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上下事字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國,在歷史長河中,歷時故事給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帶來諸多啟發,只有深刻理解,才能體會到歷史故事的現實意義,并從中有所收獲。下面是千年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上下五千年的故事7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上下事字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權,上下事字國號大順。千年接著,上下事字李自成率領一百萬起義將士,千年渡過黃河,上下事字分兩路進攻北京。千年兩路大軍勢如破竹,上下事字到了這年三月,千年就在北京城下會師。上下事字城外駐守的千年明軍最精銳的三大營全部投降。
起義軍猛攻北京城。上下事字第二天晚上,崇禎帝登上煤山(在皇宮的后面,今北京景山)上往四周一望,只見火光映天,知道形勢危急,跑回宮里,拼命敲鐘,想召集官員們來保護他。等了好久,連個人影兒都沒有。這時候,他才知道末日到來,又回到煤山,在壽皇亭邊一棵槐樹下上吊自殺。統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大順起義軍攻破北京,大將劉宗敏首先率領隊伍進城,接著,大順王李自成頭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著駿馬,緩緩地進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過節一樣,張燈結彩歡迎起義軍。
大順政權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樂業;一面嚴懲明王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污吏。李自成派劉宗敏和李過,勒令那些權貴交出平時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贓款,充當起義軍的軍餉,拒絕交付的處重刑。少數民憤大的皇親國戚被起義軍抓起來殺頭。
有個大官僚吳襄,也被劉宗敏抄了家產,并且逮捕起來追贓。有人告訴李自成說,吳襄的兒子吳三掛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了,豈不是解除了大順政權一個威脅。
李自成覺得這個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吳襄給他兒子寫信,勸說他向起義軍投降。
吳三桂原來是明朝派到關外抗清的,駐扎在寧遠一帶防守。起義軍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接連下命令要吳三桂帶兵進關,對付起義軍。吳三桂趕到山海關,北京已被起義軍攻破。過了幾天,吳三桂收到吳襄的勸降信,倒猶豫起來。向起義軍投降吧,當然是他不愿意的;要不投降吧,起義軍勇猛善戰,兵力強大,自己不是他們的對手。再說,北京還有他的家屬財產,也舍不得丟掉。既然李自成來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況再說。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離北京越來越近,就遇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一問,開始,聽說他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已經恨得咬牙切齒;接著,又聽說他最寵愛的歌姬陳圓圓也被起義軍抓走,更是怒氣沖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關,并且要將士們一律換上白盔白甲,說是要給死去的崇禎帝報仇。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決定親自帶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本來就害怕農民軍,聽到這消息,嚇得靈魂出竅。他也顧不了什么民族氣節,寫了一封信,派人飛馬出關,請求清朝幫助他鎮壓起義軍。
清朝輔政的親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救信,覺得機會來到,立刻回信同意。接著,他親自帶著十幾萬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關進兵。
清軍到了山海關下,吳三桂已經迫不及待地帶著五百個親兵出關迎接多爾袞。他見了多爾袞,卑躬屈膝地哀求多爾袞幫他報仇。多爾袞自然順水推舟地答應。吳三桂把多爾袞請進關里,大擺酒宴,殺了白馬烏牛,祭拜天地,訂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軍從南面開到山海關邊。二十多萬起義軍,依山靠海,擺開浩浩蕩蕩的一字陣,一眼望不到邊。老奸巨猾的多爾袞從城頭望見起義軍陣容堅強,料想不容易對付,就讓吳三桂打先鋒,叫清軍埋伏起來,自己和幾名清將遠遠躲在后面的山頭觀戰。
戰斗開始了,李自成騎著馬登上西出指揮作戰。吳三桂帶兵一出城,起義軍的左右兩翼合圍包抄,把吳三桂和他的隊伍團團圍住。明兵東竄西突,沖不出重圍;起義軍個個血戰,喊殺聲震天動地。
正在雙方激烈戰斗的時候,不料海邊一陣狂風,把地面上的塵沙刮起,一霎時,天昏地黑,對面見不到人。多爾袞看準時機,命令埋伏在陣后的幾萬清兵一起出動,向起義軍突然襲擊。起義軍毫無防備,也弄不清是哪兒來的敵人,心里一慌張,陣勢也就亂了。直到風定下來,天色轉晴,才看清楚對手是留著辮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發現清兵已經進關,想穩住陣腳,指揮抵抗,已經來不及了,只好傳令后撤。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隊伍里外夾擊,起義軍遭到慘重失敗。
李自成帶領將士邊戰邊退。吳三桂仗著清兵的勢,在后面緊緊追趕。起義軍回到北京,兵力已經大大削弱。
李自成回北京后,在皇宮大殿里舉行即位典禮,接受官員的朝見。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領起義軍,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離開北京的第三天,多爾袞帶領清兵,耀武揚威地開進北京城。公元1644年十月,多爾袞把順治帝從沈陽接到北京,把北京作為清朝國都。打那時候起,清王朝就開始在中國建立了它的統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兩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率領,一路由多鐸(音duó)和孔有德率領。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在潼關抗擊清軍,經過激烈戰斗,終于被迫放棄西安,向襄陽轉移。過了幾個月,農民軍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到當地地主武裝襲擊,李自成戰敗犧牲。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國號大西,繼續抗擊清軍。到公元1647年,清軍進四川,張獻忠在川北西充的鳳凰山的一場戰斗中,中箭死去。這樣明朝末年的兩支主要起義軍都失敗了。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篇二:鄭成功收復臺灣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權之后,他手下大臣黃道周是個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幫助隆武帝出師北伐。但是掌握兵權的鄭芝龍,只想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愿出兵。過了一年,清軍進軍福建的時候,派人向他勸降。鄭芝龍貪圖富貴,就拋棄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權也滅亡了。
