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徒步的有關人,不一定愛上的徒步都是風景,,有時徒步是事抒一種感情的釋放和發泄。下面是情散短篇文章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有關徒步的敘事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賞。有關
今天星期天,難得休息一天,事抒決定和他去爬山。情散去前做了充分的有關準備:背上的行囊里裝了兩瓶水,一瓶3斤重,徒步一瓶一斤重,事抒四個大蘋果,情散一袋荔浦餅,有關一袋馬拉糕,徒步一袋三角粽,事抒還有長袖衣……哈哈,一提,起碼有8斤重。我穿慣了拖鞋步行,準備穿拖鞋去。他說不行,堅決要我穿布鞋,可是我怕熱,和他理論了足足10分鐘,以我全勝告終。8點整,我立馬背上行囊和他出發,他一句客氣話也不說,心里真想說他幾句,想想還是算了,免得一大早鬧得不愉快,影響我的情緒。也許他是想,反正是輪流背行李,誰先背不一樣,但是我還是心里不爽,我其實愿意背來著,只是希望他有一句話,再說在街上,別人見一個女的背那么多東西,男的打空手,也不好看啊。后來又一想,人家肯定認為是他不愿意背,不好看就不好看唄,反正他不嫌難看就可以。果然,走在街上,回頭率比平常高,我竟不住竊笑。
出了公路過了橋不遠,選個路口就開始往山上爬去,山兩邊是果實累累的柿子園,讓人心情忽的開朗起來。我看見有很多熟透了的紅柿子,隨風輕輕招搖著,好像很害羞的樣子,忍不住要去摘。他說:“那么多,你摘得過來嗎?到山頂再說吧。”我不干,自顧自的摘了就過口癮,呀,好甜哦,還有一股清香,沁入心脾。再來一個。他在上面喊:“吃多了要不得的,別吃啦。”我才不管呢,那個講要不得,我講要得就要得。早知道那么多紅柿子,我才不帶那么多吃的東西來呢,害得我背得那么苦,哼。邊吃邊爬,哇,紅柿子真的好多啊,我真的吃不過來,也摘不過來啊,看來他說的還是對的啵,呵呵。算了,我摘了幾個,用塑料袋裝起來,繼續跟著他往上爬。
山路驟然陡了起來,又窄又小,有一邊還是很深的坑,我覺得心慌,忙喊:“好陡啊,不想爬啦,可以嗎?”他卻洋洋得意,說:“這算陡啊?這算平的啦。你還說去張家界,誰敢帶你去啊?”嘿嘿,算了,還是爬吧,我不想給他抓住小辮子,呵呵。誰知道過了一小段,前面豁然開朗起來,還看見一大片的酒餅果灌木呢。這是一種小灌木,高的有人頭那么高,矮的像辣椒樹那么矮,上面結滿了指頭大的小果,成熟時果子呈褐色,吃起來很香甜,可以用來泡酒喝,所以得名如此。見到酒餅果,我可開心啦,邊摘邊吃,好像一只鳥兒,又像變成孩子了,回到了久別的童年。記得那時最有趣的事就是上山摘酒餅果,可以一飽口福,摘得多的話還可以拿回去賣,換得來一些稀罕的小物件,比如說小人書啊、小手絹之類的東西。他也很開心,努力的撥開灌木,尋找那甜甜的小果。有些地方實在草木太盛,怕有蛇藏著,他在邊上一邊摘一邊喊:“莫克那里,莫克那里。。。。。”我故意裝不聽見,他不得不重復喊,我偷笑,心想:男人也好啰嗦啊,呵呵……
