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名詞} > 武俠修真 > 《留侯世家》司馬遷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留侯世家》司馬遷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作    者:辰東

狀    態(tài):連載中,加入書架,直達(dá)底部

最后更新:2025-05-10 21:12:34

最新章節(jié):后記

作品簡介《留侯世家》是留侯一篇關(guān)于張良的傳記。文中圍繞張良一生的世家司馬經(jīng)歷,描述了他在復(fù)雜的遷文政治斗爭和尖銳的軍事斗爭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爭權(quán)求利的言文原文出世思想和行為,生動地刻畫了張良的注釋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這一歷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翻譯

作品原文


留侯世家


留侯張良者,留侯其先韓人也。世家司馬大父開地,遷文相韓昭侯、言文原文宣惠王、注釋襄哀王。翻譯父平,留侯相釐王、世家司馬悼惠王。遷文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xué)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①。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①副車:皇帝的侍從車輛。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②,欲毆之。為其老,強(qiáng)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fù)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⑤,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dāng)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jì)北, 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fù)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③。良因異之,常習(xí)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④,從良匿⑤。


①圯(yí,夷):橋。 ②鄂:通“愕”。 ③《太公兵法》:相傳為姜太公作的一部兵書。 ④常:通“嘗”,曾經(jīng)。⑤后:(比我)晚,遲到。


后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shù)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及沛公之薛①,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余人西略韓地,得數(shù)城,秦輒復(fù)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②。


①沛公:漢高祖劉邦起兵于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②游兵:流動不定的部隊。


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余城,擊破楊熊軍。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guān)。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峣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qiáng),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①。愿沛公且留壁②,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③。”秦將果畔④,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dú)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⑤。”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遂)[逐]北至藍(lán)田,再戰(zhàn),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shù),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⑥。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藥苦口利于病⑦’,愿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①賈豎:對商人的鄙稱。 ②壁:軍營。 ③啖:利誘,引誘。 ④畔:通“叛”。 ⑤解:同“懈”,懈怠。 ⑥縞素:“縞”和“素”都是白絹,這里比喻清白儉樸。 資:憑借。 ⑦毒藥:藥物的一種,常指藥性猛烈的藥。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沛公大驚,曰:“為將柰何①?”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②?”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guān)無內(nèi)諸侯③,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良乃固要項伯④。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jié)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guān)者,備他盜也。及見項羽后解,語在《項羽》事中。


①柰:通“奈”。 ②倍:通“背”。邪:同“耶”。③鯫生:淺薄無知的人。距:通“拒”,抵御。這里指把守、封鎖。內(nèi):同“納”,接收。 ④要:通“邀”。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①,珠二斗,良具以獻(xiàn)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xì)w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②,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fā)兵北擊齊。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fù)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敗而還。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guān)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jìn)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③;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dú)韓信可屬大事,當(dāng)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①溢:通“鎰”,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 ②棧道:在險絕的地方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 ③郄(xì,細(xì)):通:“隙”,隔閡,裂痕。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quán)①。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fù)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xiāng)風(fēng)慕義②,愿為臣妾③。德義已行,陛下南鄉(xiāng)稱霸,楚必斂衽而朝④。”漢王曰:“善。趣刻印⑤,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quán)者。”具以酈生語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⑥,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⑦。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⑧。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⑨?”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fā)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⑩。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11),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fù)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fù)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fù)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fù)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zāi)梗ス逝f,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fù)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zāi)梗菹屡c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強(qiáng),六國立者復(fù)橈而從之(12),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13),罵曰:“豎儒(14),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①橈:削弱。 ②鄉(xiāng)風(fēng):歸順,服從。鄉(xiāng),通“向”。 ③臣妾:奴隸(男奴為“臣”,女奴為“妾”),這里指臣民。 ④斂衽:提起衣襟夾在帶間,以示敬意。 ⑤趣:通“促”,趕快。 ⑥此處所云與卷二《夏本紀(jì)》所記略有不同,《夏本紀(jì)》云:“湯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 ⑦“武王伐紂”兩句所指之事,見卷三《殷本紀(jì)》、卷四《周本紀(jì)》。 ⑧“武王入殷”四句所指之事,見卷三《殷本紀(jì)》、卷四《周本紀(jì)》。閭:里巷的大門。 ⑨式:通“軾”。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這里指乘車時扶著軾敬禮。 ⑩“發(fā)鉅橋之粟”三句所指之事,見《尚書·武成》,又見卷四《周本紀(jì)》。鉅橋,紂的糧倉所在地。鹿臺,為紂所筑。 (11)偃:停止,廢止。革:革車,即兵車。 軒:大夫以上的貴族乘坐的車子。 (12)橈(náo,撓):屈服。(13)輟:中止。 哺:咀嚼著的食物。 (14)豎儒:對讀書人的鄙稱。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①。


