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富貴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貴淫,淫孟譯按古語正解,文言文原文注應釋為“過分”,釋翻即整句為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富貴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另一解為”迷惑“,淫孟譯即整句意思為不受富貴權勢所迷惑,文言文原文注明道而行正;如若將”淫“釋為”淫色“、釋翻”荒淫“,富貴是淫孟譯現代人見文生意,嚴格講偏離本意。文言文原文注
作品原文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釋翻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富貴安居而天下熄。淫孟譯”
孟子曰:“是文言文原文注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作品注釋
1、景春:與孟子同時代的人,縱橫家。
2、公孫衍(yǎn):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曾在秦國為相,又曾佩五國相印。
3、張儀: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王時為相,游說六國連橫以服從秦國。
4、誠:真正,確實。
5、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
6、懼:害怕。
7、安居:安靜。
8、熄:同“息”,平息,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
9、是:這,這個。
10、焉:怎么,哪里。
11、子:你。
12、未學:沒有學。
13、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14、丈夫之冠(guàn):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冠:行冠禮。
15、父命之:父親給予訓導。命:教導、訓誨。
16、母命之:母親給予訓導。
17、嫁:出嫁。
18、往:去,到。
19、戒:告誡。下文的“戒”是謹慎的意思
20、女家:這里指夫家。女(rǔ):同“汝”,你。
21、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當心,謹慎
22、違:違背
23、夫子:這里指丈夫。
24、以:把
25、順:順從
26、為:作為
27、正:準則,標準。
28、道:方法。
29、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這里的“廣居”“正位”“大道”分別喻指“仁”“禮”“義”。
30、居天下之廣居:第一個“居”:居住。第二個“居”居所,住宅。
31、廣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釋為: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32、立:站,站立。
33、正:正大。
34、大道:光明的大道。
35、得:實現。
36、志:志向。
37、與民由之: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從、遵循。
38、獨行其道: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 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獨:獨自。行:這里是固守;堅持的意思。道:原則,行為準則。
39、淫:使……惑亂,迷惑。使動用法。
40、移:使……改變,動搖。使動用法。
41、屈:使……屈服。使動用法。
42、之:無意義,放在主謂之間。
原文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作品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把順從作為準則,這是婦女之道。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得志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古漢語知識
一、一詞多義
1.誠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真正,確實)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誠心)——《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果真,表假設)——漢·司馬遷《陳涉世家》
2.焉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語氣詞)——《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
3.冠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名詞動用,行冠禮)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戴帽子,名詞作動詞用)——明·魏學洢《核舟記》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4.命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訓導)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指派;發號)——《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
奉命于危難之間。(命令,政令)——諸葛亮《出師表》
5.戒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第一個為“告誡”,第二個為“謹慎”)
6.居
居天下之廣居(第一個為“居住”,第二個為“住所”)
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處在,處于)——明·魏學洢《核舟記》
居五日,桓侯體痛(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停留,經歷。在文中譯為“過了”。)——《韓非子·喻老》中的《扁鵲見蔡桓公》
7.屈
威武不能屈(使動用法,屈服)
手指不可屈伸(彎曲)——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8.之
“丈夫之冠也”及“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母命之(代詞,代出嫁的女子)
往送之門(動詞,去,到)
居天下之廣居(助詞,的。)
何陋之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唐·劉禹錫《陋室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詞,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清·蒲松齡《狼》
9. 得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得:能,能夠。
得志得:實現。
二、通假字
1.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女(rǔ):通“汝”,你
三、詞類活用
①動詞用作名詞居天下之廣居
原意為居住。文中意思為居所、住宅。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②動詞的使動用法
原意為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古人二十歲既為加冠。文中作動詞,意思為行冠禮,
A.富貴不能淫
本意:惑亂,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B.貧賤不能移
本意:改變、動搖,文中意思:使……改變(動搖)。
③威武不能屈
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作品鑒賞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值得 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于君,當然也應該 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 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 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孟子認為,這“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禮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 深惡痛絕了。然而,孟子的挖苦真的是正確的嗎?縱橫家的思想是周旋于列國之間,通過結合、分割諸侯之間的關系(外交手段),實現“縱橫捭闔,天下為一”的理想與抱負,促進天下的統一。他們不是沒有原則的“妾婦”而是杰出的古代外交家。孟子卻將其一味解釋為“妾婦之道”。從這個角度來看,孟子的說法有失水準。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 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于“大丈夫”的這段名言,雖在批判縱橫家的方面上不妥,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名言仍閃耀著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