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永遠比別人差】
那一年,她還在農村里插隊,中外瘦弱的名人身子承受著繁重的農活。一天,關于故事她正在西瓜地里忙著,中外有人把她叫了過去,名人說工宣隊來招生,關于故事去試試。中外
這一試,名人她就去了北京外語學院,關于故事成了英語系的中外一名工農兵學員。不過,名人還來不及歡喜,關于故事陰霾就籠罩了心頭。中外在班里,名人她居然有兩個“最”:一個是年齡——老姑娘了;一個是成績最差——基礎太弱。
一天上課,老師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第一遍沒有聽懂,第二遍聽懂了卻不知怎么回答,于是,僵在了課堂上。課后,她一口氣跑到后院的山坡上,大哭了一場。
“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比別人差,我努力還不行嗎?”終于想通了,她給自己許下諾言:“我一定要成為的學生。”她很勤奮,每天晚上學到深夜,凌晨四五點時又掀開了被窩。不管天熱天冷,在校園一角的那棵大樹下,常能見到她的身影。大聲地念,大聲地背,把頭一天學的東西翻來覆去,不記得滾瓜爛熟不罷休。
一晃,四年過去。畢業的時候,她的確成了全年級出類拔萃的學生。那一代人,和今天完全不同,因為根本沒有擇業自主權,從英語系出來的她,被分到英國大使館做接線生。這份工作單調、乏味,很麻煩。在外人眼里,還是一份很沒出息的活。起初,她能夠老老實實地干,時間一長,心里就越發郁悶,越不平衡——一個堂堂外院的尖子生怎能這樣憋屈呢?終于,在和母親的一次見面中,她大吐苦水。
慈祥的母親沒說什么,而是叫她去洗衛生間、刷馬桶,她怏怏不樂地聽命。可是,她使勁地掃地板、費力地刷馬桶,反復幾次,感覺還是很不干凈。她不由抱怨:“我沒辦法了,就這樣子了。”母親不說話,而是弄來一碗干灰,然后將干灰灑在又臟又濕的地方,讓干灰將水吸干,再掃,效果果然好了很多。不多久,馬桶里的*污垢全不見了,猶如做了一次增白面膜。
她沒做到的,母親做到了。她不禁夸獎母親,母親卻告訴她:“一件事情,你可以不去做;如果做了,就要動腦筋做好,就要全力以赴。你不能挑你的工作,但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啊,那就是把工作做好。”站在一旁的她聽了母親的話,久久無語。
回到單位后,她仿佛變了一個人。她把使館里所有人的名字、電話、工作范圍,甚至他們家屬的名字都牢記在心。不僅如此,使館里有很多公事、私事都委托她通知、傳達和轉告。逐漸地,她成了一個留言臺、大秘書。工作之余,她就讀外文報紙、小說,不斷提高自己的讀、譯能力。由于為人熱情,水平出眾,她在使館里成了很受歡迎的人。
一天,英國大使來到電話間,靠在門口,笑瞇瞇地對她說:“你知道嗎,最近和我聯絡的人都恭喜我,說我有了一位英國姑娘做接線生?當他們知道接線生是個中國姑娘時,都驚訝萬分。”英國大使親自到電話間來表揚一個接線生,這在大使館可是件破天荒的事。
沒多久,她因工作出色被破格調去英國《每日電訊》記者處當翻譯。報社的首席記者是個名氣頗大的老太太,得過戰地勛章,被授過勛爵,本事大,脾氣也大,還把前任翻譯給趕跑了。當她調過去時,老太太不相信她的實力,明確表示不要,后來才勉強同意一試。沒想到,一年后,老太太經常不無得意地對別人說:“我的翻譯比你的好上十倍。”再后來,她被派往英國留學,在倫敦經濟學院攻讀國際關系,在里茲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在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后,她到外交學院先后任講師、副教授、教授,還當上了副院長,并多次榮獲外交部的嘉獎。
