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歷史是中國字一門古老的學科,但是現代化的歷史教學要求教育工作者采用具有時代性的年輕化教學方式,作為傳授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之一,歷史故事承擔著傳播年輕的歷史教學的重要使命。下面是古代故事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古代皇帝故事5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皇帝
說起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大家都知道是古代故事康熙。但誰是皇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呢?
中國古代的皇帝為數眾多,在位時間最短的中國字大有人在。比如說秦王子嬰,古代故事從登基到投降一共四十六天,皇帝然而子嬰絕不是中國字在位時間最短的;在明朝有位光宗泰昌皇帝比他更短一籌,從登基到駕崩總共只有二十九天,古代故事但是皇帝光宗泰昌皇帝也不是在位時間最短的;另外還有比前兩個在位時間更短的皇帝,他就是中國字西漢廢帝劉賀(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漢朝第9任皇帝,古代故事他是皇帝漢武帝劉徹的孫子。劉賀19歲即位,當了27天皇帝,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去。還有沒有比劉賀在位時間更短的呢?
筆者通過查閱史料得知: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金王朝最后一個皇帝——末帝完顏承麟。他從即位到身亡,還不夠一天的時間。
金朝天興二年(1233年)十月,蒙古軍和南宋軍隊聯合進攻金朝的臨時國都蔡州。
金朝的第九代皇帝完顏守緒見大勢已去,于1234年1月9日夜里,召來金軍元帥完顏承麟,要把皇位傳給他。
完顏承麟堅辭不受,完顏守緒說:“我把皇位傳給你,是出于不得已。因為我身體過于肥胖,行動不便。卿身體矯健,萬一能逃出去,金國不絕后了。”
聽了這些話,完顏承麟答應繼承皇位。
第二天早上,完顏承麟繼皇帝位。可是,正當大臣們向他行禮祝賀時,南宋軍已攻破了南城,蒙古軍也加緊攻打西城。金宮無心慶賀新君,眾將便匆匆分頭指揮巷戰(巷戰是指在城鎮街巷中進行的戰斗)去了。
退位的皇帝完顏守緒,聽說南城已失,上吊自殺了。危急關頭,新皇帝還忘不了給退位的皇帝加謚號,稱完顏守緒為“哀宗”,并焚燒了他的尸體。
完顏承麟率一小股金兵退守內城,但無濟于事。最后終于死在南宋軍和蒙古軍的刀矛之下。這樣,他從繼位到被殺,僅僅當了不足一天的皇帝。這在中國5020xx年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唯一的一位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中國古代皇帝故事500字篇二:皇帝稱謂的由來皇帝的稱謂是誰發明的?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
公元前220xx年,秦王贏政滅掉六國,平定天下。贏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
李斯等人商議后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皇帝的稱謂到底是誰發明的另一種說法:
秦滅六國后,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偉大,更不能讓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
丞相王綰稟奏:“三皇五帝的名稱,是天下共主,實際上本身所占有的領土,不過方圓千里,而自商周稱王后,才真正擁有天下,而且周維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認為王的稱號最好。”
秦王政不悅的說:“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萬世永傳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內都已成為郡縣,法令由中央統一,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業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建議稱泰皇。”
秦王政一聽,高興的說:“泰皇仍與以前分別不出來,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后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就這樣,贏政被稱為“秦始皇帝”,通稱“秦始皇”。
皇帝為何自稱寡人、自稱朕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復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的。
《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唐以后唯皇帝得稱寡人。
中國古代皇帝故事500字篇三:明神宗為何三十年不上朝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10歲就繼承皇位,年號萬歷,在位長達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由于萬歷小皇帝年齡比較小,按照慣例,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歷史證明,李太后是比較開明的領導者,她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顧命大臣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這次改革使大明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朱翊鈞在張居正去世后開始親政,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每天治理朝政十余個小時。他認真調查經濟改革的各項情況,積極吸取經驗教訓,廢黜考成法等改革中弊政,安撫流民,減少徭稅,大大減緩社會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在萬歷十三年的時候,北京發生了旱災,朱翊鈞親自步行至天壇祈雨。再加上生活比較節儉,大有勤勉明君之風范。萬世人民將慶幸有如此一位國君。
在處理國事上,萬歷皇帝曾主持了著名的“萬歷三大征”。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此三舉出兵鞏固了漢家疆土。一度出現大明中興的局面。
然而,萬歷皇帝在執政后期,驕傲自得,只滿足于現狀,荒于政事,加上顧命大臣張居正的過世,朝堂上再也沒有像張居正這樣可以督導國本等問題的人了,萬歷皇帝逐漸開始倦于朝政。
作為一個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小皇帝,沉湎于酒色往往是預料中的事情。歷史記載,萬歷十年三月,朱翊鈞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
更嚴重的是,神宗在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當時宮中有10個長得很俊的太監,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號稱“十俊”。
之后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歷十七年,朱翊鈞開始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自此萬歷皇帝再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這就造成了太監舞弄權利,隨意矯發皇帝詔令的可怕結果。
除此之外,萬歷皇帝也極度愛財,他親政后,就派兵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還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
在處理張居正的問題上,萬歷皇帝可以說是心狠毒辣。雖然張居正一家,已經被抄家。但張府人口,尤其是一些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于張府,造成直接餓死十余口的慘狀。
張居正80歲的老母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頃田地。張居正恐怕生前絕對不能想到,他死后竟然會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
朱翊鈞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度轉變是他長久處于張居正約束下的發泄,同樣也是自己開始親政的基礎,推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
自張居正死后,萬歷開始通過向各地征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國家的財政基金。在此以前,內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不過內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并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干預和管理。礦稅銀除補貼內帑用于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于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眼睛賊利的萬歷皇帝也不是吃素的,發布招令在各地征收礦稅銀,以此來增加國家收入。造成了全國各地的礦業一度停產,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在萬歷皇帝晚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上朝的次數越來越少。對于大臣們的奏章的批復,似乎更不感興趣了。
在朝堂之上,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正如梁啟超說,明末的黨爭,就好像兩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朱翊鈞的荒怠造成的。
萬歷四十八年(1620xx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鈞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