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的短篇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豐富的知識和道理,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短篇成語故事900字。
西周末期,成語周厲王橫征暴斂,故事弄得民不聊生,短篇百姓紛紛在私底下指責周厲王的成語暴行。
上卿召穆公三番五次地勸諫厲王:“大王的故事苛捐雜稅太多了,百姓生活很艱苦,短篇都心存不滿,成語快無法忍受了。故事”厲王聽了之后很是短篇憤怒,就從衛(wèi)國找來一批巫師,成語把他們分派到全國各地去,故事讓這些巫師用“神術”去監(jiān)視那些指責他、短篇對他心存不滿的成語人,一經發(fā)現(xiàn),故事就抓住殺掉。一時間,百姓人人自危,沒人敢再議論朝政,連在街上碰到親戚朋友打招呼,人們也只敢用眼睛互相看一下,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而招來殺身之禍。
周厲王得知百姓已經沒有人再公開指責自己了,便得意洋洋地對召穆公說:“你看,謠言很容易止住的嘛。現(xiàn)在沒有人再說我的壞話了吧。”
召穆公聽后很是無奈:“您這樣做只是暫時減少了異議。您可知道,用這種方法去堵老百姓的嘴,比用泥土堵住河道更可怕。河道被堵塞,溢出來的水會沖垮堤岸,沖毀房屋,會有更多的人遭受水災。百姓對您的怨恨和水是一樣的,只能用疏導的辦法。所以,治理百姓也應該讓他們自由發(fā)表意見。”
召穆公看看周厲王,繼續(xù)說:“古代天子處理政務,讓公卿列士獻詩,瞽官獻曲(民間歌謠),史官獻書(記載古代帝王事跡),師官讀格言,瞍官朗誦,蒙官誦讀,樂工們箴諫,平民百姓把對政事的意見間接地傳達給天子,天子身邊的近臣向天子進陳規(guī)諫之言,與天子同宗的大臣盡力彌補、監(jiān)督天子的過失。瞽官、史官用音樂和禮法教育天子,上了年紀的師傅也經常對天子進行規(guī)勸、警告,天子再斟酌取舍,付諸行動。這樣天子才不會做錯事。”
“百姓有嘴如同大地和山川一樣,百姓發(fā)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和壞才能體現(xiàn)出來。百姓認為好的政策就實行,百姓認為不好的政策就應防范。百姓心中所想的從口中說出來,如果是好的政策就要施行,怎么能采取堵塞的方法,不讓百姓說話呢?百姓心中擔憂某些問題自然會說,一些事情他們考慮成熟之后也要說,這些你怎么能堵得住呢?就算暫時能夠堵住百姓之口,但又能堵多久呢?如果堵住了他們的口,誰還能為國家提出好的建議呢?”
然而,遺憾的是,召穆公這番苦口婆心的精彩論述,周厲王根本沒聽進去,他仍舊是我行我素。就這樣,一晃三年過去了,百姓終于無法再忍受厲王的暴政,起義反抗。他們抓住了周厲王,將他流放到彘(今山西省霍縣)去了。這次起義,史稱“國人暴動”。
短篇成語故事900字2:危如累卵春秋時期,晉靈公貪圖安逸,講究享樂。他有吃不盡的山珍海味,穿不盡的綾羅綢緞,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覺得還不夠。
一天,他突發(fā)奇想,想要修筑一個九層高臺,用來登高望遠,俯瞰全國各地。于是,一聲令下,把全國的財力、人力都集中起來修筑這個高臺。無數(shù)農民被征來修高臺,連很多婦女也被征來搞后勤,做飯送水,這樣土地就荒蕪了。
許多大臣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整天這樣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將十分危險,都想向晉靈公進言,勸他別這么做了。可是晉靈公早就下了口諭:“誰敢進諫我修高臺這件事,全部殺無赦。”如此一來,很多人都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再進言了,眼看著形勢越來越嚴重。
有個名叫荀息的大臣終于看不下去了,說:“我得向國君進言勸阻。”大家都說:“這可危險。”“你們放心,我自有辦法。”于是,荀息就求見晉靈公。晉靈公知道荀息肯定是來阻止他修九層高臺的,于是他摘下弓來,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開,一手夾著箭,一手拿著弓,說:“讓他進來吧。”
荀息進來一看,晉靈公箭搭在弦上,看著他說:“荀息,你來干什么?我知道你來干什么。”“大王,您說我來干什么?”“你是來諫阻我修九級高臺吧?你不要說,看見這只箭了嗎?只要你一說這話,我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來勸阻您修高臺的?我說了嗎?沒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項本領,能夠逗您高興,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為了這個來的。”
晉靈公來了興趣,馬上把弓箭放到一邊,說:“你有什么可供我觀賞的技能?讓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這十二個棋子摞起來,然后在這上邊再摞九個雞蛋,還能讓它不倒下來,您信嗎?”晉靈公當然不相信,說:“你給試驗試驗。”
于是荀息就讓手下人拿來十二個棋子,把它們摞了起來,又讓人拿來一筐雞蛋,一個接著一個往上摞,晉靈公看得全神貫注,情不自禁地說:“危險。太危險了。”荀息說:“您別急,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
晉靈公好奇地問:“還有什么比這更危險?”荀息回答:“更危險的是晉國就快滅亡了。現(xiàn)在農民都不種地,女人們都在燒水送飯,糧食自然也就沒了,國庫空虛。鄰國都知道我國的財力已經不行了,都在磨槍擦劍,準備要進攻我們。他們一興兵我們晉國可就亡了。”
聽了這一番話后,晉靈公突然醒悟過來,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臺了。
短篇成語故事900字3:后來居上汲黯(àn)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jié),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么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擔任主爵都尉——一個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施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
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里那么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后,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后,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后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
有一天,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樣,越是后來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fā)牢騷。于是,他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后來人們將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語“后來居上”,但是意義卻發(fā)生了改變,用來形容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