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適合生漢語詞匯系統中的特殊的成員,它們形式簡潔、意思精辟、小學結構定型,成語或出自經傳或來自謠諺,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下面是故事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適合小學生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適合生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成語他十歲就成了孤兒,故事兩個哥哥又先后去世。適合生
在兵荒馬亂中,小學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成語日子過得很艱難。故事他的適合生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后來盧毓做了官。小學他為官清正,成語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
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F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適合小學生的成語故事篇二:一字千金呂不韋出身陽翟富商,經常往來于各地做買賣。一次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遇到碰到在趙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是因為討厭異人的母親夏姬,因此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趙國由于與秦國交戰因此十分輕視異人。為此其處境有些困窘。
呂不韋卻從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價值。認為奇貨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資“貨物”,獲取以便有朝一日賺取名利,也就是一個政治交易。于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異人取得王位繼承權。
異人自然非常高興,并表示有朝一日成為國君,必將與呂不韋共享天下。
于是,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去到秦國求見太子安國君十分寵愛華陽夫人。呂不韋竭盡全能說服沒有兒子的她(生過一個,死掉了)認異人為自己親生兒子,并通過她要求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秦國,改名子楚。此后,安國君答應華陽夫人要求立子楚為太子。
幾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做了國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時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償,繼任國君,稱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當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思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
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的手中。
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們瞧不起。呂不韋雖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過去,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呂不韋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知道必須想辦法來提高自己的聲望。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這四君子以其禮賢下士、廣納賢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競爭而聞名于各諸侯國。
當時,各諸侯國中秦國實力最為雄厚,呂不韋心想:自己身為強大秦國的相國,但門下的賓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實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處招納士人,并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后來他門下的賓客多達三千人。
有一天,呂不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看看如何能提高他的威望。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他接著問其它:“還有其它的好辦法嗎?”
過了一會兒,有一位門客說:“我們大家都清楚,孔子是個大學問家,他著有《春秋》;孫子很會打仗,他寫了《孫子兵法》。我想,如果我們也效仿前人,著書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為后人做些貢獻。”
呂不韋聽了很高興,就立即組織他的門客開始這項工作。他再分門別類,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個部分,共計20多萬字。呂不韋自以為這部書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為《呂氏春秋》。
后來,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布于咸陽的城門旁,并將千金懸掛于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游士賓客前來評閱。
呂不韋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來。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適合小學生的成語故事篇三:杞人憂天杞國有一個人,老是怕天塌下來,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覺也不敢睡,飯也不想吃。
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擔憂,倒替他擔憂起來,跑去跟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大氣。你整天呼吸行動,都在大氣里,干嗎要擔心它會塌下來呢?”
那個人聽了可更加擔憂了,說:“照你這么說,天是很厚的大氣,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來嗎?”
朋友說:“這怕什么呢,太陽月亮和星星不過是大氣中一些發光的東西,即使落下來也打不著人。”
那個人想了一會兒,覺得朋友說得有點兒道理,看來天真的不會塌。可是他仍舊不放心,又問:“那么地垮了怎么辦呢?”
朋友說:“地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東西南北,哪兒沒有泥土。你整天在泥土上走來走去,干嗎要擔心它會垮下去呢?”
那個人聽說地也不會垮,總算放下了心。
“杞人憂天”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為用不著擔憂的事情擔憂,可以說他是“杞人憂天”。多余的擔憂也可以說是“杞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