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有很多,年級年級但是寓言寓太深奧的話,恐怕四年級的故事同學無法理解。下面是大全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四年級寓言故事。
耕完地,農民來到地頭一棵大樹下擱盆休息的時候,躺在盆里的一粒麥種思想開了小差:就這樣被拋到露天地里,以后從抽芽到結穗肯定要遭受風吹日曬之苦,還不如找個涼爽的地方生長呢,這該有多舒服。這樣想著,年級年級這粒麥種就從盆里跳了出來,落在樹陰里的泥土中。
到了七月,寓言寓金黃的麥浪翻滾著成熟的喜悅,大樹下這株長高的麥子卻還綠著,抽出的麥穗嫩得能掐出水,前來收割的農民對它視而不見。它問:“為什么冷落我?故事”農民回答:這怪你太聰明了。當你逃避日光照曬風吹雨淋的大全時候,也同時失去了成熟的機會。
四年級寓言故事大全2:美麗的小故種子就擁有美麗的未來一只小蜜蜂看到一株油菜花正在流淚。
小蜜蜂便前去問道:“美麗的年級年級油菜花,你為什么悲傷呢?”
油菜花回答道:“明天我的生命就將凋謝,我的美麗就將消失,我怎能不悲傷呢?”
小蜜蜂問道:“你是否已孕育了種子呢?”
油菜花回答道:“我內心正膨脹著很多種子。”
小蜜蜂說道:“美麗的寓言寓油菜花,那么你不僅不必悲傷嘆氣,而且你應該慶幸自己——只要你擁有美麗的種子,不久的將來,你還可以開出絢麗的花,你的美麗還將再現。”
只要你永遠擁有美麗的故事種子,你就可以開出成功之花,擁有美麗的未來。
四年級寓言故事大全3:燈管的大全不平事餐廳光線不足,主人便在墻上加了一盞花瓶形狀的小故精油燈作為長明燈。精油燈的光十分柔和,燈上的小碗里盛滿精油,發出淡淡的怡人的清香。
主人特別喜歡精油燈,經常在客人面前贊美她。這讓天花板上的燈管頗為不爽:“我天天在黑夜里盡心盡力地放出光芒,為主人創造明亮的環境,卻得不到一句贊美,好像這一切都是應該的。憑什么啊。”
精油燈微笑不語。燈管更來氣了。他不時地發著牢騷,有時甚至和主人賭氣,一賭氣身體就一閃一閃的。
主人說:“燈管八成要壞,這么久了,也該換新的了。”
燈管一聽,氣不打一處來,索性收回光芒。餐廳頓時暗了下來,只有精油燈仍發出微弱的光。
“幸虧有精油燈,要不就抓瞎了。這破燈管,質量太差。”主人嘟噥著,踩到板凳上去拆燈管。
“我沒壞。別拆啊。我沒壞——”燈管大喊,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主人拆下燈管扔掉了,換了一個式樣新穎的裝飾燈。
四年級寓言故事大全4:蝗蟲的提議蝗蟲聽見蟋蟀在唱歌,覺得有必要和她談一談。
“你還有心思唱歌啊?真服了你了。沒瞧見嗎?城市不斷擴張,草地和莊稼也越來越少,將來我們能不能吃飽飯都成問題啦。”蝗蟲滿臉嚴肅地對蟋蟀說。
有人打擾,蟋蟀不得不停止了歌唱。他說:“這和我有什么關系?是我該操心的事嗎?再說了,就是去操心,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整天還得提心吊膽的,說不定哪天就被吃掉了——”
蝗蟲回答:“你說得有道理。我們這些弱小的昆蟲很難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我倒是有個提議。”他說著,放低了聲音,四處看了看。小草隨著微風在輕輕擺動,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一點聲音。
“什么好辦法?”蟋蟀挺感興趣:“說說看。”
“我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再單獨活動了,而應該團結起來。昆蟲多力量大呀。人類不就是這樣嗎?團結的時候無堅不摧,不團結的時候常常潰不成軍……”蝗蟲越說越激動,聲音不自覺地大了起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哲學家和演說家的天分。
蟋蟀點了點頭,說:“這主意不錯。我舉雙手贊成。不過,到底該怎么去做呀?”
