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有關經典古代兒童故事有哪些呢?經典利用好兒童故事這一文學樣式,不僅能夠帶給孩子無盡的愉悅,促進孩子閱讀能力的發展,而且對兒童的智慧、性格、古代故事個人生存能力的兒童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以下是大全短篇文章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古代兒童故事大全,希望能夠幫到你。經典
陳毅同志幼年時酷愛讀書,他總是兒童把書帶在身邊,有空就看上幾頁。大全如果發現了一本好書,經典那簡直比什么都高興。古代故事
有一次,兒童他到一位親戚家去歡度中秋節,大全一進門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讀的經典書,于是古代故事忘記了步行幾十里路的疲勞,立即到一邊專心讀起書來,兒童一邊讀,一邊用筆批點。他完全沉浸到書中去了,親戚幾次來催他吃飯,他也舍不得將書放下。親戚把剛蒸好的糍粑給他端來,誰知他嘴里吃糍(cí)粑(bā),注意力卻在書上。糍粑本來應該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硯臺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過了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面條來,只見他滿嘴都是墨,便喊來了眾親友,大伙兒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陳毅卻平靜而詼諧地說:“吃點墨水沒關系,我正覺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注:糍粑——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里用石錘搗成泥狀制作而成,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這個小故事說明陳毅讀書非常專心致志。
經典古代兒童故事篇二: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孔融小時候家里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 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經典古代兒童故事篇三:大發明家祖沖之從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這個時期,卻出了一個杰出的科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筑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并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并沒有興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應該改動。”
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經典古代兒童故事篇四:岳飛妙喻說人才岳飛久經沙場,英勇善戰,對坐騎了解得很透徹,什么樣的馬是好馬,什么樣的馬是劣馬,他一看便知。一次,宋高宗和岳飛談起馬來,問道:“你認為什么樣的馬是良馬?良馬和劣馬的區別是什么呢?”
岳飛想了想說:“我以前有兩匹坐騎,都是上好的良馬。”宋高宗問:“怎么看得出來是好馬?”
岳飛說:“那兩匹馬都食量很大,每天要喂幾擔草料,外加幾升豆子,還要選非常好的精飼料,稍稍差些,它們便不吃。除此之外,那兩匹馬喝的水也很講究,不清潔的泉水不喝。每次遛馬,先要給它們配戴好馬鞍,然后放開韁繩,看它撒開四蹄,奔跑起來。起初,并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去約百里之外,開始加速,鬃毛乍起,頭高昂起,噴著響鼻,越跑越快,三個時辰,就能跑二百多里。長途奔跑之后,卸下馬鞍,毫無疲勞之感,既不出汗,也不氣喘,這就是好馬。”
宋高宗又問:“那么不好的劣馬又怎么樣呢?”
“劣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現在的坐騎,每天幾斤糧就足夠了,對食物的優劣,飲用水的質量都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每次遛馬,一騎上,便能感到馬毫無精神.韁繩還沒抖開,就懶洋洋地跑起來。跑不了百十里地,就氣喘吁吁,汗流滿面,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這樣的馬當然算不得好馬。”
高宗說:“看來馬的好壞在先天素質,也和飲食有很大的關系。“
岳飛道:“是的,良馬在飲食上要求精當,且食量很大,因此能有足夠的能量抗御疲勞,有耐力,有長勁。而劣質的馬吃不進很多飼料,身體素質就差,跑不了多遠就疲勞不堪。如同人一樣裝進頭腦里的知識越多,人就越聰明,越有才智。”
好馬和劣馬的區別,經岳飛那么一比較,特點就較為明顯,讓人聽了之后,很容易把好馬和劣馬區別開來。在這里,岳飛說的是馬的優劣問題,其實也是在說人才和庸才的區別問題。人才和庸才并排站在一塊,孰是孰非,孰優孰劣,憑相貌我們根本看不出來,人才好比良馬,對待遇比較講究,“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工作起來有耐力,有長勁;庸才好比劣馬,不太講究,后勁不長,“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岳飛用良馬和劣馬來比喻人才和庸才,形象生動,一目了然。
經典古代兒童故事篇五:華佗學醫的故事華佗是古代三國時的神醫,他料病如神,預知生死,治療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醫術學得那么好嗎?請接下來看。
華佗小時候失去了父母,母親因病而死。華佗發誓,長大以后一定要做個醫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學醫的旅程。
華佗出了京城,聽說某某山上有一座廟,廟里有一位長老醫術高明,他風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喬風下雨,還是不停止學醫的征途。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于到了,但由于過度連勞累,突然放松所經以就倒下了。
那位長老救了他并收他為徒。長老開始讓華佗干些粗活,但華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沒有半名抱怨的話。后來,華佗發現,長老把自己的醫術的精華和心血都記錄在幾本題目叫《醫案》的書上,量是他總是找準時機看上幾眼。長老正在看那本書,華佗見了,急忙搶過小徒弟給長的洗腳水,沖上了樓。他一邊給長老洗腳,一邊悄悄地看著《醫案》,長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說:“華佗啊,你想看這本書就拿去吧。”華佗大喜過望 ,他顧不著給長老洗腳了,拿起書便沖下樓去。
經過幾天的學習,華佗的醫術大有長進,但他還是虛習求學。長老時不時也帶他去看病。
一天,華佗在看《醫案》。一個小徒弟跑過來了,他大聲說道:“華佗,師父生病了。”華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樓,摸著師父的脈,華佗的臉逐漸從緊張到放松。原來,師沒生病,而是在試探他的醫術呢。當 華佗下去的時候,一看糟了,《醫案》被蠟燭的火燒了半邊了。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屋子里團團轉,于是,他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醫案》。
第二天,師父說:“華佗,那本書帶來了嗎?”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給了師父,他說:“師父,這本不是原來的那本,這本是我憑記憶重新寫的,原來那本已經燭火燒了。”師父一看,微微一笑,說:“華佗,你真過目不忘啊。”原來的那本并沒燒,而是又在試探他呢。華佗長大后,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贊的“神醫”。化發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但是,一代神醫最終死在曹操的監獄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