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娘半老 風韻猶存
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歷史故事。徐昭佩年輕時確是故事一個艷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終敵不過歲月催人老的徐娘事實,妙齡一過,半老姿色已大不如前,風韻但仍濃妝艷抹的猶存她,卻猶存一點風韻。歷史故后世以「徐娘半老」來形容中年婦女風韻猶存。故事
據《南史》記載,徐娘她是半老前齊國太尉的孫女,梁朝將軍徐琨的風韻女兒,當蕭繹還在當湘東王時,猶存她嫁給了蕭繹。歷史現在可以分析,故事她有嚴重的徐娘性苦悶,對婚姻生活和性s活是不滿的,她自恃出身名門顯貴,就膽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來發泄性苦悶。蕭繹少一目,是個“獨眼龍”,于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邊,名曰“半面妝”,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嘔吐在皇帝的龍袍上。蕭繹吃不消她,于是開始疏遠她,移情于其他三宮六院。
她在獨守空房的情況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結識了荊州瑤光寺的一個風流道士智遠;后來又結識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這時她已是個中年婦女,所以這個情夫說:“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
后來,徐昭佩又邀請當時的一個叫賀徽的詩人,到一個尼姑庵約會,在“白角枕”上一唱一和。這些行為當然為皇帝所不容,最后蕭繹下了決心,借口另一個寵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她自殺,她只好投了井。蕭繹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體撈起來送還她娘家,聲言是“出妻”。徐妃的風流生涯就是這樣以悲劇而結束的。
人們常以“半老徐娘”稱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半老徐娘”一詞源于南北朝,徐娘名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
她年過芳齡,卻還著意打扮,風風騷騷,極不得體。于是,有人說:“徐娘半老,猶尚多情。”有關“徐娘”的“風騷”之事,《南史.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中有極簡要的記載,宋陳與義詩《書懷》中“開窗逢一笑,未覺徐娘老”兩句足見徐娘之風騷,后人便用“半老徐娘”“或"徐娘半老”來諷喻那些年過芳齡還風風騷騷,精心打扮的婦女,亦有人自稱徐娘,含有自謙自貶之意,故不能把“半老徐娘”作褒義詞用。
畫地為牢
相傳在很久之前的社會里,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傳上古時刑律寬緩,在地上畫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懲罰, 如后代的牢獄。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捍姬昌呴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義》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隨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于此間。”后比喻將行動限定在某種范圍內,不得逾越。
落井下石
語本唐代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韓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國兩位杰出的文學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兩位,這兩位就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僅活了四十六歲。
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宗元墓志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跡,然后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學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貶官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地區)時,劉禹錫也將同時被貶往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區)。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瘴癘時作,“非人所居”;而劉禹錫則上有高齡老母,“萬無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
銘文激動地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著,筆鋒陡轉,描述群小的行徑。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有時還握著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發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里扔石頭。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干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為揀了個大便宜。這號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風義舉,多少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文中“落陷阱又下石”后被煉為典故“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