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的簡單精神積淀,對一個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各民族現代經濟、文化發展也有著不可低估的話故作用。下面是事字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簡單的神話故事5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簡單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事字住在九座巖洞里,簡單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話故以致洪水暴漲,事字莊稼被沖毀,簡單房屋被沖塌,話故老百姓叫苦不迭,事字怨聲載道。簡單
舜帝關心百姓的話故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事字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
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
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
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
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
她們二人思前想后,與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
于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
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
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
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
原來,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
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睛,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簡單的神話故事篇二:神魚送屈原相傳,屈原有一個堂妹叫屈幺姑,她是喝三峽水長大的貧苦漁家女,模樣俊俏,心靈手巧,性格剛強。她曾駕著漁船迎著西陵峽里的風浪,送屈原云游四方;她曾陪著屈原翻山越嶺,聽民歌,采楚風,幫助屈原在故鄉橘林里寫下了《橘頌》詩篇。
屈原從郢都回到家鄉,擂鼓募兵,抗擊入侵的秦國軍隊,屈幺姑馬上帶領峽江上的漁民船夫,最先打起抗秦保楚的旗幟,向屈原請戰。
一天,屈幺姑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漂亮的雀兒,在她頭上繞著飛,一邊叫喚著:“我哥——回——喲,我哥——回——喲。”后來,小雀兒飛走了,屈幺姑便拔腿去追,追到西陵峽口,就不見了,聽到有什么人說了這樣兩句話:“江水倒流三千里,屈原死在魚肚里。”這時候,屈幺姑看見江水里冒出一條大魚,魚背上馱著屈原的尸體。
第二天,屈幺姑把這個夢告訴給鄉里姊妹們。姊妹們就跟屈幺姑一同跑到西陵峽口上,一邊洗衣裳,一邊喊著:“我哥——回——喲,我哥——回 ——喲。”一眨眼,烏天黑地,像是洪水要來了。江邊一股子浪頭兒拍打過來,淹過了姊妹伙兒搗衣的石墩子。
她們驚惶地向江面張望,只見一個像芭蕉葉片似的東西,在浪堆里晃晃蕩蕩。仔細一望,嗬,原來那是一條大魚的鰭。
屈幺姑便打著“啊嗬”對大魚說:“魚呀魚,你若是把我哥哥馱回來了,就到岸邊來呀。”話音剛落,大魚真的游到岸邊,上了石梁子,首尾一蹶,忽然亂蹦亂跳起來,兩只燈籠大眼刷刷地流淚,然后輕輕兒扇動鰓,亮出白亮亮兒的肚皮。
幺姑盯著大魚的肚皮,麻利地從頭上取下扁簪,把魚肚子劃開,一股鮮血從魚肚里流出來,漸漸露出一口通紅的棺材。姊妹伙兒撲上去,揭開棺材蓋子,一看,里邊躺著的正是屈原大夫的遺體。
姊妹把魚肚子縫好,將魚放了生,然后抬著紅棺材回鄉安葬,一路哭著叫著:“我哥——回——喲,我哥——回——喲。”
屈幺姑滿含悲憤,越哭越傷心。忽然她一頭撞在墓碑上,化作一只嘴巴殷紅、羽毛金綠的鳥兒,穿過金色的陽光,飛進了叢林。她還在聲聲呼喚著:“我哥回,我哥回……”
從此,每年端午節,歸州屈原沱都要舉行龍舟競渡,機智的艄公和勇猛的橈手(劃槳的人),都在鼓聲中高喊號子:“我哥──回喲。我哥──回喲,”