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zhàn)不利而壁固陵②,諸侯期不至③。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項籍》事中。


①《淮陰》:指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②壁:營壘,這里指堅守營壘。 ③期:約會。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yùn)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①而時中,臣愿封留②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①幸:幸好,有幸②留:地名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fàn)幑Σ粵Q,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fù)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①,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②,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③,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④,數(shù)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①復(fù)道:樓閣間上下兩層架空的通道,即“天橋”。 ②屬:剛剛。③屬:類,輩。下文“我屬”之“屬”同此。 ④故:指有故怨。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guān)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shù)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guān)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①,阻三面而守,獨(dú)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②,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③。此所謂金城千里④,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guān)中。


留侯從入關(guān)。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⑤,杜門不出歲余。


①苑:養(yǎng)禽獸植樹木的地方,這里指放牧之處。 ②漕挽:運(yùn)輸糧餉(水運(yùn)為“漕”,陸運(yùn)為“挽”)。③委輸:運(yùn)送(把東西放在車船上叫“委”,轉(zhuǎn)運(yùn)到他處交卸叫“輸”)。 ④金城:堅固的城池。 ⑤道引:亦作“導(dǎo)引”,一種活動肢體的養(yǎng)生術(shù)(行道引之術(shù)時,不食五谷)。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①,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呂后乃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shù)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余人何益。”呂澤強(qiáng)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②,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③,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于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①爭:同“諍”,規(guī)勸。 ②侮:輕慢。 ③安車:用一匹馬拉的乘車。高官告老或征召有得望的人,常賜乘安車。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qū)⒗且玻圆豢蠟楸M力,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①,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②,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qū)⒗牵蠟橛茫沂共悸勚瑒t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qiáng)載輜車③,臥而護(hù)之④,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qiáng)。’”于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⑤,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強(qiáng)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愿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jiān)關(guān)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強(qiáng)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①意思是說母親被寵愛,孩子就常常被抱。此句或為當(dāng)時的俗諺。《韓非子·備內(nèi)》引彼時俗語云:“其母好者其子抱”。語意略同。 ②等夷:同輩。 ③輜車:一種有帷蓋車。 ④護(hù):統(tǒng)轄。 ⑤惟:考慮。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①,猶欲易之。及燕②,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曰,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③,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竅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diào)護(hù)太子。”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④,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dāng)可柰何!雖有矰繳⑤,尚安所施!”歌數(shù)闋⑥,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之,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①詳:通“佯”,假裝。 ②燕:通“宴”,安閑。 ③辟:同“避”,躲避。 ④翮(hé,何):鳥翅。 ⑤矰繳:系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 ⑥闋:樂曲每次終止為一闋。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qiáng)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①。”乃學(xué)辟谷②,道引輕身③。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qiáng)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④,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qiáng)聽而食。


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后十三年從高帝過濟(jì)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⑤。留侯死,并葬黃石(冢)。每上冢伏臘⑥,祠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⑦,國除。


①“欲從”句:意謂想成仙。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其事見《列仙傳》。 ②辟谷:施行“道引”這一養(yǎng)生術(shù)時,不食五谷,可以長生。 ③輕身:使身體輕輕飛升。道家認(rèn)為不食五谷,服藥行氣,可以飄然成仙。 ④白駒過隙:形容時光過得快,像小白馬在細(xì)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或謂“白駒”指日影,意謂時光就像陽光穿過墻壁上的細(xì)縫那樣迅疾。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亦有是語,均語出《莊子·知北游》。 ⑤葆:通“寶”。祠:祭祀。 ⑥伏臘:秦漢時,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臘日,都是節(jié)日,合稱“伏臘”。 ⑦不敬:也叫“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罪名很大。


太史公曰:“學(xué)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shù)矣①,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zhèn)ィ烈娖鋱D,狀貌如婦人好女②。蓋孔子曰:“以貌取人③,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①離:通“罹”,遭遇。 ②好:容貌美。 ③以貌取人:以外貌作為品評人才的標(biāo)準(zhǔn)。春秋時期魯國人澹臺滅明,字子羽,“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不愿收他為弟子,“既已受業(yè)”,發(fā)現(xiàn)他表現(xiàn)還挺不錯,于是說了這話。見《大戴禮·五帝德》,又見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


