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因故事而生動,家長教育因哲理而感人,因其獨特的魅力促使雜志大量刊發、孩子大量積累,孩說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家長教育孩子說的故事。
葉存仁是清代的一名官員,先后在浙江河南等地工作過,孩說為官清正廉潔律己律人。家長教育
因為政績卓著,孩說葉存仁被調任省督,家長教育也就是孩說當時的封疆大吏,葉存仁雇好船只準備赴任。家長教育
昔日的孩說同僚們卻湊在一起商量起來。有同僚就說了,家長教育葉大人在任期間,孩說對我們十分關心和照顧,家長教育如今調走了,孩說我們怎么也得表示表示呀。家長教育也有的同僚很直白地表達愿望,葉大人在省里工作,希望以后能得到他的提拔。可同僚們只是商量著,誰也不敢動真格的,為什么呢?原來葉存仁從不肯接受任何形式的賄賂,所以禮物湊上來,卻不知道怎樣送出去。有位師爺比較機靈,如此這般面授機宜,同僚們紛紛贊同。
同僚們來到江邊給葉大人送行,船只裝備妥當,可臨開船時,船家卻說船壞了需要修復。于是,葉存仁就和同僚們坐下來一邊敘舊一邊等待著。直到天完全黑下來,船只才修好,葉存仁向同僚們告辭,登船離去。
船開得不快,慢悠悠地行駛著。夜色中,岸邊有一艘大船快速追上來。葉存仁覺得奇怪,細看船上竟是跟隨自己多年的師爺。
師爺拱著手誠懇地說:“葉大人待我們恩重如山,實在無以為報,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請葉大人無論如何也要收下呀。”葉存仁借著月光看到大船上載著幾只沉重的大箱子,心里馬上就明白了。
葉存仁馬上阻止大船靠近,嚴肅地對師爺說:“你們的心意我領了,但是禮物堅決不收,你跟隨我多年,怎會不知我的秉性呢?”師爺急忙說道,就是因為熟知您的秉性,才出此下策呀。原來,那些同僚們認為葉存仁白天不肯收禮,一定是怕別人看到會有麻煩,便商量好晚上送。于是買通船家,推遲船行時間,然后趁著夜色,再用大船裝滿禮物趕過來。同僚們想得很美,晚上送過來,人不知鬼不覺的,葉存仁盛情難卻一定會收下。
葉存仁看到同僚們用心良苦,的確不忍再說他們,但也不肯收下禮物。他讓手下拿來筆墨紙硯,就著月光寫下一首詩交給師爺,“你們的心意我領了,我的心意就在詩里面。”
師爺只好乘船帶著禮物返回,同僚們展讀那首詩,“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詩的最后一句很明白,不是害怕別人知道,而是害怕自己知道。因為那是明知故犯,所以自知更可怕。
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畏己知”,那么,便會人人自律,社會和諧。
家長教育孩子說的故事2:理財讓日子更從容趟運送到自認為安全的地方,等攢夠了幾粒或十幾粒組成一堆便仔細埋好。不過這種方法在變化無常的自然面前,經常會失效。比如,一場大雪就會讓松鼠做的記號蕩然無存,也有些時候是因為埋的地方太多、時間太長,松鼠自己忘記了。這倒是無意中幫了大自然的忙,這些丟失的松子在松軟濕潤的土層下面悄悄孕育,等到春回大地萬物蘇醒時,這些松子就會拱出地面,逐漸繁殖出一片高大挺拔的松林。有時候,山野間的石頭縫中會突兀地長出一棵核桃樹,這都是松鼠無意間種下的功德。
松鼠的生存之道絕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儲存。有經驗的獵人經常會發現在樹枝上掛著一串串風干的蘑菇。不要奇怪,這都是松鼠的杰作。每當看到新鮮蘑菇,松鼠就會不辭辛苦地把它們搜集到一起,然后再一趟趟爬上樹,將蘑菇一個個掛在樹杈上。等風干后,它會統一收藏到自己的倉庫里。
松鼠倉庫中的口糧品種齊全,質量優良,有胡桃、橡子、蘑菇、植物種子。別小看這些東西,它們都經過了松鼠火眼金睛的考驗,沒有一個腐爛,也沒有一個是生了蟲子的。松鼠很聰明,它知道,再結實的倉庫在自然面前也是不堪一擊的。雨雪和風暴過后,倉庫也許會蹤影全無,也許會支離破碎,松鼠的應對措施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只有多建倉庫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即使損失幾個,也還有備用的。
松鼠的倉庫都是和巢穴毗鄰而建的,這樣更方便它取食。它的巢穴呈球狀,可以從里面把洞口封閉起來。不管外面天氣如何惡劣,松鼠們都能優哉游哉地躺在巢穴,靜候天氣轉晴。當其他動物忍饑挨餓時,松鼠卻在自己的倉庫中大快朵頤。吃飽后,它會躺在小窩里美美地睡上一覺,睡醒了就跑到樹上嬉戲玩耍,好不愜意。
松鼠運用多藏多存、零存整取的理財方式,將冬季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把日子過得津津有味。
家長教育孩子說的故事3:利益面前平常心有一個小和尚,每天在廟里潛心研究佛經,參禪打坐。十年后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
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布要挑選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職。從此小和尚更加用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卻感到自己不進反退,原來僅有的一點佛心反而變得若有若無了。他很納悶,于是就去問方丈。方丈沒有直接給他解釋,卻告訴他下午要到集市去買甜瓜,要他一起去。
下午的時候他們來到了一個賣甜瓜的攤位前,挑中了一個甜瓜,攤主拿起來隨手掂了掂,說:“一斤六兩。”小和尚感到很驚奇,就用旁邊的一個秤稱了稱,結果絲毫不差。這時候攤主說:“我賣瓜賣了40多年了,絕對不會錯的。”小和尚更為驚異。
旁邊的方丈大師卻突然說:“我們只要一個甜瓜,如果你能夠猜中有多重的話,這錠銀子就歸你了。”說著拿出了一錠銀子,大家一看足有一兩重,夠買這一個攤子的甜瓜了,大家都滿懷希望地看著這個攤主,結果攤主把甜瓜拿起來用右手掂了掂,覺得不合適,又用左手掂了掂,咬了咬牙說這個瓜一斤三兩。隨后方丈把秤拿起來稱了稱,卻是一斤半,整整差了二兩。眾人都大惑不解,很是納悶。
老方丈說,如果一個人總是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過程的話,他的雙眼一定會被蒙住,所以說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小和尚終于明白了,回去后潛心修行,終于成了后來有名的大愚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