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關于原始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類的命運,努力向人們展示 自然與命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意象 。下面是春節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春節的神話傳說,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話傳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關于有在大門的春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話傳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說精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關于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春節到了五代,話傳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說精名字。據歷史記載,關于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春節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話傳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關于春節的神話傳說篇二:相傳,很多年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令定準。可是,從哪里下手呢?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云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計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藥,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奏地滴答滴答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里,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
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懇懇。慢慢的,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復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令的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令失常之因。節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運行的規律,就說是人們做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齋素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并傳諭全國,設臺祭天。
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樣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臺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苦中加苦。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去見天子。
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運行周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上日晷臺,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有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刺客,就派人請到家里,擺上酒筵,說明緣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因為飲酒過多,眼睛發花,飛箭只射中了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
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又親自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準制出太陰歷,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吧。”
萬年說:“太陰歷雖然草創,但還不十分準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閏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醉心日月閣,細加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演,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閏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歷,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歷定名為萬年歷,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因此,后來人們也把春節稱作年,每每過年之時要在屋里掛上壽星圖,象征新歲添壽,以此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關于春節的神話傳說篇三: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面,人們管它們叫“年”。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出沒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人們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滅爐火,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關于春節的神話傳說篇四:過年家里都喜歡在門上貼上秦瓊與尉遲敬德兩位將軍的畫像,這是為什么呢?據說古時候,涇河龍王與一個算卦先生打賭,犯下天條,被玉皇大帝判死刑。涇河龍王托夢唐太宗李世民,讓唐太宗赦免他,太宗應允。第二天,太宗和直言敢諫的大臣魏徵下棋,魏徵突然睡著,在夢中斬了涇河龍王。涇河龍王的冤魂責怪太宗不講信用,常來索命。太宗一病不起,游了陰間,被十閻王諒解,重返陽。這就是《西游記》的起因。怕涇河龍王來索魂,就讓秦瓊和尉遲敬德守門,平安無事。太宗又覺得過意不去,就把二位將軍像貼在門上,也平安無事。傳到民間,于是,民間也貼兩位將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