看酒餅果樹漫山遍野都是,我犯愁啦。這樣摘下去何時才到山頂啊,還要轉下呢,到時天黑了怎么辦呢?我提議就此收手,他表示同意,于是兩人繼續往上走。哪知道才10分鐘不到,就是可以通車的大路了,也是山頂了。前面一馬平川,令人心曠神怡。路旁的灌木里卻適時傳來“咕嚕咕嚕”的怪叫聲,一看是幾只大鳥,卻在我還沒有來得及看清時就啪啦啪啦的飛不見了。他卻在一旁大喊:“野雞。野雞。”,我感到奇怪:不會吧,這里會有野雞啊?不是很深的山林才有的嗎?他說:“哪沒有啊?這里有紅柿子吃,有酒餅果吃,有蟲子吃,肯定會有啊。”哦,我想也是,沒有野雞才怪呢,有就不怪,因為這里可以吃的太多了。
怎么辦啊,柿子也吃啦,酒餅果也吃啦,野雞也飛走啦,山頂也到啦,前面就是下山的大路啦,好像別無選擇,我們只有下山啦。于是我們邊吃帶來的東西邊喝水邊下山。下山的路真好走,半小時不到就到山腳啦。遇見兩個小男孩,背上背著個大蛇皮袋,有點鼓。現在的孩子很少干活的,他們在干什么呢?我很好奇。于是說:“小朋友,做什么事來啊?”他們答:“摘綠豆。”“哦,好勤快啊,姨請你們吃酒餅果哈。”他倆望了望果子,又望了望我,,說了聲“哦,羊奶果。”,然后靦腆地拿了幾個果要走,我又囑咐他們多拿點,他們才又多拿了2、3個,然后走了。我想起他們沒有說謝謝,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平常沒有教他們吧。又想起自家兒子從會說話起接受別人的東西就懂得感謝,心里又覺得很欣慰。轉念又一想,他們相信你就不錯啦,不是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嗎?”,不是說“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嗎?”,呵呵,這世界,真的不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啦……
離家漸漸近了,他提議說往老房子那里轉回,我很樂意。老房子在一個大足球場旁,是一棟有16戶人家居住的樓房。因為新的城市規劃,老房子和足球場一同被征用了,現在老房子已經全部被拆了。到了那里一看,我一點也認不出這是我住了10幾年的地方,球場、房子、菜園、旁邊的竹子及樹木、花草……全部不見了,唯一可見的是旁邊的那所小學還在,依然書聲朗朗,樹木蔥蘢。我忽然感覺有淚涌上心頭。我努力地尋找熟悉的痕跡,終于發現球場旁那一條老舊的排水溝上面的水泥磚有幾塊路出地面,這是這個地方獨有的東西,其他地方沒有的。沒有錯,這里就是老足球場,就是我的老房子所在地,千真萬確。我想,對我來說尚且如此,如果兒子看了,他會怎么想呢?他在這里出生,從一歲多開始在球場的沙坑里玩耍,摸爬滾打;在球場的草叢中捉迷藏;在跑道上跑步;在球場上踢足球……現在忽然一切熟悉的東西都不見了,他會有多么的傷感。我忍住淚,提議:“快回家吧。”,他“嗯”了一聲,急沖沖的走了……
中午12點,準時踏進家門,看到敞亮的新家,我剛才的感傷忽的散了一大半。我驀然覺得好累,我對他喊:“這次算不算徒步旅行?”他說:“哪算。才半天時間。”再問:“那晚上還用不用散步啊?”照常啊。”啊哈,我好想暈倒哦。
有關徒步的敘事抒情散文:徒步陰冷了幾日,天放晴,悄悄地綻放出一抹羞澀的燦爛,連風都變得輕柔可人了。下班后同事便三五邀約徒步回家,去享受一番陽光浴。