原文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xué)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錐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圮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qiáng)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fù)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日:“當(dāng)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jì)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fù)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xí)誦讀之。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

后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shù)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及沛公之薛,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余人西略韓地,得數(shù)城,秦輒復(fù)取之,往來為游兵穎川。

沛公之從錐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余城,擊破楊熊軍。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guān)。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峣下軍,良日:“秦兵尚強(qiáng),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秦將果叛,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dú)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逐北至藍(lán)田,再戰(zhàn),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shù),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如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沛公大驚,曰:“為將奈何?”良曰:“沛公誠欲背項羽邪?”沛公曰:“鮑生教我拒關(guān)無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奈何?”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jié)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項羽,所以拒關(guān)者,備他盜也。及見項羽后解,語在《項羽》事中。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xiàn)項伯。漢王亦因今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xì)w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fā)兵北擊齊。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fù)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敗而還。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guān)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jìn)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粱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dú)韓信可屬大事,當(dāng)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城。乃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quán)。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fù)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fēng)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向稱霸,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quán)者。”具以酈生語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去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自去也。”“其不可二也。武王不殷,表商容之間,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賢者之閻,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fā)巨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fù)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fù)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fù)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fù)輸積乎?”曰:“來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zāi)梗ス逝f,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fù)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后,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zāi)梗菹屡c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強(qiáng),六國立者復(fù)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

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zhàn)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項籍》事中。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yùn)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fàn)幑Σ粵Q,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fù)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shù)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君臣,君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guān)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積雒陽:“陽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邑,背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灘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shù)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guān)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dú)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謂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guān)中。

留侯從入關(guān)。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余。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若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shù)在國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余人何益。”呂澤強(qiáng)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壁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于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執(zhí)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候所。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請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qū)⒗且玻圆豢蠟楸M力,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請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今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qū)⒗牵蠟橛茫沂共悸勚瑒t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qiáng)載輜車,臥而護(hù)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qiáng)。’”于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留侯病自強(qiáng)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愿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jiān)關(guān)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強(qiáng)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佯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齒,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diào)護(hù)太子。”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鵲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dāng)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shù)闕,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qiáng)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xué)辟谷,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qiáng)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候不得已,強(qiáng)聽而食。

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于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圮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后十三年從高帝過濟(jì)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詞之。晉侯死,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詞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太史公曰:學(xué)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子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shù)矣,而留候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zhèn)ィ烈娖鋱D,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子之羽。”留侯亦云。

作品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后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當(dāng)時年紀(jì)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chǎn)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jīng)在淮陽學(xué)習(xí)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游,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閑暇時徜徉于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qiáng)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jīng)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dǎo)教導(dǎo)。五天以后天剛亮?xí)r,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后的拂曉,張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后到,為什么呢?”老人離去,并說:“五天以后早早來會面。”五天后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么?”老人離開說:“五天后再早點(diǎn)兒來。”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yīng)當(dāng)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后就會發(fā)跡。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濟(jì)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jīng)常學(xué)習(xí)、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jīng)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lǐng)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jù)《太公兵法》向沛公獻(xiàn)策,沛公很賞識他,經(jīng)常采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lǐng)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于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jīng)擁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lǐng)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lǐng)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zhàn)。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轅山時,張良率兵跟從沛公,攻下韓地十余座城邑,擊敗了楊熊的軍隊。沛公于是讓韓王成在陽翟留守,自己和張良一起南下,攻打宛縣,向西進(jìn)入武關(guān)。沛公想用兩萬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關(guān)的軍隊,張良勸告說:“秦軍還很強(qiáng)大,不可輕視。我聽說峣關(guān)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市儈容易以利相誘。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去,給五萬人預(yù)備吃的東西,在各個山頭上多增掛旗幟,作為疑兵,叫酈食(yì,義)其(jī,機(jī))帶著貴重的寶物利誘秦軍的將領(lǐng)。”秦軍的將領(lǐng)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聯(lián)合一起向西襲擊咸陽,沛公想聽從秦將的計劃。張良說:“這只是峣關(guān)的守將想反叛罷了,恐怕部下的士兵們不聽從。士兵不從必定帶來危害,不如趁著他們懈怠時攻打他們。”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軍,大敗敵兵。然后追擊敗軍到藍(lán)田,第二次交戰(zhàn),秦兵終于崩潰。沛公于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了沛公。

