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為唇齒比喻兩個人關系像嘴唇與牙齒的字成關系一樣,缺一不可,語故語故互相依靠。事共事那么這個成語出自什么故事呢?為唇下面是小編為你介紹的共為唇齒成語故事,希望幫助到你。齒成
共為唇齒成語故事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鄧芝傳》。字成
三國時,語故語故劉備死后,事共事諸葛亮為了修復與東吳的為唇關系,共同抗魏,齒成派鄧芝出使吳國。字成鄧芝到了吳國,語故語故孫權稱病不見他。事共事鄧芝料到孫權變了心,為唇不打算與蜀國友好,齒成而可能要依附魏國,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召見鄧芝。
孫權直言不諱,說蜀國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擊,一旦失敗自己還保不了自己,怎能為他分憂。
鄧芝說:“吳、蜀兩國擁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yè)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世英杰,蜀國有險要地勢,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湯。如果把我們兩國的優(yōu)勢合為一股,共為唇齒,進攻可以兼并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假如吳國屈服于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之所以猶豫不決的原因也在于怕魏吞并了吳,加上鄧芝的一席話,使孫權痛下決心,拒絕了與魏和談的要求而答應聯(lián)合蜀國。
過猶不及成語故事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閑談。談到對他的弟子看法時,子貢問道:“老師,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兩個人,誰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說:“顓孫師呢,做事好過分;卜商呢,做事有點不夠火候。”
子貢說:“那么,是顓孫師好一些嗎?”
孔子說:“過分了和做得不夠同樣不好。”
子貢細細品味,覺得老師確實說得對。他明白,老師說的不是這兩個師兄弟的為人品德,而是說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兩個人都有缺點,只有把各自的缺點改正過來,才能完善自我。
同類相求成語故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孤竹國是商朝末年的一個小國,伯夷和叔齊是當時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都很奇怪,對王位他們誰也不愿繼承,為了逃避王位,他們躲進山林。后來,他們聽說周文王懂長壽術,便去找他討教。到了周國,恰巧周文王剛死,武王繼承了王位,正準備出征討伐殷紂王。伯夷和叔齊勸諫說:“你父王剛去世,你應守墓盡禮;你是紂王的臣子,應該服從他的統(tǒng)治。現(xiàn)在你這樣做,是不仁不孝。”武王的隨從聽了大怒,上前要殺這兄弟倆,但被周武王攔住了。
時過境遷,商朝最后終被周武王滅掉,繼而代之的是周王朝,一代君王一代臣,伯夷和叔齊由于是商朝臣民,加上他們自視清高,為盡忠而餓死于首陽山上。
伯夷和叔齊死后默默無聞,直至孔子大力宣揚他們以后,才為世人所知。漢朝賈誼為此發(fā)了一通感慨說:“貪婪的人為錢財而死,英烈的人為氣節(jié)而死,有野心的人為權力而死,有德行的人為名聲而死。伯夷和叔齊雖然賢良,但如果不是孔子為他們樹碑立傳,今天還有誰能知道他們?孔子為什么要給他們樹碑立傳呢?那是因為同類相求呀,道德相同的人才會心心相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