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有很多都是成語成語比較短小的篇幅,當中有一些是故事故事100到150字的,下面是到字短篇短篇文章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100到150字,希望能幫到大家。經典
一只狼被獵人打傷了雙腿。成語成語他一瘸一拐地向前跑著,故事故事獵狗在后面緊追不舍。到字短篇最后,經典這只狼躲進了一個山洞里,成語成語獵狗也緊跟著追了進來。故事故事
“嘿,到字短篇朋友,經典”這只狼氣喘吁吁地說,成語成語“是故事故事什么原因讓你追我追得這么起勁?獵人究竟會給你什么好處?”
“啊。”狗說,到字短篇“如果捉住你,獵人就會賞我一塊肉。”
狼于是說:“朋友,你看我們長的這樣相似,何必為了一塊肉自相殘殺呢?你知道,我一向是個好獵手。如果你放了我,我給你兩只兔子。”
獵狗想了一下,就答應了。于是他鉆出山洞,向另一個方向跑去。獵人還以為狼掉轉了頭呢,也跟著獵狗走遠了。
過了一段時間,狼的腿傷好了。獵狗碰到他,就向他討要他曾許諾過的東西。狼說:“朋友,我沒有忘記我的許諾。瞧,我就是特意來請你分享那兩只兔子的,跟著我來吧。”
狼把狗帶到一個山洞前,他對狗說:“兔子就在山洞里呢,你進去取吧。”
狗鉆進山洞里,里面卻有只大獅子,獅子一口就把狗吞進了肚子里。
狗臨死前哀嘆說:“唉,都怪我。我欺騙了獵人,狼又欺騙了我,我們真是狼心狗肺啊。”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鐵杵磨針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為虎作倀從前,在某一個地方的山洞里,住著一只兇猛無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為沒有食物充饑,覺得非常難受。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獵取食物。
正在這時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遠處有一個人正蹣跚地走來,便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還不滿足,它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非讓他再找一個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讓那人的鬼魂獲得自由。鬼魂居然同意了,他就給老虎當向導,漫山遍野地去找人。終于遇到第二個人了,那個鬼魂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脫,竟然幫助老虎行兇。他先過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帶子解開,衣服脫掉,好讓老虎吃起來更方便。
本來,這個人是被老虎害死的,可是他變成鬼以后卻心甘情愿地為老虎做幫兇,古時候人們就把這種幫著老虎吃人的鬼魂叫做倀(chāng)。
這本來是一個傳說,后來,人們根據(jù)這一傳說總結出了為虎作倀這個成語,指幫助老虎害人的倀鬼;現(xiàn)在多用它來形容那些幫助壞人傷天害理的人。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吳牛喘月西晉初年,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滿奮。他身材高大魁梧,看上去體格似乎很健壯,但事實并非如此。他生來體弱,尤其怕冷。每當冬天來臨,京城洛陽北風呼嘯,雪花紛飛時,他就整天待在家里。在這些寒冷的日子里,他住的房屋不但門窗關得嚴嚴實實,而且還要掛上厚厚的簾幕。有時呼嘯的風聲傳入他的耳中,他都會感到冷氣入骨,坐立不安。
有一天,晉武帝想要跟滿奮談論一下朝政,便派人把滿奮叫到宮中。晉武帝在偏殿接見了滿奮,讓他在面向北邊窗子的位置坐下來。雖然窗子上有琉璃可以擋風,但是畢竟琉璃是透明的,他總覺得和沒有一樣,仍然感到北風凜冽,寒氣逼人。滿奮是和晉武帝坐在一起,雖然感到寒冷,也不敢把自己的苦處說出來。晉武帝見他表情難受,知道他可能是怕風的緣故,就笑著問道:你為什么這樣怕風啊?滿奮彎下身子回答:吳地的水牛怕熱,所以見到月亮就以為是太陽,便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見了寒風,就像吳牛喘月一樣,會冷得發(fā)抖。晉武帝聽了哈哈大笑。
我國古代江淮一帶屬于吳地,這里的水牛被稱為吳牛。水牛怕熱,喜歡泡在水里。到了晚上,水牛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便嚇得大喘起來。
后來,人們把吳牛喘月作為成語,比喻因為疑心而感到害怕。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開誠布公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后,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為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經受先帝委托,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么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為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為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為馬謖已經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后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成語開誠布公由開誠心,布公道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對人態(tài)度誠懇,坦白無私。