那條神魚,一來因肚子受過傷,二來因惦著屈原的故土,從此上不過泄灘,下不過青灘,永遠留在西陵峽里,每年都要來一趟屈原沱哩。
簡單的神話故事篇三:丹朱化鳥堯有十個兒子,十個兒子當中,丹朱是年紀最大的,可也是最不成器的一個。
丹朱為人驕傲暴虐,常常喜歡和伙伴們帶了隨從臣仆,到各地去漫游,稍不如意的地方,就要遷怒于人,大發脾氣,虐待他的臣下。
那時候洪水為患,彌漫天下,丹朱出去游玩,總是坐船去,漸漸習慣了水上的生活,對于人民的疾苦滿不在乎,倒是覺得坐著船出去東游西蕩非常有意思。
后來洪水被大禹治理平息了,有些地方水淺,不能通船,任性的丹朱就不分晝夜地叫人替他推著船走,稱之為陸地行舟。船在泥沙和水草之間摩擦著,顛簸著,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推船的人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丹朱和他的伙伴們卻在船上吃喝玩樂,哈哈大笑,臉上表現出毫無心肝的興奮神情。
不出去玩的時候,丹朱和他的伙伴們干脆就關起門來,在家里為所欲為,他們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鬧得實在有些不像話。
丹朱的弟弟們見哥哥這樣胡作非為,也都不服他的管教,弟兄們時常發生內訌,彼此間紛爭不休。
堯看見丹朱性情太惡劣,教育無效,心中暗自焦急。他因此創制了圍棋這種游戲來教給丹朱,希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善丹朱的性情,使他能夠改邪歸正。
哪知道丹朱對于圍棋這玩意兒,起初還覺得新鮮有趣,曾經專心致志地研究過一段時間。但玩了一些時候,就覺得有些膩味。他自己忽然異想天開,創造了另一種棋。他選擇了一片平原曠野,叫人按著棋局的格式在那里遍栽桑樹,他和他的朋友們就各據一方,用桑樹來做棋局,用犀牛和大象來做棋子,指揮著它們進退周旋,覺得比他父親的圍棋更是趣味無窮。后來他連這也玩厭了,便扔開它,仍舊和他的那幫朋友去胡鬧。
堯知道丹朱實在沒有能力擔當執掌國家的重任,便決定把國君的位置禪讓給舜。但又惟恐丹朱不服氣,聚集他那幫惡朋歹友從中搗亂,便頒下詔命,把丹朱放逐到南方的丹水去做諸侯,由后稷監督著,即日動身起程。
那時住在中原的一個叫做三苗的部族,和丹朱的關系非常好,對于堯把天下讓位給舜這件事,很不以為然,首先起來反對堯。
堯是個正直的人,他的政治主張并不因為三苗的反對而發生改變,馬上派遣軍隊去攻打,三苗的首領抵抗不住正義的王師力量,終于被擒伏誅。
剩下的三苗部眾,便只好攜兒帶女,隨同被放逐的丹朱遷徙到南方去,并在丹朱放逐地的丹水附近定居下來。
他們在南方定居后不久,勢力又逐漸強大起來,于是和滿腹怨氣的丹朱在一起,以丹朱為首,醞釀著卷土重來,再度進攻中原,推翻堯的統治,彼此平分天下。
沒想到事情敗露,消息傳到堯的耳朵里。智慧高遠并且勇敢堅毅的堯,早就料到有此一招,于是他不慌不忙,開始調兵遣將,親自掛帥,統領大軍到南方去平定亂事。
丹朱和三苗的聯盟,還沒有準備停當,聽說堯的大軍開來,急忙整頓旗鼓,與堯的大軍對峙。父子倆的軍隊,就在丹水上展開了一場大戰。
丹朱已經習慣了水上的生活,就由他統率水軍。他所統率的水軍,一個個都能在水面上行走,快步如飛。原來丹水里出產一種魚,名叫丹魚,這種魚每到夏至前十天,便常從水底浮游到岸邊來,鱗甲紅光閃閃,在夜間望去,就像是火焰一樣,割取它們的血,涂在足上,就可以涉水如履平地。丹朱的水軍人人都有這種本領,因此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堯在水軍這方面,竟不是兒子的對手,接連吃了好幾個敗仗,免不了損兵折將。
幸而由三苗統率的陸軍,除了勇猛強悍以外,沒有其他的特殊技能,因此堯的軍隊在陸地上對付三苗的軍隊就綽綽有余了。終于,靠堯的智謀和當地人民的幫助,首先擊潰了三苗的陸軍,使它不能和丹朱的水軍配合作戰,然后又用謀略將丹朱的水軍也一并擊潰。于是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便再度以堯的勝利而宣告結束了。
失敗的丹朱,帶著他少數的部眾,落荒而逃,一直逃到了南海。面對茫茫的大海,進不能進,退不能退。丹朱覺得自己再沒有臉面活在世間,就跳到大海里自殺了。死后他的魂靈變成了一只鳥,這鳥的名字就叫朱,形狀有些像貓頭鷹,一對腳爪卻好像是人的手,它出現在哪里,哪里的 士 就將要被放逐。
他的子孫,聚居在南海的附近,漸漸成為一個國家,叫罐頭國或罐朱國。這里人的相貌長得非同一般人的臉,鳥的嘴,常用他們的鳥嘴在海濱捕魚。背上長有翅膀,卻無法飛翔,只能當做拐杖扶著走路。
罐頭國的附近便是三苗國,就是由和丹朱一同造反失敗的三苗的子孫聚居于此而成國的。三苗國的人也都生有翅膀,翅膀生在腋下,很小,也只能點綴觀瞻而不能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