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李遙買杖》是李遙一篇寓言故事。惡有惡報(bào)、買杖善有善終或者天網(wǎng)恢恢,文言文原文注疏而不漏。釋翻
作品原文
李遙買杖
隨州大洪山人李遙,李遙殺人亡命。買杖逾年,文言文原文注至秭歸,釋翻因出市,李遙見鬻柱杖者,買杖等閑以數(shù)十錢買之。文言文原文注是釋翻時,秭歸適又有邑民為人所殺,李遙求賊甚急。買杖民之子見遙所操杖,文言文原文注識之,曰:“此吾父杖也?!彼煲愿婀偎尽@魣?zhí)遙驗(yàn)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備至。遙實(shí)買杖,而鬻杖者已不見,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詰其行止來歷,勢不可隱,乃通隨州,而大洪殺人之罪遂敗。市人千萬而遙適值之,因緣及其隱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作品注釋
1、隨州: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東。
2、逾年:第二年.
3、秭歸:地名,在今湖北省西部。
4、至:到
5、數(shù):幾
6、是:這
7、適:正好,恰好
8、為:被
9、驗(yàn):檢驗(yàn)
10、榜掠備至:受盡拷打。
11、實(shí):確實(shí)
12、通:押送到。
13、?。簲÷丁?br />14、怪:對..........感到奇怪
15、甚:副詞,很,非常
16、操:拿著,握在手里
17、隱:隱瞞
作品譯文
隨州大洪山鎮(zhèn)有個叫李遙的人,他殺了人后就逃亡外地。過了一年,李遙來到秭歸,在城中的集市上,他看到有個在出售拐杖的人,因?yàn)閮r錢便宜,就用幾十枚銅錢買了下來。這時秭歸城中恰好又有一個村民被人所殺,官府正在急于抓捕兇手。被害人的兒子在街上看見李遙,識出了拐杖,說:“這是我父親的拐杖。”于是就向衙門報(bào)了案。衙役們把李遙逮住,經(jīng)驗(yàn)證,果然是被害人的拐杖,一切拷打的手段都用盡了。李遙確實(shí)是買的拐杖,然而賣拐杖的人已不見了,李遙無法還給自己清白。官府于是又對李遙進(jìn)行審問,問李遙是哪里人,李遙知道無法隱瞞,就說出自己的真實(shí)住址。秭歸縣衙與隨州地方官府取得聯(lián)系后,得知此人就是大洪山殺人潛逃的嫌犯,于是大洪山殺人案告破。最終不知道那個賣拐杖的人是誰。集市上的人千千萬萬,而李遙恰巧遇到賣拐杖的人,就此牽連到他的過去導(dǎo)致隱情敗露,這一件事也真的蹊蹺啊。
文學(xué)常識
選自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 》
說“官”。在古代,做官的可統(tǒng)稱為“官吏”,但有時“官”與“吏”是兩個概念?!肮佟笔浅⑷蚊?,縣官為七品銜,俗稱芝麻官。上文“遂告官”,此“官”指官府,官府的頭頭就是縣令或州官。而“吏”是官府中的辦事人員或差役。上文“吏執(zhí)遙驗(yàn)之”中的“吏”,即差役,實(shí)際上是“吏執(zhí)遙令(縣官)驗(yàn)之”。又,《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其中“吏”也是指差役。
閱讀訓(xùn)練
1、解釋:
①亡:逃亡
②逾:超越,超過
③市:市場
④適:適逢
⑤備:都,盡
⑥詰:責(zé)問,追問
2、翻譯:
①遙實(shí)買杖,而鬻仗者已不見,卒未有以自明。
譯:李遙確實(shí)買的是拐杖,然而賣拐杖的人已不見了,他最終無法給自己辯白。
②市人千萬,而遙適值之,因緣及其隱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譯:集市上的人千千萬萬,而李遙恰巧遇到賣拐杖的人,就此觸及到他的過去導(dǎo)致隱情敗露,這一件事也真的蹊蹺啊。
3、李遙買杖最終導(dǎo)致案情暴露,這一事件告訴我們了我們什么道理?
答:惡有惡報(bào)、善有善終或者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