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山亭
幽夢初回,宴山譯賞重陰未開,亭幽曉色吹成疏雨。夢初竹檻氣寒,回張蕙畹聲搖,镃宋新綠暗通南浦。詞注未有人行,釋翻才半啟、宴山譯賞回廊朱戶。亭幽無緒,夢初空望極霓旌,回張錦書難據。镃宋
苔徑追憶曾游,詞注念誰伴秋千,釋翻彩繩芳柱。宴山譯賞犀奩黛卷,鳳枕云孤,應也幾番凝佇。怎得伊來,花霧繞、小堂深處。留住,直到老、不教歸去。
作品注釋
① 蕙畹:種香花蘭草的園圃。蕙:香草名。畹:面積單位,此處有畦之意。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玉逸注:“十二畝為畹。”《說文》以三十畝為畹。
②南浦:本指南邊水濱;又常用作送別之地,此處泛指別處通水口。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
③霓旌:云旗。這里指女子乘坐車子。原為皇帝出行時儀仗的一種。《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拖霓旌,靡云旗。”此處借指云霓。
④錦書:情書。
⑤犀奩黛卷:把用犀牛角為裝飾的黛色簾子卷起,而盼人歸。④凝神佇:凝神佇望。花霧:白居易《花非花》詩:“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此化用其意。
⑥鳳枕云孤:繡鳳凰的枕上云雨夢孤,伊人不在身邊。
⑦伊:她。
作品譯文
剛從幽深的夢境返回,厚重的陰云尚未散開,拂曉的曙光催得落下一陣稀雨。竹欄上寒氣漫溢,花圃里風聲搖曵,一條新淌的綠溪暗暗通向南浦。還不見有人來往,只推開半扇,回廊上朱紅的窗戶。我毫無情緒,徒然地極目佇望,企盼著遠方的云霞,空有相思書信也難作憑據。
踏過生活苔蘚的小徑,追憶舊日游賞的蹤跡。我總想而今誰是秋千伴侶,芳柱上彩繩空自搖曵。卷起犀角簾鉤的青黛色帷簾,繡鳳枕上云夢孤棲,想他也應幾次凝神遠望,寄托情意。怎能夠等到他的回來,在小小堂屋深處,花香如霧氣繚繞,芳馥迷離。留住他,一直到老,再不教他回去。
作品賞析
本篇為抒寫相思離情之詞,題材陳舊,選用的意象也很傳統,稱不上名作精品,但從對本詞的分析中,卻能看出南宋密麗一派的長調在意象營構上的普遍特點。一是意象更為密集。表現在全詞,不再是簡單的上片景下片情,或上片情下片景,卻往往以景代情,景中寓情;表現在詞句中,不是一句一象,而是一句多象。二是意象更加精細。每個形象的中心詞前面常用另一個詞來修飾。這些修飾詞往往來自作者對景物的敏銳感受,從中可以窺見主人公內心顫動著的深沉情思。三是意象更有層次。密集、精細容易“質實”而“凝澀晦味”,故需要恰當的層次節奏使其具有流美之感。本詞從起處“幽夢”、“重陰”的抑郁,到結處自立盟誓式的率直,情感體現出一種向外擴張的趨勢,與之相適應,句式往往是先短后長,使語勢如浪陣陣外涌。另外,動詞的選擇也頗為講究,如“初回”、“未開”、“暗通”、“半啟”、“空望”,以程度副詞來表現情緒的細微變化,耐人尋味。
詞牌簡介
宴山亭,詞牌名。一作《燕山亭》。與《山亭宴》無涉。以宋徽宋趙佶詞為準。雙片九十九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上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第九句二字,多為感嘆詞語,第十句首字領格,引領兩個四言句。下片第二句首字領格。下片第八句為上三下四句式。下片第九句多為感嘆詞語。第十句為上三下四句式。此調有宋徽宋、毛圱、王之道、張雨諸詞可校。
作品格律
定格對照例詞
(上片)
中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韻)。
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下片)
平仄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中中仄、中平平仄(韻)。
平仄(韻),
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