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通常采用諷喻的中國手法,一個故事,寓言言故多個道理,故事讓我們從中有所啟發,精選多讀寓言故事,孩們可以讓我們獲益良多。喜歡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中國寓言故事精選給大家,中國歡迎大家閱讀。寓言言故
中國寓言故事精選篇一
在我國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宋陵子的精選人,他雖然貧窮,孩們但是喜歡卻知足常樂;可是有一國財富的魏文侯卻常常譏笑他,而且還鄙視地說:“你一直都很窮,中國難道要窮一輩子嗎?寓言言故”宋陵子不理會他挑釁的語氣,看了看魏文侯然后平靜地說道:
“請你不要擔心,故事慢慢聽我說。前幾天,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一個養有九十九只羊的富翁,他一天到晚就希望能再得到一只羊,好讓自己的羊只數目變成一百。想來想去,他就想到隔壁那個貧窮的老人不是有一只羊嗎?就興沖沖地跑去找那窮人幫忙,想請求老人割讓那只羊給他,以滿足他的心愿。”
宋陵子說完上面這段寓言式的前言后,又接著說道:“如果富翁還須求助于人的話,就很難說到底誰富誰貧了。”
最后宋陵子語重心長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富有的人并非真正的富有,貧窮的人也并非真正的貧窮。”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只羊,然后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 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里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
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里去呢?”
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
齊宣王聽了后,看了看那頭牛,然后說:
“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
“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么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這頭牛吧。”
啟發: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中國寓言故事精選篇二
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現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鑒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著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后,武王繼位。和氏帶著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鑒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干了,又從眼里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后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么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并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匯報以后,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里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啟發: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個有才干、有忠心的人。他在兩次獻璞都遭受砍腳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鳴其冤,體現了他為堅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精神,他的忠誠和執著實在是令人感動。
中國寓言故事精選篇三
臧谷二人都是給財主家放羊的牧童。因為家境貧寒,這兩個孩子剛過記事的年齡就走上了與自己的父母一樣為財主賣命的人生道路。開始放羊的時候,他們把羊看成和雞、鴨、豬一樣,都是可供驅趕的玩物,覺得和這些畜、禽相處挺有意思。山坡、路旁和荒野的青草綠茵;河渠、池塘的碧波漣漪;頭頂上五彩繽紛的驕陽、藍天和白云;以及充斥在大自然各個角落的清新空氣,使這兩個孩子與世上的萬物和諧地融于一個時空。他們像那些家禽和家畜,五谷和百花;像山間的石頭,河里的水珠,以及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存在一樣,不為自己的處境而擔憂。
然而,他們畢竟是人。每當臧和谷看到富家子弟念書、玩樂,心里總是非常羨慕。經過一番琢磨,其中的一個孩子找人去借了一本書。他利用晚上的時間向別人學習認字,而在白天放羊的時候則拿出隨身所帶的書來練字、復習。另一個孩子用竹子削了一些色(shai)子,放羊的時候,他坐在草地上,拿5個在正方體的6個面上分別刻著1、2、3、4、5、6的不同點數的色子,拋起來又落下,落下后再拋起,聚精會神地玩著擲色子的游戲。5個色子在地面上顯示著變幻莫測的點數。一個窮孩子獨自一人擲色子,居然也享受到了和下棋對弈相同的趣味。
有一天太陽快下山的時候,臧和谷想起了要趕羊回家。他們把羊喚攏一點數,發現各自都丟失了一些羊。這兩人回去以后,財主問他們放羊的時候干什么去了。一個回答說當時在看書;另一個回答說當時在擲色子。兩個孩子丟羊的時候做的事雖然不同,但是他們丟失了羊的結果卻完全一樣。
啟發: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必須忠于職守,全神貫注,否則就容易出差錯。至于臧和谷是因為年紀幼小,渴望得到學習和娛樂的機會才引發了差錯,則當另作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