成語故事100到150字:克己奉公東漢初年,潁陽有個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公元20xx年,皇帝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下吏。后隨軍轉戰(zhàn)河北,當了軍中的執(zhí)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zhí)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實情后,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后,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劉秀聽了覺得有理,非但沒有治罪于祭遵,還封他為征虜將軍。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尸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這樣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漢光武帝劉秀仍對他十分懷念。
后來人們就把祭遵的這種高尚的精神概括為成語克己奉公,用來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克己,克制、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
成語故事:大器晚成古人其實也很聰明,但是對于他們來說,鑄造大鼎啊什么的,也是一件很費工夫的事。因為越大的鑄件所需要的冷卻時間就越長,所需要等待的時間也就越長。但是古人的心態(tài)好,相信“好飯不怕晚”,雖然等得久一點,但“大器”終能“晚成”。
東漢末年,有個年輕人叫崔琰,人長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歡讀書,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劍,不務正業(yè)。但他性格好,為人又仗義,喜歡到處結交朋友。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們不喜歡他,覺得他這個人沒什么文化,跟他也沒什么好說的。因此,那些文人們都故意躲著他,一旦崔琰上門來,他們就都躲著不見。
有一次,崔琰上門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結果被堵在大門口,下人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讀得實在太專注,根本抽不出時間見他一面。平時外向大方的崔琰聽了這話,鬧了個大紅臉,嘴上雖不說,但他心里明白,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覺得自己是個粗人,不配結交有學問的人。最后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這事對崔琰刺激很大,他終于知道原來讀書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會武功只會被人認為是一介武夫。所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從此,崔琰到處拜師求學,虛心求教,不放過任何一個讀書學習的機會。漸漸地,他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他的為人和學識也慢慢被大家認可了,自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尊敬他。
后來,袁紹聽說有崔琰這么個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當自己的謀士。崔琰當了謀士之后發(fā)現(xiàn),袁紹手下士兵的所作所為非常殘暴,常常做一些挖墳掘墓的喪良心事。崔琰就直言相勸,讓袁紹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袁紹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這么做。
后來,袁紹被曹操所滅,曹操久聞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崔琰也覺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愿意跟著他。歸順曹操之后,崔琰果然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當時,曹操有好幾個兒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誰為自己的繼承人。其實,曹操心里很想立曹植,因為曹植年紀雖小但是聰慧過人,聰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歡。崔琰覺察到曹操的心思,仍舊直言不諱地規(guī)勸曹操不要這么做。他坦言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立幼的后果就是后患無窮,很難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長久不衰。