她就是任小萍。最近十年里,她先后擔任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新聞參贊和發言人,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中國駐安提瓜和巴布達大使。目前,她是中國駐*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從一個黃毛丫頭到一個全權大使,任小萍的職業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組織上安排的。但是,無論被派到哪里,她都在積極地適應,都在努力地把工作做好,做得。任小萍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工作時,總有一樣可以選——好好干。無論何時何地,把工作做好,成功也就不遠了。
【第一次的成功很重要】
歐陽夏丹說,她的家鄉桂林是個適合生活的地方。漓江的柔美,象鼻山的意趣,城市環抱著山水,青翠蘊含著靈秀,這個被桂林山水滋養出的南方女子,渾身透著一股靈氣。她才氣逼人,氣質,似乎每次出現就是為了讓人眼前一亮。
有人說,這樣的女子總是更容易被幸運女神眷顧。
上高三的時候,老師告訴她北京廣播學院正好要在桂林招生,鼓勵她去報考。考試在省廣電局,那年有幾千人報考,最后只錄取了她一個。
臨近畢業,上海電視臺到廣院選人。盡管歐陽夏丹長相并不出眾,但臺長親自拍板,說:“她的內涵會給新聞節目注入一種新鮮的血液。”而當時廣院已經決定保送她讀研究生,去上海就是違約。上海臺無怨無悔地為夏丹向學校交了“悔約金”,廣院也為她保留研究生入學資格兩年,幸運得一塌糊涂。
4年后的20xx年,央視二套經濟頻道在全國各頻道“海選”主持人。二套節目組負責人每天從早到晚開著電視機,充當星探。又是歐陽夏丹,這個笑似飛花的女子,再次讓人眼前一亮,試鏡之后成為入選者中的首選。
為什么她總能碰上“好事”、一帆風順呢?就在別人羨慕嫉妒的時候,歐陽夏丹卻沒有時間春風得意。當更多人對“不屈不撓”的精神贊賞有加時,她卻更看重第一次的成功。因為正是很多“第一次的成功”,才讓她順利走到今天。
她一上初中,爸爸就開始生病住院,還要做化療,家里的經濟條件也明顯縮水。這讓調皮愛玩的歐陽夏丹突然清醒了,“好像一下子懂事兒了”,從初一開始,成績就突飛猛進。但改變她一生的還是班里的一次演講比賽。
看她光知道學習,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班主任羅宗昌就鼓勵她參加班里的演講比賽,還耐心地陪她一遍遍地練習。結果,她在全市獲得了演講比賽第一名。這第一次成功給了她巨大震撼:原來自己有這么大的能量、這么大的潛力。從此,她一發而不可收,初一到初三,連續三年獲全市中學生演講比賽第一名。
高中學習緊張而充實,她又參加了學校排的話劇《項鏈》,并獲得了“女主角獎”。這次成功讓她更加自信,也明確了自己的興趣傾向。所以,她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報考北京廣播學院,并在幾千人中脫穎而出。
在廣院,她的文化課成績是第一名,但專業一般。畢竟,在語言能力上,北京的同學有明顯優勢。但她并沒有“認命”,每天清晨6點,她就起床,到學校的操場上,對著白楊和核桃樹練聲。到了第二年,沒有老師督促,堅持練聲的同學也少了,而她還一直堅持著。因為堅持,大二時,她的文化課還是第一,而專業課已到中上水平。
老師總是喜歡進步快的學生,于是推薦她去主持學校藝術節的“歌手大賽”。這讓她感到頗為緊張,因為廣院的學生普遍都很活躍,在這類場合會動不動就起哄、喝倒彩。但是那晚,同學們一直安靜地看節目,沒有人起哄鼓倒掌。她再次靠自己的實力,在廣院取得“第一次成功”。這也讓她更加自信,更加從容,后面的成功就順理成章、接踵而至了,甚至有些爭先恐后。
更大的成功意味著更多的付出。每天凌晨4:30,兩個鬧鐘加一部手機把她喚醒,喚醒她進入工作狀態。不管雨雪風霜,她都要直奔自己的崗位。
即便已成為央視“新銳主持人”的代表,歐陽夏丹依然沒有止步,又在分階段地制訂一些學習計劃,補充一些新鮮的知識,加強英語學習,向一個雙語主持人的目標邁進了。
第一次成功很重要,而不斷爭取“第一次成功”,其實就是蓄勢待發、厚積薄發。成功也正因如此才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