沛公進(jìn)入秦宮,那里的宮室、帳幕、狗馬、貴重的寶物、美女?dāng)?shù)以千計,沛公的意圖是想留下住在宮里。樊噲勸諫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聽。張良說:“秦朝正因暴虐無道,所以沛公才能夠來到這里。替天下鏟除兇殘的暴政,應(yīng)該以清廉樸素為本。現(xiàn)在剛剛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樂,這正是人們說的‘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夠聽進(jìn)樊噲的意見。”沛公這才回車駐在霸上。

項羽來到鴻門下,想要攻打沛公,項伯于是連夜急馳到沛公的軍營,私下里會見張良,想讓張良跟他一起離開。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于是就將情況全都告訴了沛公。沛公非常吃驚,說:“對此將怎么辦呢?”張良說:“沛公果真想背叛項羽嗎?”沛公說:“淺薄無知的小人教我封鎖函谷關(guān)不要讓諸侯們進(jìn)來,說這樣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聽從了這種意見。”張良說:“沛公自己揣度(duó,奪)一下能夠打退項羽嗎?”沛公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本來是不能夠的。現(xiàn)在該怎么辦呢?”張良于是堅決邀請項伯見沛公。項伯會見了沛公。沛公與項伯同飲,為他敬酒祝福,并結(jié)為親家。沛公請項伯向項羽詳細(xì)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羽,沛公之所以封鎖函谷關(guān),是為了防備其他的強(qiáng)盜。等到沛公會見項羽以后,取得了和解,這些情況記載在《項羽本紀(jì)》中。

漢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漢王,統(tǒng)治巴蜀地區(qū)。漢王賞賜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斗,張良把它們都贈送給了項伯。漢王也因此讓張良厚贈項伯,使項伯代他請求漢中地區(qū)。項王應(yīng)允了漢王的請求,漢王于是得到了漢中地區(qū)。漢王到封國去,張良送到褒中,漢王讓張良返回韓國。張良便勸告漢王說:“大王為何不燒斷所經(jīng)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wěn)住項王的內(nèi)心。”漢王便讓張良返回韓國。漢王行進(jìn)中,燒斷了所經(jīng)過的的棧道。

張良到了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派韓成到封國去,讓他跟隨自己一起東去。張良向項王解說到:“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jīng)沒有返回的意思了。”張良便把齊王田榮反叛之事上書報告項王。項王由此不再擔(dān)憂西邊的漢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齊國。

項王終于不肯派韓王回韓國,于是把他貶為侯,又在彭城殺了他。張良逃跑,抄小路隱秘地回到漢王那里,漢王這時也已回軍平定三秦了。漢王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著東征楚國。到了彭城,漢軍戰(zhàn)敗而歸。行至下邑,漢王下馬倚著馬鞍問道:“我打算舍棄函谷關(guān)以東等一些地方作為封賞,誰能夠同我一起建功立業(yè)呢?”張良進(jìn)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猛將,同項王有隔閡;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楚。這兩個人可立即利用。漢王的將領(lǐng)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dú)當(dāng)一面。如果要舍棄這些地方,就把它們送給這三個人,那么楚國就可以打敗了。”漢王于是派隨何去游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聯(lián)絡(luò)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漢,漢王派韓信率兵攻打他,乘勢攻占了燕、代、齊、趙等國的領(lǐng)地。而最終擊潰楚國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多病,不曾獨(dú)立帶兵作戰(zhàn),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臣子,時時跟從漢王。

漢三年(前204),項羽把漢王緊急地圍困在滎陽,漢王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后人于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后代,使他們沒有一點(diǎn)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后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漢王說:“好。趕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帶著這些印出發(fā)了。”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謁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過來!有一個客人為我設(shè)計削弱楚國的勢力。”接著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然后問道:“在你看來這事怎樣?”張良說:“是誰替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漢王說:“為什么呢?”張良回答說:“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接著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于死命。當(dāng)前陛下能制項籍于死命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xiàn)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筑比干的墳?zāi)埂H缃癖菹履苤匦滦拗ト说膲災(zāi)梗谫t人里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周武王曾發(fā)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fā)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fā)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后,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xiàn)在陛下能停止戰(zhàn)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周武王將戰(zhàn)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zhàn)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yùn)輸和積聚作戰(zhàn)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yùn)輸、積聚糧草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再說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舍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fù)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后代,天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當(dāng)前只有使楚國不再強(qiáng)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隨楚國,陛下怎么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采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信。

