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作為民間文化的民間主要組成部分,所承載的不僅是知識、經驗、故事智慧,字內更沉淀了民族優秀的精神基因,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民間故事20xx字以內。
清朝康熙年間,民間北京有家“義和”當鋪,故事老掌柜郁道生年齡越來越大,字內便讓兒子郁昌跟著站柜臺。民間這天一早,故事當鋪開門后,字內郁昌注意到有一個四十來歲的民間漢子在人群后踟躕不前,舉動極是故事古怪,不由暗自留心。字內日近中午,民間鋪中客人漸少,故事天又下起了雨,字內只剩下那個漢子仍徘徊未去。郁道生見狀,便向他打了個招呼,并命伙計上茶。那漢子受寵若驚,連忙道謝:“在下程國玉,是東仙橋下‘九味齋’的老伙計,跟著老東家干了二十來年,不承想去年老東家過世,少東家是個不成器的敗家子,為還賭債竟要將‘九味齋’半價盤出。在下心疼‘九味齋’的老招牌,對少東家許以全價,想自個兒盤下店鋪。少東家心急,只許在下三天的期限。無奈在下積蓄不多,多方籌措尚差八千兩銀子沒著落……”一旁的郁昌一聽是這么回事,心中冷笑:哼,一面不識,又無保人,張口就是八千兩銀子,何人敢放貸給你?果然父親郁道生笑了笑,婉言拒絕了程國玉。程國玉嘆了口氣,紅著臉拱手告辭。這時雨下得更大了,只見程國玉解開包袱,從里面拿出一件長衫和一雙舊千層底布鞋,又脫下那身華麗的衣服和綢緞面方口鞋,一一替換。郁昌見了,開口譏笑道:“客官怕弄臟了好衣服,挺會過日子啊。”
程國玉臉更紅了:“就……就這一身衣服還是從友人那里借來的呢。若是弄臟了,如何向人交代?”說著將那身衣服小心翼翼地裹入包袱。不想郁道生見狀,疾步出了柜臺,一把扯住程國玉道:“客官慢行。雨大路滑,且到舍下小酌兩杯,如何?”說罷將他拉到店鋪后客廳坐下,又讓仆人們備上了一桌豐盛的酒菜。郁道生便同程國玉推杯把盞,天南地北,邊喝邊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這場酒宴直喝到天黑,只見一個小伙計匆匆忙忙趕來,對郁掌柜一番耳語,郁道生頻頻點頭,又叫來幾個伙計,一番吩咐。待郁道生回席,程國玉要告辭。郁道生笑道:“程客官,剛才小伙計告訴我,你要借的八千兩銀子敝店已給你準備好了。請到銀庫點數。”言畢,拉著他來到銀庫旁,只見那幾個伙計已將大箱小箱的雪花紋銀碼好。程國玉驚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過神來。程國玉走后,郁昌大惑不解,連連抱怨父親太不謹慎了。郁道生捋須笑道:“以我三十年的經驗,相信我不會看錯人的。識人貴在識品,程國玉心念故主,愛惜店譽,已是讓人欽敬;他借人一身衣服猶愛護有加,如此看重自己的信譽,八千兩白銀又豈會不知珍惜?