鄭芝龍有個兒子叫鄭成功(福建南安人),當時是個才二十二歲的青年將領。鄭芝龍投降清朝的時候,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后來,他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召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干的將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將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親的性命難保。”
鄭成功堅決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
鄭成功兵力漸漸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后打了敗仗,又退回廈門。
鄭成功回到廈門,清軍已經占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后撤四十里,斷絕對鄭軍的供應,想困死鄭成功。鄭成功在那里招兵籌餉,都遇到困難,就決定向臺灣發展。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的荷蘭人趁明王朝腐敗無能,霸占了臺灣的海岸,修建城堡,向臺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臺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鎮壓。
鄭成功少年時期就跟隨他父親到過臺灣,親眼看到臺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復臺灣。這一回,他下決心趕走侵略軍,就下命令要他的將士修造船只,收集糧草,準備渡海。
恰好在這時候,有一個在荷蘭軍隊里當過翻譯的何廷斌,趕到廈門見鄭成功,勸鄭成功收復臺灣。他說,臺灣人民受侵略軍欺侮壓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軍一到,一定能夠把敵人趕走。何廷斌還送給鄭成功一張臺灣地圖,把荷蘭侵略軍的軍事布置都告訴了鄭成功。鄭成功有了這個可靠的情報,進攻臺灣的信心就更足了。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要他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這時候,有些將士聽說西洋人的大炮厲害,有點害怕。鄭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戰船排在前面,鼓勵將士說:“荷蘭人的紅毛火炮沒什么可怕,你們只要跟著我的船前進就是。”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軍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慌。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在今臺灣東平地區)和赤嵌(在今臺南地區)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
鄭成功叫何延斌領航,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登上臺灣島。
臺灣人民聽到鄭軍來到,成群結隊推著小車,提水端茶,迎接親人。躲在城堡里的荷蘭侵略軍頭目氣色敗壞地派了一百多個兵士沖來,鄭成功一聲號令,把敵軍緊緊圍住,殺了一個敵將,敵兵也潰散了。
侵略軍又調動一艘最大的軍艦“赫克托”號,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阻止鄭軍的船只繼續登岸。鄭成功沉著鎮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船把赫克托號圍住。鄭軍的戰船小,行動靈活。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只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托號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赫克托號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兩座城里不敢應戰。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到巴達維亞(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說只要鄭軍肯退出臺灣,他們寧愿獻上十萬兩白銀慰勞。
鄭成功揚起眉毛,威嚴地說:“臺灣本來是我國的領土,我們收回這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賴著不走,就把你們趕出去。”
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敵軍還想頑抗,一時攻不下來。有個當地人給鄭軍出個主意說,赤嵌城的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不戰自亂。鄭成功照這個辦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果然乖乖地投降。
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頑抗,等待救兵。鄭成功決定采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他們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后,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侵略軍走投無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公元1662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后,灰溜溜地離開了臺灣。
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我國神圣領土臺灣,成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篇三: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里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么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贊賞趙普說得好。
后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并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干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么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么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干,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么繁忙,還要你們干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說:“我本來沒什么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夸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
“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后,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