質學】
人們把科學技術和教育比作使中華騰飛的兩個“翅膀”,是寶寶非常正確的。沒有先進的閱讀科學技術,就不會有國家的國故強盛。
李四光是適合事篇我國杰出的地質科學家。為了建立中國的寶寶地質科學,探明地下寶藏,閱讀他到外國留學后,國故不愿在外國當工程師,適合事篇而是寶寶回到國內,不辭辛苦地到各地考察,閱讀進行地質研究,國故做出了舉世矚目的適合事篇成就。比如,寶寶他把力學的閱讀理論用到地殼變動的研究中,提出了地質力學的理論,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國人一直說我國是貧油地區,用石油只有從外國進口。李四光不信那一套。他經過周密考察,用自己的理論,推斷中國的地下有豐富的石油。后來,科技工作者和石油工人,根據這一理論,果然在我國東部找到了大油田,先后建成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石油生產基地。這不但證實了李四光預言的正確,還徹底甩掉了我國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現在我國不僅可以石油自給,還出口到國外,大大增強了國力。
像李四光這樣為祖國富強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還有不少。他們是愛國者的典范,是民族的精英。
【陳嘉庚舍財辦教育】
要改變落后面貌,就得興辦各種事業,就需要各種有用的人才,所以發展教育、培育人才是最重要的。愛國的人們看清了這一點,有許多人熱心辦教育,華僑領袖陳嘉庚就是突出的一個。他在新加坡創辦橡膠等實業,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后,首先就想到要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出力,于是在家鄉廈門,他出錢興辦了幾十所學校,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有大學。他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興辦學校是國民的天職。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想法,他把辦企業掙得的錢大部分用在辦教育上。為了興辦學校,他毫不吝惜家財,而自己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
1932年,他的企業受到沖擊,收入減少。一家外國企業集團想乘機把他的一部分企業收過去,條件是不再出資辦學。陳嘉庚斷然拒絕,說:“我寧肯讓企業倒閉,也不停辦學校。”后來,企業被迫停產,他仍然盡力籌集資金,保證學校的教學活動。在陳嘉庚的努力下,廈門的教育十分發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這位愛國華僑在他臨終時留下遺囑:把自己私人的300多萬存款全都捐獻出來,作為辦學經費和興建華僑博物館,一分錢也不留給子孫后代。
【范旭東創辦化學工業】
我國過去沒有化學工業,連火柴、肥皂、堿這些東西都不會造。愛國青年范旭東看到這情景,十分焦急。他在日本留學,看到日本靠工業發達起來,還欺負中國。他就決心創辦自己國家的民族工業。1917年,他在天津塘沽建起了永利制堿廠,這是我國第一個化學工業工廠。有個英國人瞧不起中國,對他說:“你辦廠的勇氣令人佩服,可惜早了點,中國現在這個落后樣子,辦堿廠至少應推遲30年。”范旭東反駁說:“正因為落后,所以我恨不得早辦30年。現在奮起直追也不算晚。”
辦廠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真不少,首先是缺乏技術。范旭東就親自動手,把書房當成實驗室,辦公桌當實驗桌,白天做實驗,晚上當床。別人勸他別難為自己,他說:“為了不讓外國人卡我們的脖子,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把工廠辦起來。”
幾年以來,永利堿廠生產的純堿成功了,在一次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堿,有了自己的化學工業。這對增強國力有著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