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比喻帝位、字成政權,語故原指群雄并起,事逐爭奪天下。鹿中那么這個成語是字成怎么來的呢?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逐鹿中原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語故原
逐鹿中原
東晉時期,事逐十六國中后趙的鹿中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字成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語故原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事逐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鹿中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字成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語故原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事逐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夸張了點吧。”石勒聽后笑著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后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里,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晉書·石勒載記下》
釜底游魚
東漢順帝時,皇上無視宦官為惡,放任外戚專權。很多人無才無德,本來就是草包一個,只是因為能阿諛奉承,討好皇帝,或是家里有漂亮的姑娘做了后妃貴人,便可以全家跟著享受富貴?;噬系纳磉?,王侯結隊,侍從成群。官吏則整天想的是巧取豪奪、中飽私囊。在朝廷的欺壓盤剝下,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廣陵人張嬰,不堪忍受殘酷的暴政,發動群眾舉起了義旗。義軍們殺刺史,斬富豪,劫庫府,濟貧民,縱橫揚州、徐州一帶幾十年。朝廷對此感到十分棘手,更令郡守膽寒心驚。
當時朝中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張綱。此人廉潔剛正,多次上書,痛陳時弊,請求誅殺違法犯罪的大臣,削減朝廷的費用開支。皇上對他十分頭疼,許多貪贓枉法的奸佞之臣更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齒。于是,當時一個權傾朝野的外戚——皇后的兄長、大將軍梁冀便想了個好辦法,他串通幾個當權人物跟皇上上奏說,派張綱去做廣陵太守,讓他平息人民的暴動,企圖用這件事情加害于他。
以前別人被派去光陵的時候,臨行時都反復要求多派兵馬。張綱此去,卻要單車獨行,僅帶著十幾名吏卒。到了廣陵,張綱徑直來到張嬰的大營,好言好語,請求會見軍中頭領。張嬰起初十分驚訝,后來看到來的人特別誠懇,便出來相見。張綱請張嬰坐上座,張嬰也不推辭。張嬰坐下來冷冷地問道:“太守大人屈尊來到賊營,不知有何見教?”
張綱立刻站起身來,一邊打躬施禮,一邊說:“將軍何出此言?下官辦事不周,不恤民情,上愧卓恩,下愧百姓,以至于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話說,‘官逼民反’,將軍體恤鄉民疾苦,挺身赴險,實在是出于萬不得已。而將軍清廉自律,行俠仗義之舉,實令下官敬佩不已。”
張綱的這一番話,出乎張嬰的意料,他急忙站起來賠禮,激動地說:“太守早來十年,我張嬰怎么會像現在這樣?我是個草莽之人,不知禮儀,更無法結交朝廷。我也知道,我們這些人都是鍋里的游魚,茍延殘喘而已,哪里會活得長久?只是想到,橫豎都沒有出路,鬧一天算一天吧。今天大人到此,就請您給我指點迷津吧。”
張綱就這樣用安撫的辦法,不動一兵一卒,經過與張嬰反復協商,妥善處置,終于平息了廣陵的暴亂。
——《后漢書·張綱傳》
破釜沉舟
秦朝末期,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兒子胡亥即位。
秦始皇稱霸于諸侯列國,胡亥也想稱霸于列國。為此,他剛剛登上王位,就派大將章邯率領大軍首先打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然后北渡黃河前去攻打趙國。趙國不是秦國的對手,結果,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于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國去請求援助。
趙國的使者到楚國后,就直奔楚宮去見楚懷王,一五一十地哭訴起了秦將章邯攻打趙國的暴行……當時,項羽正好在場。項羽怒火中燒。他對楚懷王說道:“我們應當馬上發兵救趙,我愿去跟章邯拼一個死活……”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誰知,宋義率領兵馬到達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就安營扎寨,不再前進,一連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動,不敢與秦軍決戰。對此項羽十分不滿,于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后待秦軍力竭之后再進攻。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叛國反楚。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殺了宋義之后,項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將領英布等人帶領兩萬人馬要渡過漳河去打秦將章邯。聽說楚軍要渡河,章邯派司馬欣和董翳領兵去攔阻。他們哪里是英布等人的對手?一交鋒就打了敗仗,急忙后退。于是,英布等人就順利地渡過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領了河的對岸。緊接著,項羽即率領所有的軍隊都渡過河去。
就在全軍剛剛渡過河后,項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許帶上三天干糧,把所有做飯的釜(即鍋)砸了,把所有渡河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營也毀了(“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他對將士們說:“成敗在此一舉。這次咱們打仗,只準進,不準退;三天里頭必須將秦兵打敗。我們要和敵人血戰到底,不獲全勝,誓不收兵。”
將士們看到鍋砸了,船沉了,一點退路也沒有了,因此,就都抱著死戰到底的決心和秦軍拚殺起來。結果,楚兵以一當十,喊聲震天,銳不可當。經過九次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救了趙國。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看項羽。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戰,決心很大。
——《史記·項羽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