久未鍛煉,已四體不勤,走起路來,頭重腳輕,步履沉沉,都是乘車帶來的隱患。
一位同事帶我們爬上一小山坡,抄一條夾在菜畦間的羊腸小路,其實這算不上一條捷徑,但可以暫時不去聽刺耳的車鳴,不去吸馬路上揚起的灰塵。因此大家都無異議,自覺地尾隨其后, 遂攜著一縷兒時的泥土芬芳,踏上二橋。
橋上的車輛呼哧哧地疾駛著,掀起輕塵,撲面而來,又卷起滾滾風塵呼嘯而過,卻始終沒有吞沒我們的談笑風生。不徐不疾地前行,感受著二橋在車輛碾壓下無聲的顫動。俯視橋下,平靜的江面綠得深邃,同事說每次看到這樣寬闊平靜的水面,總會期待著會突然冒出點什么來。這不,已經冒出來了,一艘貨輪從層層霧靄中穿越而來。余暉在江面上潑了一桶金,濺起粼粼的波光,托起貨輪,使它倍顯高大、孤獨而穩健。真乃“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霎時,這道路風景搶奪了所有的視線,兩岸樓房的影子在霧里猶抱琵琶半遮面,目之所及的只有余暉、孤輪、萬頃碧波。我們驚嘆著這似乎曾在電影里看到的情景,紛紛搶拍著,試圖將其定格在相冊里,效果不甚良好,無法剪出這幅畫,但都沒有流露出多大的遺憾。也許,很多時候我們剪下美麗的景致,只是為了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真正最美的風景,只能定格在心里。
繼續在畫里前行,行至橋頭,車輛隆隆的碾橋聲已漸遠,耳朵里平靜了許多。路旁,片片樹葉自顧凌亂地散落在枯黃的草坪里,散落在堅硬的石梯上,無聲無息,無嗔無怨地接受著一世一劫的宿命。石坎上的爬山虎伸出黃得發紅的髭須,有意無意地繪出一幅金龍圖,在垂老之際,留下一份精彩,來成就無悔的生命。一棵小樹的葉子不改蔥綠的容顏,支起幾根稀稀疏疏的枝葉勾勒出它優美的線條。已是初冬了,它仍在努力抓住夏的尾巴,終是強過了那些渾黃得一蹋糊涂的同類。看來,敢于抗爭的生命,才會經得起摧折,常鍛煉的身體,才會強健。半個多小時候的徒步,背上已冒出密密的細汗,但渾身的筋骨已活絡許多,更重要的是,在行走中,我收獲無限。
明天的陽光,會更燦爛。
有關徒步的敘事抒情散文:徒步五山清晨,在獅子山下吃過早茶,過八渡河橋,從象山坡出發,沿著陡峭折回的臺階拾級而上便開始了登象山的行程。
略陽縣城五山蘊秀,分別為南山、雨山、象山、獅子山和鳳凰山,古人有南山(男山)對雨山(女山),獅子對象山,鳳凰戲牡丹一說。五山之間三水含香,象山和雨山間是浩浩湯湯的嘉陵江,獅子山和象山間是清澈蕩漾的八渡河,鳳凰山和南山間是歡快激越的玉帶河。嘉陵江和八渡河自北而來,從象山東西兩側輕輕劃過,與東向而來的玉帶河交匯于象山南坡,形成寬闊的三河口后從南山雨山對峙如屏的峽谷間穿過,奔涌著向南流去。古人說四門大開之處可以為帝都,想想略陽歷史上的武興國、土哇皇帝和吳王,不得不對古人的智慧多了一份敬佩。山區小縣城的若干混凝土建筑當然便坐落在這錯綜山水的坡腳岸邊,數十座鋼鐵或水泥的橋梁飛架于江河之上,供往來的車流和人流穿梭,而圍城的五山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城里人休閑和戶外鍛煉的絕佳去處。