曹操聽了他的諫言,吃驚不已,他問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繼承人,到時候你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崔琰回答:“即使是親屬我也要這么說,因為這有關江山社稷。”曹操十分欽佩他的剛正不阿,便更加器重他了。
崔琰的成就這么大,可他的堂弟崔林卻是個不學無術的毛頭小子,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成天拿著崔琰的成就來教訓他,讓他跟崔琰多學著點。可有了成就之后的崔琰卻從沒有看不起崔林,反而總是派他做這做那,有意培養(yǎng)他,也常常夸獎他。
大家對崔琰器重崔林的做法很不理解,覺得崔琰這么做完全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崔林將來肯定出息不了。可崔琰卻不以為意,他常常搬出自己年輕時候的事跟大家說:“我年輕時候也是個不學無術的小子,但是現(xiàn)在你們也夸獎我是個有成就的人。你們就能斷定崔林將來一事無成嗎?我倒覺得他將來一定會成大器。”
后來,崔林在崔琰的提攜下,很快嶄露頭角。相比崔琰,崔林是個心胸更加豁達的人。魏國建立之后,他被派到幽州當刺史。
當時,中郎將吳質統(tǒng)領河北軍事,崔林卻從不和他來往,更不會逢迎諂媚。涿郡太守王雄就去找崔林的別駕,打算從中調解。別駕是州刺史的佐官,雖說是輔佐的官員,但是級別很高,不與刺史同車,單獨自己有輛小車,所以稱為“別駕”。王雄對別駕說:“吳質是皇上很看重的人,你看看周圍的郡守們,沒有一個不給他寫信說他好話的。可是你們崔刺史卻自命清高,從來不和他往來,也不給他寫一封信。一旦他不高興了,以工作不力為由殺你以儆效尤,到時候崔刺史他能保你嗎?你可得好好想一想,也讓你們崔刺史好好想一想。”
辭別王雄,別駕趕緊把這事告訴給崔林。崔林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吳質他要是真看我不順眼,憑他手里的權力,讓我這個州刺史滾出這個州,就像脫掉他腳上穿的靴子一樣,容易極了。既然整我這么容易,他干嗎還費工夫去殺你這個別駕?你聽好了,這里是幽州,旁邊就是胡人的地界,只要我們想辦法跟胡人拉好關系,不讓他們犯上作亂,那吳質就沒有什么理由來整我們。可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處理公務,惹怒了野蠻的胡人,他們就會奮起反抗,滋擾生亂,到時候,不但讓皇上憂心,也自然有把柄落在了別人手上。”別駕聽了崔林這番話,心里就安穩(wěn)了,也不再瞻前顧后,而是一心輔佐崔林。所以在崔林任職期間,幽州百姓安寧、民族團結,雖處邊塞,卻一片升平景象。但是后來,他還是因為不會諂媚巴結,被人暗中使了很多的絆子,最后被降職為河間太守。雖被貶為一個小官,但崔林仍舊是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沒過多久,他又因為工作出色而被提升為“大鴻臚”,專門負責接待少數(shù)民族派來的使節(jié),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外交官。
任大鴻臚這段時間,崔林很用心,他發(fā)現(xiàn)每次有外國使節(jié)前來,魏國為顯示自己財力雄厚,就賞給使者非常豐厚的禮物。其他的小國聽說了,覺得只要派出使節(jié)就能換來財物城池,紛紛效仿,樂此不疲。漸漸地,這讓魏國越來越吃不消了,眼看自己國家那點積蓄都用來打發(fā)上門拜訪客人了。為了國家長遠打算,崔林認為此法不可繼續(xù)實行。于是,他廢寢忘食,沒日沒夜地翻閱了很多古書,從中查找有關歷朝歷代對待使節(jié)的舊例,根據(jù)自己國家的情況,制定出一整套接待使節(jié)的制度,使外交禮儀規(guī)范化。這樣一來,對待每個小國都一視同仁,既融洽了各國的關系,又節(jié)約了國家開支。
崔林的聰明才智讓他很受重用,后來官職一路高升,他也不負皇恩,從不吝嗇自己的智慧和時間,一輩子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最后積勞成疾離世。崔林的確如崔琰預想的那樣,“大器晚成”,成為了受人愛戴的好官。
但是,雖然崔林和崔琰一樣,兩兄弟都是后人“大器晚成”的典范,但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同。崔琰一生剛正不阿,雖然做官做到尚書一職,卻因為反對曹操建立魏國而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的崔琰仍不改本色,大罵曹操是一代奸賊,悔恨自己當初瞎了眼相信他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后,可憐的崔琰被曹操下令杖殺于獄中,不得善終。
所以后來,“大器晚成”這個成語也被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說的一句安慰話。但崔琰、崔林兩兄弟的故事至今仍是很多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