酒宴之時,我看似同他東拉西扯,實則是考他,發現他確實有一肚子生意經,而我暗中又派小伙計去東仙橋‘九味齋’打探,證實他的話確實無虛,這才敢放銀給他。”郁昌卻只是搖頭。眨眼間一年過去,果如郁道生所言,程國玉將“九味齋”經營得紅火至極。到了年關,發了財的程國玉親自押了本金和利息,抬了一面金匾,一路吹吹打打,送至義和當鋪。從此,“義和”的名氣更響了,在京城有口皆碑,郁道生也被人稱為“義商”。郁昌這才算服了父親。一晃又是幾年過去,在父親的熏陶下,郁昌日漸成熟。郁道生便來了個“半退休”,隔三岔五到店鋪轉轉而已。這天,一頂四人抬的青氈小轎停在了“義和”門前,一個小廝手持一張大紅全帖走進店鋪。郁昌接過帖子一看,原來來的是新科探花祝大位。郁昌不敢怠慢,急忙出店迎接。祝大位落轎入座,吞了一口香茶,便開門見山提出要貸一萬兩千兩銀子。
原來,祝大位是徽州人,一舉高中后,在京城候選官職,近日聽說富庶的江南太倉府缺少知府,而按官場排序尚輪不到他。祝大位不想失去這一好機會,一番奔走,終于有了門路,吏部尚書答應了他的請托。只是需要一萬兩謝儀銀。郁昌聽了,沉吟道:“謝儀銀萬兩足矣,為何你要貸一萬兩千兩銀子呢?”祝大位面紅耳赤道:“實不相瞞,本官家道貧寒,十年寒窗中舉后,家中猶無隔宿之糧,當初為進京城趕考,求親告友借了兩千兩銀子。俗話說,一客不煩二主,今天在貴店一并借出,先拜托返鄉的徽商捎帶回去,方不失信于人……”郁昌聽了,不再遲疑,即為祝大位辦了一萬兩千兩銀子的借貸。祝大位連連稱謝,承諾日后必定涌泉相報。祝大位走后不久,郁道生踱進店門,聽了郁昌眉飛色舞的述說,連連頓足:“我兒錯了,我兒錯了。”郁昌大詫:“這件事可以說是您當初借銀子給程國玉的翻版─—祝大位急著先還親友的銀錢,守信可知;如今他又要到富庶的太倉府上任,誰不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筆貸銀是穩賺不賠的……”郁道生痛心疾首地搖頭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貸銀于平常百姓,要識其人品,而貸銀于官員,還要鑒其官品。這祝大位大名高掛,只要按官場常規慢慢來,日后自可高官任做,極有前程??伤麉s急著搶官買官,其人心貪可知。上任后他定要盤剝百姓,刮地三尺。這樣一來,我們借給他的銀子豈不成了造孽錢?我們雖是一介商人,不僅要講生意經,也是要講經商之品的,這也是遠禍之道。”祝大位走馬上任后,果然只不過半年便將貸銀連本加利還清。過了幾年,祝大位又升任江蘇巡撫。
紅極一時,他不忘舊恩,派了個手下書辦來到京城,力邀郁昌江南一游,順便幫他做筆“好生意”。郁昌十分心動,不料郁道生知道后,如遇蛇蝎,對書辦說:“多謝祝巡撫美意,只是店中事多,離開不得。”沒過幾年,康熙駕崩,雍正繼位,整頓官場,大肅貪官污吏,祝大位第一個東窗事發,抄家斬首,受其牽連破家的商人不計其數。郁家受此牽連,被罰沒了大部分的財產,不過好在因父親的勸阻,郁昌早已與祝大位斷了來往,加之程國玉出面相助,郁昌才免去了牢獄之災。此時郁道生已去世,郁昌思前想后,連嘆自己實在沒有父親的識人之能,心灰意冷之下,便關了當鋪,改做別的生意了。
民間故事20xx字以內2:雞冠亭的傳說從前,道士山東邊有一戶人家,老媽六十多歲,兒子叫春生,二十五六歲,長得又漂亮又壯實,登山抓猛虎,彎弓射大雕,是個打獵的能手。