秋色漸老的季節,清風舒爽,涼氣宜人,臺階兩邊綠灌夾道,翠影婆娑,淡定的狗尾巴草蹲在路邊淺淺地笑,繽紛的牽牛花攀上樹梢急切地張望,燕子翻飛,麻雀嘰啾。我甩開臂膀一步兩階很快便爬到了半山的平臺,站在象山的大鼻梁上四顧而望,雨山、南山、鳳凰山、獅子山和絕大部分的縣城盡收眼里。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縣城煥然一新,以往狼藉不堪的建筑大部分得到了整治,八渡河兩岸基本打通,攔河壩聚起一河清流,碧波悠悠,湖光山色相映成輝。嘉陵江許是剛下過雨,江水充沛,緩緩而涌,只是一江渾流和八渡河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對比,我知道,這是西漢水流經黃土高原被泥土灼傷后的顏色。南山和雨山是五山中最高的兩座山峰,此時此刻一如既往地被云海籠罩,其余諸峰則清晰簇聚,低矮敦厚的身形仿佛是大象、獅子和鳳凰正對著南山、雨山朝拜,我忽然間有了朝圣五山的莊嚴。想想十天高速建設時期寫的一首歪詩《雜感》,“玉帶八渡嘉陵水,南雨獅象鳳凰山。昔日先賢困故道,豈料后人上青天。春風早度吹又醒,霓虹晚燈照無眠。興州自古形勝地,牡丹今日放新顏。”當時為了撫今追昔展望未來,現用于此處自覺算不得十分牽強。
漸行漸高處是一片茂密的柏樹林,環境異常清幽,令人俗念全無,欲寡心清。柏林出口處的柏樹上掛著三五根單杠,有人在杠上翻飛,有人在空地上徒手倒立,數十位晨練者圍觀左右,談笑熱烈。我之所以清晨上得山來,因為我也是個戶外運動愛好者,只不過以往都是周末才能登山,今日休假才有了別人忙碌我悠然的自得。平日周末約三五號朋友大清早出門,由南坡爬臺階過柏林繞山頂氣象站奔象山山后的蒿坪山而去,中午時分折轉回家。蒿坪山上地勢開闊,綠草如茵,登高望遠,心曠神怡,令人留戀忘返,戶外朋友最是愛去,機關單位組織活動也常去蒿坪山,我還動員單位去蒿坪山搞過一次預備役拉練,隊員們真的是樂開了花。事后曾擬一歪詩《蒿坪拉練》:“春風浩蕩蒿坪山,紅旗漫卷戰猶酣。迷彩斑斕蒼峰翠,登高望遠天地寬。”當然更多的人會選擇登上象山鍛煉后從東坡或西坡返回,或者從東坡、西坡上山鍛煉后由南坡下山,這是運動強度較為適中的路線。
五山之中形象最為貼切的除了象山便是獅子山了。獅子山是五山中最矮的山,酷似一頭雄獅安臥在八渡河邊。獅子山可以從太陽溝上也可以從后溝上,太陽溝方向曲徑通幽,且經過基督教堂,優雅的環境加上悠揚的經聲圣樂,有一種說不出的神秘。后溝方向道路寬闊,盤山公路蜿蜒而上,既可以從鳳凰山后繞回縣城,也可以延伸至更遠。爬獅子山印象最深的有三次。一次是陽春三月的傍晚,隨了w君等一行四人從太陽溝方向上山,后溝方向回來。雖然出發晚了,一路匆忙沒有來得及仔細琢磨沿途美景,但那芬芳吐艷的桃林,清香四溢的麥田和金波起伏的油菜花海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獅子山和鳳凰山、頭重梁、馮家山、黃茂山相接,地勢十分開闊,至今還是縣城擴容規劃中新城的首選之地。由此后來的兩次徒步便是經獅子山向山后更遠的地方進發。一次是仲夏時節,夜長晝短,下午有了充裕的鍛煉時間,和七八個好友,從土橋溝繞鳳凰山、獅子山,自太陽溝返回。其時漫山的桃子正好成熟,一個個腆著誘人的笑容向著過往的行人眨眼,偶爾有小姑娘或者老太太提著竹籃盛著剛剛下樹的鮮桃守在路邊待沽。依稀記得那時間好像正是小麥開鐮,蠶老桑肥之際,田野間充盈著濃濃的果香、麥香和桑葉的清香。數十戶人家散落在山坡上,雞犬之聲此起彼伏,晚歸的農婦抑或剛剛點燃了灶火,裊裊炊煙在漸暗的夕陽里冉冉升騰。身臨其境,我是真的陶醉了。