“我們分頭行動,找些昆蟲,大家商量一下,好不好?”蝗蟲囑咐道。
不久,蟋蟀帶來了蟬、蝸牛、蚯蚓和瓢蟲,蝗蟲帶來了蝴蝶、螳螂、蜜蜂和螞蟻。
昆蟲們都有些興奮,出了不少好點子。
“嘻嘻——說得挺熱鬧,這么多昆蟲,誰來牽頭呀?”一個聲音說道。
蝗蟲回頭一瞧,是蟑螂。“你來做什么?誰叫你來的。”他邊說邊往后躲,因為他一向頂討厭蟑螂。蟑螂不光在人類中間傳播疾病,還具有強大的生存和繁殖力量,這正是蝗蟲最忌諱的。
“好事怎么不叫著我呀?看看——看看——這里是不是缺個牽頭的?我認為我是最合適的人選。”
“哂,說什么吶。誰要你來牽頭?討厭的家伙。”蟋蟀、蚯蚓、蜜蜂和螞蟻也不喜歡蟑螂。
“照我說,他挺有能力的,你們說呢?”蝸牛和瓢蟲支持蟑螂。而蟬和蝴蝶則保持中立態度,不發表任何意見。
蝗蟲有點惱火,怎么辦?轉眼工夫成了三派。討厭的蟑螂。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凈搗亂——他有點泄氣:“算了。算了。散了吧。一個蟲子攪壞了一鍋粥——”
“散了——散了——以后再說吧。”蟋蟀說。
蜜蜂和螞蟻都是特別善于合作的昆蟲。“其實這個想法不錯,我要去告訴我的同伴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昆蟲也不例外呀。”蜜蜂嗡嗡地說。
“對。對。說得太好了。我們先從自己做起吧。”螞蟻激動地熱淚盈眶。其他昆蟲也表示贊同。
蟑螂不知什么時候溜走了,他這才明白,昆蟲們在一起是為了保護環境。“我還是躲遠一點兒吧。太可怕了。”
四年級寓言故事大全5:只識三個字照樣當老板一個沒上過一天學、僅會寫自己名字的農村婦女,白手起家,居然在短短的6年間,創辦出了一家資產達13億元的私營大企業。這,既不是聳人聽聞的假新聞,也不是20世紀前的傳奇故事,而是當今令人難以想象的真實童話。
創造這個新童話的農村婦女名叫陶華碧,今年已經51歲了。說出她的名字,許多人也許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媽麻辣醬”,卻幾乎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陶華碧就是打工者們幾乎天天必吃的“老干媽麻辣醬”的創始人,生產這種食菜的大企業的董事長。
這個大字不識4個的農村“老干媽”,連文件都看不懂,她到底是如何創辦和管理好擁有1300多名員工的大企業?她有什么“絕招”和“竅門”,能夠被人們借鑒?近日,記者專程采訪了“老干媽”,了解了她奇特的、極富傳奇色彩的成功經歷……
“絕招”一:因勢利導地抓住機遇就事半功倍
“老干媽”名叫陶華碧,今年51歲,出生于貴州省湄潭縣一個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貧窮,陶華碧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20歲那年,她嫁給了206地質隊的一名隊員;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仍下了她和兩個孩子。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擺地攤。
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的一條街邊,用四處揀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房子,開了個簡陋的餐廳,取名“實惠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面。當時,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醬,作為專門拌涼粉的一種作料,結果生意十分興隆。
有一天早晨,陶華碧起床后感到頭很暈,就沒有去菜市場買辣椒。她想:反正拌涼粉的作料有好幾種,缺少麻辣醬也不會耽誤生意。誰知,顧客來吃飯時,一聽說沒有麻辣醬,居然都轉身就走。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怎么會這樣?難道來我這里的顧客并不是喜歡吃涼粉,而是喜歡吃我做的麻辣醬?。難道我這個小店生意興隆,也是因為有這種麻辣醬的緣故不成?
這件事對陶華碧的觸動很大。機敏的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從此潛心研究起來……經過幾年的反復試制,她制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了。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后,又掏出錢來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到了后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她做的麻辣醬卻做多少都不夠賣。她心里又納悶了:麻辣醬充其量只是一種食品作料,這些人買這么多回去,吃得完嗎?
有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醬賣完后,吃涼粉的客人就一個也沒有了。她心里憋得慌,就關上店門,想出去看看別人的生意怎樣。她走了10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卻發現人家的生意都非常紅火。什么原因?天啦,原來就因為這些人做作料的麻辣醬都是從她那里買來的。頓時,她的肺都要氣炸了。
我怎么能用自己的東西喂肥了別人,反而坑了自己呢?第二天,她再也不單獨賣麻辣醬了。結果,那些賣不到麻辣醬的老板紛紛來求她,還半開玩笑地說:“你既然能做出這么好的麻辣醬,還賣什么涼粉?干脆開家麻辣醬工廠算了。這話一下觸動了陶華碧的靈感:是呀,有這么多人愛吃我的麻辣醬,我還賣什么涼粉?趁機開家工廠,我也嘗嘗小老板的味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陶華碧舍棄了苦心經營多年的餐廳,于1996年7月借南明區云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定名為“老干媽麻辣醬”。
這時,她的工廠規模簡直就像一個家庭作坊。麻雀雖小,產供銷等“五臟六腑”卻必須俱全,幾十個工人要管理不說,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大字不識一個的陶華碧覺得真是太難了。她有什么“絕招”管理好工人,經營好工廠呢?最初,她采取的是最“老實”的辦法:自己身體力行,我這個老板怎么做,工人就怎么干。她從不對員工橫加指責,只是對他們說:“我把你們當家里人,你們也把這里當成家。我怎么做,你們跟我怎么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