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孟子三章》出自孟子,孟章分別稱為《生于憂患,文言文原文注死于安樂》《得道多助,釋翻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魚我所欲也》。孟章具體可參考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原文注語文課本,里面就有明確的釋翻敘述。分別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告子上》。孟章
參考資料
《生于憂患,文言文原文注死于安樂》 《得道多助,釋翻失道寡助》 《富貴不能淫》 《魚我所欲也》
作品內容簡介
《生于憂患,孟章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是文言文原文注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釋翻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孟章挫折的文言文原文注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釋翻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富貴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淫,按古語正解,應釋為“過分”,即整句為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另一解為”迷惑“,即整句意思為不受富貴權勢所迷惑,明道而行正;如若將”淫“釋為”淫色“、”荒淫“,是現代人見文生意,嚴格講偏離本意。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