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義表示引用他人的字成章文章或講話時,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語故義意思,不問原意,事斷不顧全篇文章或講話的字成章基本內容。那么這個成語是語故義怎么來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斷章取義
春秋后期,事斷齊國的字成章大夫崔杼和慶封合伙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語故義異母弟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事斷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字成章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語故義衛士,一個叫盧蒲癸,事斷一個叫王何。字成章他們在莊公遇害后逃到國外去。語故義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托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事斷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的囑托,后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于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后,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里。后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托,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本來是衛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后,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發現丈夫的行為很神秘,便問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干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么能與你商量呢?但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的話,就會壞了大事。”慶姜聽完后,說:“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泄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的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并嚴守秘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后,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余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消息后,帶著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后被殺
事后,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么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詩經》中某首詩的某一章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笑比河清
包拯是北宋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端州的硯臺很有名,以前的知州借上貢的名義,隨意征收幾十倍的硯臺來巴結上司。包拯到任后,命令只造上貢朝廷的數目,一塊也不能多,老百姓的負擔一下子減輕了。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一次契丹在邊境集結軍隊,邊境的州郡逐漸緊張起來,朝廷派包拯到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土地肥沃,百姓卻不能耕種,邢趙三州有民田一萬五千頃,卻被用來牧馬,請求全部給老百姓耕種。造福了河北的百姓。
包拯任開封府府尹時,因為是京城,很不好管理。按以前的規定,百姓告狀要先寫狀子,再托府吏傳進來。包拯破了這個規矩,大開府門,讓老百姓直接到堂上來陳述,這樣官吏再也做不了手腳。一次,開封發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調查,原因是許多權貴在疏通的河道上筑了許多花園、亭臺。包拯限期他們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還拿出一張地契,說那塊地是他的。包拯詳細一檢查,發現地契是偽造的。包拯馬上拆了他的花園,并奏明仁宗皇帝。后來大水就退了。
由于包拯鐵面無私,一年時間就把開封治得井井有條。權貴們都收斂了許多,一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怕,說要看到包公的笑臉比看到黃河水變清還難。老百姓卻很喜歡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包老。
笑比河清形容態度嚴肅,難見笑容。
(出自《宋史》卷三一六)
萬里長城
檀道濟是南朝高平人。宋武帝北伐時,道濟當先鋒,仗打得很艱苦,占領洛陽時,抓了四千名俘虜。眾將想殺了他們示威,道濟說:“我們是來吊民伐罪的,怎么能濫殺無辜呢?”全都放了,為南宋軍贏得了民心。
宋文帝七年,南宋軍在滑臺受挫。文帝派道濟去救援,在壽張大破北魏軍,20多天打了30多場仗,終于進抵歷城(山東濟南)。這時滑臺已經失守,而且道濟部隊的糧食沒了,有人報告了北魏軍,大家都很害怕。道濟卻不慌不忙,命令士兵夜里在大帳中用斗量沙子,在沙子上灑上僅有的糧食,這樣量了一夜,第二天命令眾將士身穿重甲南撤,自己穿著布衣,坐在馬車上,談笑自若跟在最后,南宋軍安全返回。自此北魏軍很怕他,士兵們用他的像來避邪。后來文帝聽信讒言把道濟殺了。死時,道濟瞪圓著眼,把頭巾摔在地上,說:“你們不是在毀自己的萬里長城嗎?”道濟死后十四年,北魏軍打到江北的瓜步。在一江之隔的石頭城上,宋文帝感慨地說:“如果檀道濟還活著,不會讓他們這樣的。”
“萬里長城”原指長城,喻指國家的依靠。
(《南史?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