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西游
說起豬頭三,經(jīng)典人們馬上就會想到他的幽默游好吃、好色,小故走到哪里第一件事情就是事話說西肚子餓了找吃的,或者看到美女就兩眼發(fā)光。經(jīng)典許多次,幽默游他就是小故為了貪個嘴、圖個色而被師父埋怨,事話說西被師兄捉弄。經(jīng)典所以,幽默游這個可愛的小故豬呆子就成了好吃、好色的事話說西最佳代言人。
同樣,經(jīng)典人們一談起孫猴子,幽默游就會想起他的小故好斗。孫猴子可是一個典型的好戰(zhàn)分子:與天斗,大鬧天空:與海斗,大鬧龍宮:與地斗,大鬧地府。這廝不僅敢拉大桿扯大旗,與十萬天兵抗衡,還膽敢跟佛祖提要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對此,如來佛祖嘲弄道:分明是個猴子成精,卻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
除此之外,他還好賭,且不分階層、不分正邪、大小通殺:與佛祖,賭在巴掌里翻筋斗,賭輸了,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與增長天王,猜枚贏瞌睡蟲,賭贏了,瞌睡蟲在孫猴子的手上幾次立功:與鎮(zhèn)元子,賭活樹,也賭贏了,請來觀音大士,并和地仙拜把子,做了兄弟:與虎力鹿力羊力等大仙,賭砍頭開腸破肚下油煎,為西行路上降妖除魔:與平頂山的小妖賭裝天,請來哪吒三太子忽悠小妖精……凡此種種,功成身就,終贏得“斗戰(zhàn)勝佛”之雅號。
作為他們的老大,唐僧也是有所好的:一是好哭,二是好埋怨。唐僧好哭,通常不是大男人的那種哭法,而像個小女人,動不動就腮邊淚墮,甚至嚶嚶啼哭,全然沒有個得道高僧的模樣。至于哭的緣由,多半是被妖精的陣勢嚇哭的,小半是因為思鄉(xiāng)念家的緣故。從這一點來看,唐僧在超脫之前,也是一個怕死念家的和尚。
唐僧的好埋怨,主要表現(xiàn)在當孫猴子撞禍的時候,他會忙不迭地埋怨道:“都是你,都是你。”“你這個猴頭,番番撞禍。”“你這弼馬溫。專撞空頭禍,帶累我哩。”“潑猢猻。害煞我也。現(xiàn)是雷音寺,還哄我哩。”諸如此類,脫口而出:對豬頭三,舉止粗魯了些,也是直接訓斥:“你這夯貨,全不知一毫禮體。”
好哭、好埋怨,是大家看得到的唐僧之好。事實上,唐僧還有一好:好炫耀。“我徒弟干別的事不濟,但說降妖捉怪,正合他宜。”當有人奉承唐僧為大唐高僧時,唐僧就更不知道南北了。如夜宿八百里荊棘嶺,唐長老和素昧平生的幾個妖精賞月聯(lián)詩,全然不懼自己身處險境:如師徒四人在西行的路上做了諸般好事,鄉(xiāng)人感恩建寺廟、建生祠,唐僧也是欣然給新寺新廟賜名。
人一旦有“所好”,就存在被人攻破的弱點。你不是好吃好色嗎?那就多準備些美食美女,喂足喂飽喂好,直到了年關(guān),一刀了賬:你不是好斗好賭嗎?那就用五指設個圈套讓你鉆,壓你一個五百年:你不是好哭好埋怨好炫耀嗎?那就多給你設置一些障礙,讓你哭的更長久怨氣更深,處處遭殃……
從唐僧師徒走過的十萬八千里的征途來看,有著這般那般“所好”的豬頭三、孫猴子、唐僧等三人吃盡苦頭。而沙僧,因為像個學習標兵一般,沒有什么特別的“所好”,吃的苦頭最少。
話說回來,正是豬頭三、孫猴子、唐僧有以上諸般“所好”,才惹得眾生對其追捧:因為這些人物是有“所好”,才更鮮活。反而是看起來無甚“所好”的沙和尚,就沒人記得住,也不招待人喜歡。
嘆紅塵,幾多學習標兵,皆被雨打風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