再行便是冬季,接近年關了。戶外群年慶,正好安排走獅子山。我們從后溝出發,繞獅子山、頭重梁、馮家山、黃茂山,自白石溝返回。大雪初晴的日子,幾十號群友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真正令人叫好的是在雪線以上,一片茫茫蒼蒼的北國風光,腳踩在厚厚的積雪上吱吱地響,愛美的群友便佇在雪地里拍照,其余人或者團了雪球打仗,或者乘人不備搖落樹上積雪互相襲擊逗樂打鬧的,也有扯著嗓子長聲呼喊的,歡聲笑語響徹山野。返回后,群友們聚在一起吃火鍋、演節目聯歡。我即興改了毛主席的七律《長征》,打油了一首《戶外》:“驢友不怕戶外難,九九三伏只等閑。五山峰高騰細浪,家門溝長抖泥丸。晝登跑馬冬日暖,夜走靈巖江風寒。更喜壬辰迎春雪,歲歲年年笑開顏。”其時已然走遍了縣城周遭的五山,故此才有了五山峰高騰細浪一說,只是表達了當時心情的豪邁而已,現在想來,真有些獻丑了。
站在象山看獅子山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看鳳凰山則剛好舉案齊眉。鳳凰山正對著縣城的高臺,古人在高臺上建了江神廟和紫云宮,據說這高臺便是傳說中的牡丹了。鳳凰山是縣城機關單位多年來的綠化點,相比之下樹深林密,格外蔥蘢。從正面登鳳凰山山勢陡峭道路難行且荒得厲害,從后溝繞行則較為平緩,也可以揚長避短,從后溝進去半道改走正面山路。我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夏日午后,推了朋友相約去夾門子吃瓢子的盛情,和w、m、s等人從后溝水泥路進去,半道上改走蜿蜒崎嶇的山路,在綠樹濃蔭中踩著半淺不深的腳窩攀爬而上,沿途有工人在伐樹施工,后來才知道那就是鳳凰山的光亮工程——丹鳳朝陽。它點燃了略陽山城的夜空,為城市的美化增添了亮點。
天氣的確熱得厲害,我們爬上鳳凰山頂,個個都是汗水淋漓,但那種酣暢只有親歷者自知。鳳凰山頂有東西兩個梁峁,西邊的梁頂是廣播電視轉播臺,機房外的喇叭正播放著歡快的樂曲。東邊是一幢兩層辦公樓和一個小院場,原本是廣電局的值守處,現在據說是鳳凰山滑坡監測點,s君的連襟g君退休后被返聘回來在此負責。五山除雨山外全都是地質災害點,獅子山前危巖堆磊,曾專門進行過排險和加固,南山滑坡體正在進行治理,象山的東西兩側極不穩定,西側曾在前幾年發生過重大滑坡慘案,鳳凰山滑坡帶在20xx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曾驚動過黨和國家高層領導。由此,縣里邊除了五山綠化工程外還有相應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鳳凰山至今未能徹底治理,且山下若干單位和數萬市民直接受其威脅,監測是極其必須的。
