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惡極,字成不可饒恕。語故有余語故那么你們知道這個成語怎么來的事死事嗎?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死有余辜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辜成
死有余辜成語故事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春紀三》。字成
公元前220xx年,語故有余語故秦始皇出外巡行,事死事病死在沙丘,辜成宦官趙高乘機串通丞相李斯,字成改立秦始皇的語故有余語故小兒子胡亥為皇帝,并假造圣旨,事死事逼令太子扶蘇自殺。辜成趙高當上郎中令后,字成就想除掉丞相李斯,語故有余語故自己獨掌朝政。事死事他費盡心思想出了一條毒計陷害李斯。
一天,趙高對李斯說:“當前國內民心不穩,叛亂四起,但皇上整日無所事事,不理朝綱,只知加重百姓的徭役和賦稅,再這樣下去,國家可就要危險了。丞相有責任為國分憂啊。”
李斯就去進諫胡亥,勸告他減免賦稅,收買民心,以緩和當前的緊張局勢。
胡亥怒斥李斯道:“你身為當朝丞相,卻無力平息叛亂、安撫民心,反來教訓、怪罪我,我看你是別有用心吧。”
這時,趙高又偷偷跑到胡亥那兒說:“李斯心術不正,圖謀造反,他的兒子已經和賊兵勾結在一起了。”
胡亥信以為真,立刻下令罷免李斯相位,將他打入大牢。趙高又用重金買通獄中刑訊人員,嚴刑毒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酷刑,只得招認。胡亥勃然大怒,下令將李斯五馬分尸,還抄了李斯的家。百姓原本就痛恨無惡不作的李斯,李斯被處死后,大家都拍手稱快,認為他死有余辜。
死里求生成語故事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公孫述傳》。
楚國有一個勇夫名叫次非。有一次他外出辦事,意外地得到了一把寶劍。次非很高興地抱著寶劍乘船回家。船行到河心,突然從河中飛出兩條蛟龍來,張牙舞爪要吃人,船上大亂。
次非問船夫:“在這樣的情況下,船里的人還能保全性命嗎?”
船夫說:“蛟龍出河,無人能救。”
次非立刻拔出寶劍說:“以前那些丟了性命的人,所以會死在江中,就是因為他們在危急時,雖有武器,也不敢和蛟龍拚個你死我活,結果呢,性命還是不能保全?,F在已是性命不保的時候了,男兒應當死里求生。”次非毫不畏懼地持劍縱身下江殺死了作惡的蛟龍。
動輒得咎成語故事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
韓愈是唐朝杰出的散文家,他才學甚高,24歲中進士,由于他剛正不阿,對宦官利用“宮市”而壓榨百姓的事看不過眼而上書皇帝,哪里知道后果是被貶到連陽山做縣令。
后來唐德宗死了,唐順宗繼位,韓愈才被調回京城,擔任吏部員外郎之職。但好景不長,不久又被貶為國子監博士。韓愈自視才高,卻屢遭貶謫,心中十分郁悶,于是便寫了一篇《進學解》。文中有一段大意是:“國子博士來到太學,勉勵全體學員努力上進,不要荒廢學業。因為現在的執政者都是選賢任能、公正無私的人。所以只要自己有真才實學,不怕沒人賞識提拔。”
這話還沒讀完,學員中爆發出一陣哄笑,有人站出來說:“博士先生,你這是在騙人。我們跟先生學習了這么多年,深知先生學問淵博,文才蓋世,但先生為什么往往動輒得咎呢?”
韓愈無奈卻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雖然屢遭貶職,但最終還是一個博士而沒有落到市井,不也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