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便便形容肥胖的字成樣子,那么這個成語是語故怎么來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大腹便便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腹便
大腹便便
東漢桓帝當政的字成時候,陳留郡有個名叫邊韶的語故讀書人,字孝先。腹便他比較有才華,字成所以,語故在沒有當官之前,腹便在陳留郡教著幾百名學生。字成
邊韶這個人除才華橫溢外,語故嘴皮功夫也比較厲害。腹便說起話、字成講起課來頭頭是語故道,從沒有回答不出問題來的腹便。不過他有個毛病,就是愛打瞌睡。因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瞌睡來,學生看他的模樣很是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學生就私下編了句順口溜嘲笑他:“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意思是:邊孝先是個大肚皮,懶得讀書,只想睡覺。
不料,邊韶醒來后,很快知道了這個順口溜,于是馬上編了幾句順口溜作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王經笥。便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意思是:邊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裝著五經的竹箱子。只想睡覺,去思考五經的事。睡夢中可以會見周公旦,安靜時可以與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師可以嘲笑,這規(guī)矩出自哪家經典?——《后漢書·邊韶傳》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wèi)莊公有個兒子名叫州吁,因是莊公愛妾所生,格外受到莊公的寵愛,以致于養(yǎng)成目中無人、驕橫自大的個性。當時,衛(wèi)國的石碏(què)大夫也有一個兒子,名叫石厚,經常與州吁在一起游玩。石碏屢次勸告兒子不要與州吁在一起,他始終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衛(wèi)莊公死后,衛(wèi)桓公(州吁之兄)即位。衛(wèi)桓公十六年,州吁在石厚的幫助下殺兄奪位,石厚有功而被封為上大夫。本來二人以為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料,州吁卻因殺兄奪位的惡行導致眾叛親離、王位不穩(wěn)。于是他與石厚商量對策。石厚說:“我父親石碏在任的時候,人人敬服他,我們請他來輔佐吧。”
于是,州吁派石厚帶著貴重的禮物去請已經告老還鄉(xiāng)的石碏上任。石碏早已知曉他倆合謀篡位之事,推托有病,堅決不肯入朝。州吁無可奈何,只得再命石厚去向石碏求取穩(wěn)定王位的妙策。石碏對其殺兄奪位非常憤怒,便施用了一個計謀。他對兒子說:“只要周天子許可州吁當國君,其他人就一定會服從。”石厚說:“就怕周天子不答應,請問誰能夠向周天子說情呢?”石碏就說:“陳桓(huán)公治國有方,又與周天子關系要好。你到陳國請求陳桓公出面幫助,一定會馬到成功。”
石碏暗中寫信給在陳國當大夫的好友,請求他協助自己為民除害。這為好友立即將詳情告訴了陳桓公。待做著美夢的州吁和石厚剛一到陳國,陳桓公就下令將他們逮捕,并當眾宣讀石碏的來信。州吁和石厚此時才知中了石碏的計,但為時已晚。
陳桓公下令將州吁和石厚關押起來,并派使者告訴了石碏。石碏和眾大夫商議決定馬上派人到陳國將兩人處死。有位大夫說:“州吁殺兄奪位,罪大惡極,我愿親手處死他。但石厚是您的兒子,并且只是從犯,應該從寬處理。”石碏卻說:“州吁干的壞事,大都是石厚謀劃的。你們不殺他,我親自去動手。不殺石厚,恐怕難安民心啊。”幾個家臣不愿看到年老的主人旅途勞頓,便代主人到陳國去,殺了石厚。
當時百姓贊揚說:“石碏為了國家大義而忍心殺死為非作歹的兒子,他是一個純正的人。”
這便是成語“大義滅親”典故的由來。——《左傳·隱公四年》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書法家,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后人又稱之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后世的許多書法家,能超越王羲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他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分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他的刻苦練習。
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里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久而久之,整個池塘的水居然被染成黑色的了。不難看出,王羲之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tài)。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們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yǎng)生修煉的《黃庭經》作為交換吧。”王羲之求鵝心切,便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則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書斷·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