讓我意外的是,g君居然是我剛參加工作時的同行,他的夫人更是我當年的同事,加之s君夫婦親臨現場,鳳凰山頂的氣氛被我們營造得異常歡快和熱烈。女士們忙活著造飯,我們幾個男士則坐在大樹下的青石板上,品著w君的鐵觀音,喝著主人提早預備的避暑涼茶,伴著蟬嘶,說古論今,談笑風生,人生愜意當不過如此。傍晚時分,主人端出了熱氣騰騰的晚餐,是我盼望已久且最愛吃的漿水攪團,配上紅彤彤的油熟辣椒和我們就地采摘的新鮮野韭,我們一個個飽食而歸,臨走我還帶了一份魚魚回家。說實話,人要是過于飽食智商就會降低,那日回家后我搜斷枯腸湊了半晚才勉強湊得一首《鳳凰山》來,頗感慚愧,聊以充數。詩曰:“炎炎鳳凰山,路繞百折蜿。揮汗風浸雨,庇蔭樹搖天。高談論古事,小坐聽鳴蟬。茶飲農舍醉,暫臥青石眠。”
和象山遙遙相對的是南山,南山原名玉文山,因居縣城正南而被稱為南山。有著優美傳說的南山古塔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烈士陵墓本就是城邊的景點,再加之南山山腳地勢較為平緩且最早建成植物公園的緣故,南山便成了人們茶余飯后休閑散步和晨昏鍛煉的首選之地。我當然也是這南山大軍的一員,常年走南山,在回環的盤道和紛繁的樹叢間往來多了便會有些感悟,有了感悟我就會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搜羅一下,發現比較像樣的歪詩居然有那么幾首。《梅花(一)》:“南山春來遲,梅發三兩枝。我問梅何故?梅卻笑我癡。”《四月》:“四月出頭柳葉長,小童搖扇覓清涼。晚來信步南山里,聲聲紅歌伴綠楊。”《待秋》:“嘉陵涼風度,南山秋色滿。臥石待云生,不覺天涯遠。”目前南山正在治理和建設之中,環形游道已見雛形,相信要不了多久,南山將以它新的姿態和內涵吸引更多的游人或揮灑青春,或抒發情懷,或放逐山野。
其實平日里去的南山只是它的冰山一角,人們所到的高度充其量只是整個南山的三分之一。記不清是哪一年的春天了,站在象山望南山,其時斜風細雨,江水滔滔,南、雨山前白鶴淺翔,燕子低回,面對如畫美景,張志和的《漁歌子》便脫口而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那時候我就在想,如此偉岸的玉文山,它的山頂和山那邊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順南山山腳沿嘉陵江南去六七里便是陜南小碑林,著名的百年古剎靈巖寺。古剎的勝景我也用歪詩《游靈巖》作過描述:“嘉陵晚照一洞天,郙閣洗心拜靈巖。千年金龜聽泉漏,來世今生向福緣。樹抱流香桑吐煙,奈何橋頭石飛仙。造鐘未遂山中靜,玉柱青燈伴佛眠。”寺外兩山之間一溪流泉,泉邊一農家樂喚作寺外桃園,桃園是真的沒有,桃花倒有幾枝。城里人早晚走靈巖寺也是平日里鍛煉的好選擇,我每每至此便會想起王倫忽悠李白的十里桃花萬家酒樓來,覺得古人著實好玩。受此感染,我曾有感而發得一歪詩《夜吟》:“月照雨豪山剪影,星耀嘉陵江水平。有約不來我自去,靈巖寺外桃花明。”
