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表演是關于故事指幼兒通過扮演成語故事中某一角色,運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語言、動作、戰國手勢、策的成語表情),關于故事再現該成語故事的內容(或某一片斷)的一種游戲形式。下面是戰國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戰國策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策的成語
戰國末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戰國政策,不斷并吞鄰近的策的成語國家,擴大自己的關于故事領土。
其中,戰國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策的成語占領魏國許多的關于故事土地,魏國軍民也傷亡慘重。戰國
有一回,策的成語秦國又派兵攻打魏國,魏國于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還是被打敗。
大將段干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
他說:“秦國想并吞魏國,只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阻,還是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
最后真的就像蘇代說的一樣,秦國根本不滿足,仍然繼續攻打魏國,掠奪了魏國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國就被秦國消滅了。
關于戰國策的成語故事篇二:狡兔三窟狡兔三窟的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田文,號孟嘗君,門下養了三千賓客,其中有一個門客叫馮諼(xuān),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一直沒有受到孟嘗君的重視。一天,孟嘗君召集賓客,問道:“我在薛地放了不少債,誰能為我去收取本利?”別人還沒開口,馮諼搶著說:“我愿意去。”孟嘗君點頭同意。馮諼又問道:“我收完了債,要給您買些什么回來?”孟嘗君隨口說:“先生看我家中缺什么,就買什么吧。”
馮諼帶著債券來到薛地,他召集老百姓,把債券核對后,放火燒了。他對老百姓說:“孟嘗君體諒大家的苦處,命令我將所有的債券一概免除。”借債的百姓無不感激涕零。
馮諼見到孟嘗君后,訴說了一切,孟嘗君很不高興。一年后,齊王罷免了孟嘗君,三千賓客都跑了。馮諼勸他去薛地居住,孟嘗君的車子走到離薛地還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地的老百姓就前來迎接。孟嘗君嘆了口氣說:“先生為我買了‘義’,我今天才算真正見到了。”
馮諼說:“狡兔三窟,方能免除一死,如今只有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讓我再為您鑿兩個窟吧。”
馮諼來到魏國游說,魏王派出使者帶著馬車一百輛和黃金千金,去薛地聘請孟嘗君。馮諼又勸孟嘗君拒絕他們的聘請。這樣,魏國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嘗君就是不肯到魏國去做相國。
齊王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恐怕孟嘗君為別國賣力,連忙派大臣帶上千斤黃金和一柄有白玉佩帶的寶劍,到薛地去向孟嘗君謝罪,并恢復了他相國的職務。這就是馮諼為孟嘗君鑿成的第二窟。
隨后,馮諼又要孟嘗君向齊王請賜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廟,供奉起來。宗廟建成后,派人去報告孟嘗君說:“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關于戰國策的成語故事篇三: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另一頭系在頭發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國很重視讀書,于是就有了孫敬的頭懸梁、蘇秦的錐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