這天太陽沒出來,春生就背上弓,帶上箭,上山了。爬了兩道嶺,蹚了三條河,天到巳時了,連只兔子也沒碰上,正要坐下喘口氣,忽聽頭上有咕咕的叫喚聲,仰臉一看,頭上飛來一只鷂鷹,兩個鐵爪抱著一只白母雞,白母雞有氣無力地張著嘴,他急忙挽弓搭箭,“嗖”的一聲,一箭正中鷂鷹的頭上,鷂鷹一側楞身子和白母雞一同掉下來了。他恐怕摔死白母雞,剛伸手去接,白母雞在半空中看了看他,一展翅飛進草棵子里了,隨后,從草棵子里竄出一條有缸口粗細的花蜈蚣,花蜈蚣瞅瞅春生,一擺尾巴又鉆進一個山洞里,春生沒找著白母雞,拎起鷂鷹就下山了。
這天下晌,春生和媽媽正退鷹毛,門吱呀一聲,閃進一個穿著金黃衣裙的姑娘,沒等門關上又進來一個穿著銀白色衣裙的姑娘,兩個姑娘那個好看勁啊,就像兩朵剛開放的牡丹,雙雙向春生媽請安后,就蹲在春生的一左一右,退起鷹毛來了,這個歪頭瞅瞅春生,那個胳臂碰碰春生,鬧得春生臉兒紅得像個雞冠子。春生媽見她倆既親熱又大方,就問這問那,黃衣姑娘說她叫小黃,不會紡線,求媽媽教她紡線。白衣姑娘說她叫小白,不會做針線活,求媽媽教她針線活。春生媽說,只要來,她就教。鷹肉下鍋了,黃衣姑娘走了,白衣姑娘也走了。從這以后,她倆天天都是腳前腳后來,腳前腳后走,不是學紡線就是學做針線,跟春生更親熱,這個搶衣服洗,那個搶襪子補,有說有笑。頭回生,二回熟,慢慢春生也不那么害羞了。
這一天,兩個姑娘一邊一個,靠在春生媽的身上,小黃說:“我會紡線織布了,做你兒媳婦吧。”小白也說:“我會縫衣補襪了,嫁給你兒子吧。”這下子可把春生媽難住了。
春生看在眼里,計上心頭,把媽喊到一邊,出了一個主意。娘兩個把小米和稻米摻成兩盆擺在地上,媽媽把兩個姑娘叫了過來,說:“媽馬不配雙鞍,我兒子只能有一個媳婦,給你倆一人一盆米,要把小米挑出來,誰要挑的快,挑的一清二楚,誰就做我的兒媳婦。”話剛說完,小黃一把就把小一點的米盆搶過去啦,往外挑起小米來,又笨又慢騰,春生皺起眉頭沒吱聲。小白蹲到大一點的米盆旁邊,往外挑稻米,像小雞啄食一樣又快又利落,春生舒展眉頭笑了笑。
媽媽一袋煙沒抽完,小白把小米和稻米分出來了,黃白分明一粒不混;小黃挑出的米還不滿一碗,春生媽看了看,說:“小白是我兒媳婦了。”春生瞅著小白點了點頭,小黃的嘴噘得多高,臉氣得通紅,央告說:“好媽媽,再做一件事情看看。”春生看媽又有點為難的樣子,說:“該做飯啦,你倆都用自己挑的米,做出一鍋二米飯來。”春生媽接著說:“誰做的米不夾生不糊粑,既肉頭又有飯味,就做我的兒媳婦。”說完又點著了一袋煙。
這回小黃沒先動手,她看小白不慌不忙地生著火,先把稻米下鍋里煮個開,然后把小米下進去就把鍋蓋上了,她也想這樣做,可是她的米沒挑完,只好一起倒進鍋里了,怕落在后面,又猛架起火來。春生媽抽完三袋煙,讓兩個姑娘掀開鍋,小白的飯又肉頭又香味撲鼻,小黃的飯沒掀鍋就一屋子燎煙味了,春生媽笑呵呵地說:“小白過來和春生拜天地吧。”
小黃抱住春生的胳膊:“別上當,小白是只白母雞。”小白怒沖沖地指著小黃的鼻子:“她是蜈蚣精要害你啊。”小黃撒開春生就地一撲,一條黃地黑花的大蜈蚣張著大嘴,吐出毒芯朝小白撲了過去,小白也現了原形,一只雪白的大母雞迎了上去,蜈蚣本來就怕雞,不戰就酥了骨,一佝僂被白母雞啄瞎一只眼睛,疼得它身子一拱,往大湖南岸逃走啦,白母雞一展翅追了上去,眼看要追上了,蜈蚣猛一回頭噴口毒霧,白母雞搖晃幾下就扭頭慢慢飛回來了。白母雞眼淚汪汪地趴在春生懷里說:“我是你搭救的白母雞,我看蜈蚣精要害你才這樣做的,這蜈蚣精害了九十九個童男了,害了你湊夠一百個就成仙了。我現在中了蜈蚣毒液,活不成了。你把我的肉吃了,把我的冠子停在門前的石磖子上,蜈蚣就不敢來了,來也不敢沾你身。”白母雞說到這就死啦。
