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有著獨特的中國魅力,它既具有豐富的內涵,深遠的意義,又有妙趣橫生的典故和靈活多變的語言環境,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國古代歷史成語故事。
公元320xx年,古代故事西晉王朝滅亡。歷史公元357年,成語苻堅稱大秦天王,中國滅前燕、古代故事前涼及代國,歷史最終統一北方。成語在南方,中國瑯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古代故事建立東晉王朝。歷史東晉占有今漢水、成語淮河以南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這樣,古代故事形成了秦晉南北對峙的歷史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八月,苻堅率步兵六十余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余騎;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東晉。苻堅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可以斷流”,何愁東晉不滅?晉武帝則采納了謝安、桓沖等人的主張,堅決抵抗。他派將軍謝石、謝玄等率兵八萬沿淮河西進,以拒秦軍;又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軍前鋒攻占壽陽。胡彬所部水軍走到半路,得知壽陽失守,退守硤石(在壽縣西北二十五里〕。秦軍為了阻擋晉軍主力西進,又派兵五萬進至洛澗(今安徽懷遠縣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設置木柵,阻斷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硤石,糧食用盡,處境十分艱難,寫信要求謝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軍進獲。苻堅認為晉軍兵力很少,糧食十分困難,應該抓緊進攻,遂把主力留在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境),帶了八千騎兵趕到壽陽。苻堅先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軍以后,不僅沒有勸降,反而透露了秦軍情況,并且建議說,如果秦兵百萬全部到達,晉軍難以抵抗,應趁它還沒有到齊,迅速出擊,打擊它的前鋒,大軍就會潰散。
晉軍將領謝石、謝玄聽從了朱序的建議,于十一月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進攻洛澗。劉牢之分兵一部到秦軍側后,斷敵退路,親自率兵強渡洛澗,夜襲秦軍大營。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梁成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搶渡淮水,淹死一萬五千余人。洛澗的勝利,鼓舞了晉軍的士氣。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苻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嘆:“此亦勁敵澗謂弱也”。
洛澗失利后,秦軍沿著淝水西岸布陣,阻止晉軍反攻。晉軍將領謝玄派人對苻堅的弟弟苻融說;如果你把軍隊稍向后撤,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秦軍諸將都認為不能讓晉軍渡河,但符堅卻說: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晉軍兵馬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再用鐵騎數十萬攻擊,一定可以取勝。于是苻融指揮秦軍后撤。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這一撤,秦軍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一潰千里,不可遏止。晉軍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展開猛烈攻擊。符堅中流箭,臨陣斬苻融。晉軍乘勢迫擊,秦軍人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其他軍眾棄甲,晝夜潰退,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是東晉追兵,草行露宿,饑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陽,只剩下10余萬人。
中國古代歷史成語故事2:竭澤而漁春秋時期,晉國為了援助宋國,和楚國在城淄(今山東淄縣南)打了一仗。當時,論實力楚國占著明顯的優勢。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就問他的舅舅狐偃說:“楚兵多,我兵少,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取勝呢?”狐偃回答說:“我聽說善于打仗的人,不厭欺詐。你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
晉文公又去征求另一個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話也告訴了他。雍季不大贊成這樣做,就打了個比喻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蔽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意思是說: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魚,哪還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沒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林燒光了再去打獵,哪還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將會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辦法雖然可以偶爾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當時也想不出更好地制勝楚軍的辦法的情況下,晉文公還是采用了狐偃的計謀,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時向楚莊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之名,連續三次后撤,以避其鋒芒,為自己選擇了有利的時機和殲敵的地形;而楚軍呢,見晉軍一退再退,誤以為晉文公膽怯,不敢與之交戰,就緊逼不舍,結果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這場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終以楚國的失敗,其領兵大將成得臣被迫自殺而告結束。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出“竭澤而漁”的成語。
中國古代歷史成語故事3:簞食壺漿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各國之間經常發生戰事。公元前320xx年,燕王把燕國的政權交給了相國子之,然而,將軍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氣,想殺掉子之。于是,子之率軍反攻,殺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國大亂,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這個時候,齊國軍隊趁機取得了燕國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時間,就一舉擊敗了燕國軍隊,攻占了燕國的大部分領土。
齊宣王非常得意,想借這個機會完全占領燕國,便對孟子說:“有人勸我占領燕國,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領燕國。
我想,燕國并不比我們弱小,我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這恐怕是天意吧。看來,天意是要我們吞并燕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災禍懲罰我們。我想,我們還是徹底占領燕國吧。你認為怎么樣呢?”
孟子聽完齊宣王的一番話,說:“占領不占領燕國,要看燕國老百姓是否歡迎我們。如果他們歡迎我們,那么可以占領。古人也有這么做的。比如武王滅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國老百姓不歡迎我們,就堅決不能占領。古人也有這樣做的。比如文王不滅商就是這道理。
現在,燕國老百姓用簞盛著吃的,用壺裝著喝的,來歡迎齊國的軍隊,這還能有別的原因嗎?無非是想結束原先那種水深火熱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領了燕國,使水更深,火更熱,老百姓就會避開這更為痛苦的日子,離您遠遠的,那么即使您占領了燕國,統治時間也不會太長的。”
“簞食壺漿”即從孟子的言辭中引申而來。此外,還引申出成語“水深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