由寺外桃園進溝,攀上壁立千仞的梯子巖,順溝繞梁,翻山越嶺,我和戶外朋友足足用了八個多小時才勉強走完了玉文山的輪廓。期間經天池坪翻過最后一道梁頂從南山北坡下來時,山嶺如刀削斧劈一般,人在嶺上如履薄刃,身邊是萬丈絕壁,腳下是滔滔嘉陵。想想來時路,一詩以蔽之:“靈巖寺外玉文山,石梯層層上九天。纏樹老藤著新花,傍溪青桃生嫩酸。雜木橫出屈身過,荊棘迷蔓舉刀刪。抬頭但見斷崖豎,俯身不覺嘉陵寬。幾番翻閱幾番去,數度休憩數度攀。草淺風清黃花盛,酒香舞亂紅日酣。醉來回望興州府,盡在五嶺三水間。”此行過后我便對南山的雄偉和深沉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雨山又名雨嚎山,是五山中最高的山峰。據說在過去,每當縣城山雨欲來之時此山之上便聞狂風嚎叫之聲,故此得名。后來代代相傳,到了現在人們更多地叫它雨山或女山,但我更喜歡稱它雨豪山,覺得這樣更有文化氣息。雨山山勢陡峭直插云霄,站在城里須仰視方可見其全貌。過火車站南站口順潔凈的水泥公路繞山而上可以一直走到雨山山腰,一個來回約莫需要兩個小時,即便是體力好一些的抄小路上山水泥路返回也要一個多小時,由于雨山沒有路燈,人們便只好選擇夏季白晝較長的時候順水泥路走一個折返,其余時間便走了南山、象山、獅子山、靈巖寺等短途或有路燈照明的其他路線。
從雨山半山腰分手,向右上山便到了傳說中的吳王墳,然后從石碑子返回。我是在玉米寶寶抽雄戴帽向日葵娃娃綻開笑顏的時節去了一趟吳王墳,要說鍛煉身體走那樣的山路效果是沒的說,只是想要找尋吳王的蹤跡,卻只是剩下了一尊殘破的石雕,躺倒在路旁的地坎上,說不清是石虎還是獅犬。后來戶外群冒著漫天飛雪去了吳王墳,在一戶老鄉家里吃了熱氣騰騰的菜豆腐節節,完了還在門前燃起熊熊篝火載歌載舞,看了群友們意氣風發的照片,我一時興起,來了一首《雨豪踏雪》:“雪擁雨豪大散關,胡騎入川馬不前。傘兵不畏艱難阻,吳王故地覓當年。英雄無論氣長短,成敗自由后人傳。功名利祿皆浮云,當惜今日半生緣。”
從雨山山腰直行而上,約半個多小時便可到達山頂埡口,從埡口右行,順環路到麻陰山,下山沿鐵路可以返回。從埡口左側登雨山山頂雖說只有一小段約莫兩百來米的路程,但路況卻異常艱險,來回須一小時左右。雨山山頂是一段陡峭的石脊梁,老樹橫生,怪石嶙峋,錯綜參差。人在亂石間和近乎垂直的危崖上攀爬,耳邊風聲呼嘯,眼前險象環生,一般人很難問鼎。我和q君五人也是機緣所致,在雨山邂逅自告奮勇做向導的l君。l君年逾六旬,鶴發童顏,精神矍鑠,身板硬朗,堅持二十年爬山不止,尤好常年爬雨山,曾無數次登上山頂。我們行至山頂段時,一個個不敢懈怠,手腳并用,身子緊緊地貼在石崖上,雙腳小心翼翼地挪動,生怕墜落萬丈懸崖。沿途偶見兩三處人工砌成的石垛子,據說是文革武斗時期留下的。雨山山頂地勢平坦,約莫十多個平方。由于山高城低的緣故,站在山頂,看不見腳下的山城,只能看到五公里開外的郊區。征服五山之巔,登高而呼,心情豪邁,可想而知。我自然而然地吟出《登雨豪》來:“雨豪山頂秀,仰望深翠微。怪石嶙嶙路,老木蒼蒼扉。眼前斷崖豎,耳畔橫風吹。欲上愁攀援,問鼎不念歸。”
嘉陵江畔的火車站上傳來了鐵龍長長的嗚咽聲,我回過神來,方覺自己在象山頂上已經站了很長時間,晨練的人們已然陸續下山。好吧,讓我再看一眼腳下綠柳拂堤碧波輕蕩的八渡河水,開始返程的腳步吧,順便用一首早先寫就的《徒步五山》結束這絮絮叨叨的文字。詩曰:“象山之濱雨豪山,這山看到那山尖。莫笑偏安一隅小,五山歸來不羨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