春生沒有吃白母雞的肉,他把門前的石磖子頂上打掃干凈,恭恭敬敬地把白母雞停在上頭,他們母子戀戀不舍地瞅著瞅著,白母雞身上冒出一股香味來,一個勁兒往春生的鼻孔里鉆,香味越大,雞身子越小,最后只剩冠子了。說也怪,香味一沒,春生就覺得小白和他成一個人了,雞冠子也變成石頭的啦。
后人聽到春生停雞冠的事,又見石磖子頂上真有一個雞冠形的石頭,就把這石磖子叫作雞冠亭啦。
民間故事20xx字以內3:燕娥姑娘從前,劉家河有個年輕瓜匠,姓劉名保,父母去世時,欠了本村財主李員外的帳,他只好到李員外家種瓜抵債。
一天,劉保剛走進大門,見李員外氣呼呼地在追打一群燕子,劉保趕忙上去攔住說:“員外,這燕子是好鳥啊。它們整天在瓜園里幫我逮蟲,不能打呀。”
李員外把眼一瞪,說:“啥好鳥啊。屙屎就屙到我神桌上了,我要它干啥。”說著,撿起一塊石頭砸了過去,正好砸落一只燕子,劉保急忙跑過去把燕子搶在手里,李員外一見,大聲說:“劉保,你快把它摔死,不把燕子摔死,我不讓你進屋吃飯。”劉保說:“我餓死也不把它摔死。”李員外一氣,就把劉保趕出了大門,劉保懷揣這只受傷的燕子,到了一個破窯里安了家,把燕子的傷養好后,放它走了。
轉眼過了三年,有一天夜里,一個身穿黑裙的姑娘走到劉保跟前說:“劉保哥,你認識我嗎?”劉保搖了搖頭,姑娘說:“我就是被你救出來的燕娥仙子啊。”劉保想了想,搖搖頭說:“我沒有救過你,是你記錯人了吧?”
姑娘說:“劉保哥,你記得員外打燕子的事吧?”
劉保說:“記得。”
姑娘說:“我就是被你救活又放走的燕子那只燕子。”
劉保說:“真的嗎?”
姑娘說:“真的。”說罷,姑娘含羞一笑,輕飄飄地出門了,劉?;琶ψ烦鋈?,姑娘已經走遠,劉保一覺醒來,看看自己還睡在破窯里,知道是一個夢。
第二天早上,劉保剛起床,一只燕子飛進破窯里,叫喚了幾聲,把一粒西瓜籽丟在劉保面前,又飛走了。劉保把西瓜籽撿起來一看,長有半寸,寬有三分,飽盈盈的,劉保感到稀奇,就把它種在門外,施上肥,澆上水,沒有幾天,苗就出土了。
說也奇怪,這棵西瓜秧第一年光長藤,不開花,霜打也不枯,落雪不死秧。第二年,光開花,不結瓜,數九嚴寒花不敗。到了第三年,一開春,西瓜秧上就結了一個綠瑩瑩的西瓜,劉保高興極了,晝夜看護著它,這西瓜長得特別快。
西瓜長得有石滾恁大了,劉保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把它摘下搬進屋里,劉保歇了一會兒,自言自語地說:“西瓜呀西瓜,我可把你盼熟了,今天,我要飽餐一頓。”他拿起刀,輕輕地把瓜皮切開,猛聽有人喊了一聲:“刀下留情。”劉保一愣,順喊聲找去,西瓜一晃一動、一閃一蹦,眨眼間,從里面跳出一個身穿黑裙、面似桃花、柳眉細腰、舉止大方的姑娘。劉保一見,驚得后退了幾步,說:“你是從哪兒來的?”姑娘忙施禮說:“讓哥哥受驚啦,妹妹賠禮。”劉保定了定神,說:“你是誰呀?”姑娘一笑,說:“咋。你不認識我了?”劉保搖了搖頭,姑娘說:“三年前,咱們不是見過面嗎?”
