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譯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巧譯:這兒哪有不尋自來的可能,這兒只有方法(喻指做事的決心)。——即有志者事竟成
典故出處一
南朝《后漢書·耿弇傳》中《臨淄勞耿弇》(劉秀):“將軍前在南陽,竟成建此大策,有志語故常以為落落難合,竟成有志者事竟成也。有志語故"
典故由來
東漢時,竟成耿龠是有志語故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名將。有一回,竟成劉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強張步,有志語故戰(zhàn)斗非常激烈。竟成后來,有志語故耿龠的竟成大腿被一支飛箭射中,他抽出佩劍把箭砍斷,有志語故又繼續(xù)戰(zhàn)斗,竟成
終于耿龠大敗敵人。有志語故漢光武帝表揚了耿龠。并且感慨地對他說:“將軍以前在南陽時提出攻打張步、平定山東一帶,當初還覺得計劃太大,擔心難于實現(xiàn)。現(xiàn)在我才知道,有志氣的人,事情終歸是能成功的。”
漢光武帝講的“有志者事竟成也”一句,后來常被人們引用,成了成語—— “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弇傳》
有志者事竟成的成語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的成語故事
典故出處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撰 自勉聯(lián)
【注釋】
(1)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2)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3)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軼才,少年得意,十九歲科考得縣、府、道第一。自此,專心攻讀,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壯志。后終老未得意于科場,屢試不第,七十一歲方援為貢生。長期窮愁潦倒,以教書為業(yè)。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藝術(shù)成就達到古代文言小說創(chuàng)作高峰,為后世所稱道。另有《聊齋詩集》《聊齋文集》等。蒲松齡聰明穎慧,才智過人,青年時期熱衷舉業(yè),卻“年年文戰(zhàn)垂翅歸,歲歲科場遭鎩羽”,抑郁侘傺。為了激勵自己不斷發(fā)憤讀書和創(chuàng)作,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刻上了此聯(lián)。
典故由來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tǒng)治。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lǐng)袖,最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傳至今。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巨鹿(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lǐng)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了。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lǐng)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后,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后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里,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tǒng)統(tǒng)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jīng)過連續(xù)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后,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tǒng)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百二秦關(guān)
“百二秦關(guān)”或“百二雄關(guān)”古代通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的秦國領(lǐng)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jù)肴(有版本寫作“崤”)(yáo)函(hán)之固”來說明秦國憑借肴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guān)(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的天險立國。自此以后,“百二雄關(guān)”或“百二秦關(guān)”常被后人作為形容一個地區(qū)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元曲家馬致遠在《蟾宮曲·嘆世》里有“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的詞句,指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了爭奪有天險可憑借的“百二山河”(秦國領(lǐng)地),興起許多勞民傷財?shù)膽?zhàn)爭禍事 。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fā)生了戰(zhàn)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后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jīng)過十年發(fā)展生產(chǎn),積聚力量,又經(jīng)過十年練兵,終于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國本已亡國,但憑著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結(jié)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恥,率領(lǐng)越軍(此處“三千越甲”為虛數(shù),并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國士兵)反滅了吳國。并挾滅吳的余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于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夢。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另外出處
《山西日報》喻世明言”其中錄 “題書齋聯(lián)--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跡不詳。[
引用
由于“有志者,事竟成”取義很好,道出了人生的真理,教人要有志向,要持之以恒,故今人引用這一名句來為自己的子孫后代取名為“志成”,寄予美好的希冀,如汪志成。
相關(guān)事例
鴻鵠之志
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勝,出身貧窮,年輕時在農(nóng)村當雇工,替人耕田種地。當時他就立志將來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在一起當雇工的伙伴都笑話他,認為替人耕田種地的下等人,還想干一番大事業(yè),真是癩哈蟆想吃天鵝肉——異想天開。陳勝看到自己的宏大抱負,不能被一些眼光短淺的人所理解,感嘆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說,小小的燕雀,是不可能知道天鵝的大志的。
后來陳勝終于成了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lǐng)袖,由他首先發(fā)難,將秦王朝推反了。
魯迅棄醫(yī)學文
青年時期魯迅,曾到日本仙臺醫(yī)學專科學校學醫(yī),希望以醫(yī)救國。學校放燈片。有時穿插放映一些時事幻燈片。有一次放映有關(guān)日俄戰(zhàn)爭的紀錄片,畫面上出現(xiàn)很多中國人圍觀一個被說成是俄國間諜的中國人,這個人將砍頭示眾,周圍人在看熱鬧,畫面上觀眾體格強壯而精神麻木。魯迅深受刺激,心情十分痛苦,他深深感到,學醫(yī)在當前并不是一件要緊的事,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人們即使體格再健壯,也只能被示眾或作看客。最緊要的,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文藝。于是,他毅然棄醫(yī)學文。終于成為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文化運動的先驅(qū)和旗手。
外國故事
一個黑人小姑娘,在家中22個孩子中排行20,由于她出生時早產(chǎn)而險些喪命。她4歲時患了肺炎和猩紅熱,她的左腿因此而癱瘓。9歲時,她努力脫離金屬腿部支架獨立行走。到13歲時,她勉強可以比較正常地行走,醫(yī)生認為這是一個奇跡。同年,她決定成為一名跑步運動員。她參加了一項比賽,結(jié)果是最后一名。隨后的幾年,她參加每一項比賽都是最后一名。每個人都勸她放棄,但是她還是跑著。直到有一天,她贏得了一場比賽。此后,勝利不斷,直到在每一場比賽中取勝。這個黑人小姑娘就是“黑色羚羊”威爾瑪·魯?shù)婪颍?枚奧運金牌的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