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成語故事,高枕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講授人生道理,活躍課堂氣氛。我們在教學中,無憂應該關注成語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于高枕無憂的主人公是誰和相關資料。
田文(?—公元前279年),媯姓,無憂田氏,高枕名文,無憂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高枕戰國時期齊國貴族,無憂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高枕靖郭君田嬰之子,無憂齊宣王田辟疆之侄。高枕
因封襲其父爵于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無憂又稱薛公,高枕號孟嘗君。無憂門下有食客數千。高枕秦昭王時曾入為秦相,不久逃歸,后為齊湣王相國。
曾聯合韓、魏擊敗楚、秦。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貴族田甲叛亂事,為湣王所疑,謝病歸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國。曾西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
齊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復與莫聯合相親。死后諸子爭立,領地薛為齊、魏共同攻滅。
高枕無憂的典故戰國時候,齊國有一位叫做孟嘗君的人,他在家里養了三千個食客,孟嘗君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魚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嘗君的朋友介紹一個叫做馮諼(音:宣)的人到孟嘗君家,孟嘗君問他的朋友:“這個叫馮諼的人有什么專長呀?”朋友想了很久說:“好像沒什么專長耶。”孟嘗君聽了之后,就不怎么理會馮諼,家里的傭人看到孟嘗君不理馮諼,以為主人瞧不起馮諼,通通把馮諼當下等的客人招待。
馮諼心里很不高興,天天發牢騷:“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離開算了。”孟嘗君知道以后,就把馮諼由下等的客人升為上等的客人,還送給馮諼的母親吃的和用的東西,馮諼心想:“孟嘗君對我這么好,我一定要找機會報答他。”
有一次,孟嘗君派馮諼到薛地去討債,馮諼就假裝是孟嘗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嘗君錢的人不用還錢,替孟嘗君買了個“義”的好名聲。而孟嘗君卻不知是為其好,并怪罪馮諼。
后來孟嘗君被齊王國君解除了相國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時候,薛地的人民都熱烈地歡迎孟嘗君。孟嘗君笑道:“先生給我買的‘義’,我今天看到了。”
過了不久,馮諼又對孟嘗君說:“一只兔子要有三個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獵人獵殺的危險。您現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個洞,是很危險的。萬一齊國的國君對您不滿意又要殺您,您連其他躲的地方都沒有呢。所以,您現在還不能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見“狡兔三窟”)”孟嘗君一聽:“那我該怎么辦呢?”馮諼:“這件事就交給我去辦。我會讓您像狡兔一樣,有三個安全的洞藏身。”
于是,馮諼就跑去找梁國的國君梁惠王,告訴梁惠王孟嘗君非常能干,梁惠王聽了之后立刻派人帶著一千斤黃金、一百輛馬車去請孟嘗君到梁國做相國。 這個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的國君馬上慌張起來,趕快用隆重的禮節請孟嘗君回去齊國做相國。
同時,馮諼又叫孟嘗君在薛地建立宗廟,用來保證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廟建好以后,馮諼就對孟嘗君說:“現在三個洞都已經挖好了,從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了(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關于高枕無憂的字面誤區
以前民間流傳“高枕無憂”說,民眾便以為這是科學的睡眠知識。其實,這是個誤區。從大量的臨床病例證明,過高的枕頭會損害脊梁。
因此,什么才是適度的寢具,成為人們的新問題。對此有研究的學者認為,枕頭的高度很有講究。
“高枕無憂”的觀點是錯誤的。枕頭太高了,人睡覺時,頸椎無疑會被墊高,結果會使人的頸椎、胸椎、腰椎不能在一條直線上。
現在醫學上提倡“低枕無病”,枕頭的最佳高度應該是比平躺時略高。同時枕芯可以用蕎麥皮、小米、綠豆等,也可以在里面放點兒菊花,但一定要注意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