劉保仔細把姑娘看一下子,猛想起夢遇燕娥的事兒,就問:“難道你就是我夢見的小燕?”姑娘點頭一笑,說:“我就是你夢見的燕娥姑娘啊。”
“你到這里來,有啥事兒?”
燕娥姑娘說:“來與哥哥一塊種瓜,陪伴終身,報你往日救命大恩啊。”劉保和燕娥姑娘在破窯洞里拜了天地。
從這兒,劉保在外開荒種瓜,燕娥在家縫洗紡織,小兩口相親相愛,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一天早上,劉保正準備下瓜賣,燕娥姑娘忙說:“今日不能摘瓜,午時有大雨。”劉保抬頭看看天,哈哈一笑,說:“娘子啊,這紅光火日的,咋會下雨呢?”燕娥姑娘笑了笑,沒吭氣兒。
午時,天上烏云亂翻,下起了大雨。不一會兒,河水猛漲,眼看著瓜園被洪水淹沒,劉保不知咋著好,燕娥姑娘說:“哥哥別擔憂,我有辦法。”她抖開發髻,用手捏著辮子,對著天空一舞,燕子鋪天蓋地飛來,它們口噙泥蛋兒,壘起了河堤。
河堤壘好了,風也停了,雨也住了,瓜園保住了。
李員外一見大雨猛下,就暗暗高興,他想:這場大雨能把劉保的瓜園沖毀,淹死劉保,那漂亮的燕娥姑娘,就能歸我了。想到這兒,他就向瓜園走去,一看瓜園好好的,河沿上壘起了一條長長的攔水堤,劉保夫妻倆還在瓜園里說笑呢。李員外眉頭一皺,有了鬼點子,他上前對劉保說:“哎呀,老弟,你在這兒種瓜多不安穩呀,明年到我家瓜園好吧,我給你二十畝地。”劉保知道他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就說:“要是種不好咋說啊?”李員外嘿嘿一笑,說:“種不好嘛,地算給你了。不過你得拿你娘子兌換。”劉保一聽,上前就要揍他,燕娥姑娘攔住說:“員外,這話可是當真?”員外苦笑著臉,說:“誰還撒謊。”
第二年下種的時候,劉保拿著李員外送來的瓜籽,正要種哩,燕娥走了過來,說:“劉保哥,這瓜種是李員外煮熟的,不能種。”劉保一聽,又氣又恨,為難地說:“這可咋辦呢?”燕娥姑娘微微一笑,說:“他難不著咱們。”說罷,她用手抓了一撮頭發,用剪刀一剪,吹了口氣兒,頭發茬兒往圓圈兒一撒,眨眼工夫,二十畝大地長出了綠油油的西瓜苗。
李員外沒難著劉保,又生一計,他把劉保請到家中,設宴招待,酒里放毒,讓劉保去喝。劉保不知是計,正要接杯,一只燕子飛進屋來,蹬掉劉保的酒杯。李員外一見毒酒潑地,就讓家丁把劉保打倒在地,叫家丁去搶燕娥姑娘。
燕娥姑娘被帶進客廳,她見丈夫劉保倒在地上,就忙用力撕下發髻往上甩,一會兒,客廳里飛滿了燕子,這些燕子拼命地啄李員外和家丁,嚇得他們哭爹叫娘地到處躲藏,燕子緊追不放,硬把他們啄死了。
燕娥姑娘急忙走到劉保跟前,取出一粒仙丹,放到了劉保嘴里,不大工夫,劉保就醒了過來,燕娥姑娘攙扶起劉保,出了大院,向深山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