漢四年(前203),韓信攻下齊國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大怒。張良勸告漢王,漢王才派張良授予韓信“齊王信”的印信,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面,戰(zhàn)事失利而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原已約好前來,但沒有到。張良向漢王進(jìn)計,漢王采用了他的計策,諸侯才都來到。此事記載在《項羽本紀(jì)》中。

漢六年(前201)正月,封賞功臣。張良不曾有戰(zhàn)功,高帝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fù)在千里之外,這就是子房的功勞。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說:“當(dāng)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jīng)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于是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經(jīng)封賞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fàn)幑Γ荒軟Q定高下,未能進(jìn)行封賞。皇上在洛陽南宮,從橋上望見一些將領(lǐng)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議論。皇上說:“這些人在說什么?”留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商議反叛呀。”皇上說:“天下已接近安定,為什么還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著這些人取得了天下,現(xiàn)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這些陛下所親近寵幸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軍官們計算功勞,認(rèn)為天下的土地不夠一一封賞的,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懷疑到平生的過失而至于遭受誅殺,所以就聚在一起圖謀造反了。”皇上于是憂心忡忡地說:“這件事該怎么辦呢?”留侯說:“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誰最突出?”皇上說:“雍齒與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殺掉他,因為他的功勞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說:“現(xiàn)在趕緊先封賞雍齒來給群臣看,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那么每人對自己能受封就堅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擺設(shè)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緊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評定功勞,施行封賞。群臣吃過酒后,都高興地說:“雍齒尚且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擔(dān)憂了。”

劉敬勸告高帝說:“要以關(guān)中為都城。”皇上對此心有疑慮。左右的大臣都是關(guān)東地區(qū)的人,多數(shù)勸皇上定都洛陽,他們說:“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險要和城郭的堅固也足可以依靠。”留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幾百里方圓,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里不是用武之地。關(guān)中東面有崤山、函谷關(guān),西面有隴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圓千里,南面有富饒的巴、 蜀兩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方一面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yùn)輸天下糧食,往西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fā)生變故,可順流而下,足以運(yùn)送物資。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對的。”于是高帝當(dāng)即決定起駕,往西關(guān)定都關(guān)中。

留侯跟隨高帝入關(guān)。他體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術(shù),不食五谷,閉門不出有一年多。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進(jìn)諫勸阻,都沒能改變高帝確定不移的想法。呂后很驚恐,不知該怎么辦。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善于出謀劃策,皇上信任他。”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說:“您一直是皇上的謀臣,現(xiàn)在皇上打算更換太子,您怎么能墊高枕頭睡大覺呢?”留侯說:“當(dāng)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計謀。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愛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使同我一樣的有一百多人進(jìn)諫又有什么益處。”呂澤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這件事是很難用口舌來爭辯的。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這四個人已經(jīng)年老了,都認(rèn)為皇上對人傲慢,所以逃避躲藏在山中,他們按照道義不肯做漢朝的臣子。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現(xiàn)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壁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要謙恭,并預(yù)備安車,再派有口才的人懇切地聘請,他們應(yīng)當(dāng)會來。來了以后,把他們當(dāng)作貴賓,讓他們時常跟著入朝,叫皇上見到他們,那么皇上一定會感到驚異并詢問他們。一問他們,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種幫助。”于是呂后讓呂澤派人攜帶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品,迎請這四個人。四個人來了,就住在建成侯的府第中為客。

漢十一年(前196),黥布反叛,皇上患重病,打算派太子率兵前往討伐叛軍。這四個人互相商議說:“我們之所以來,是為了要保全太子,太子如若率兵平叛,事情就危險了。”于是勸告建成侯說:“太子率兵出戰(zhàn),如立了功,那么權(quán)位也不會高過太子;如無功而返,那么從這以后就是遭受禍患了。再說跟太子一起出征的各位將領(lǐng),都是曾經(jīng)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如今讓太子統(tǒng)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有什么兩樣,他們決不肯為太子賣力,太子不能建功是必定的了。我們聽說‘愛其母必抱其子’,現(xiàn)在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趙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說‘終歸不能讓不成器的兒子居于我的愛子之上’,顯然,趙王如意取代太子的寶位是必定的了。您何不趕緊請呂后打機(jī)會向皇上哭訴:‘黥布是天下的猛將,很會用兵,現(xiàn)今的各位將領(lǐng)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tǒng)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黥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jìn)犯。皇上雖然患病,還可以勉強(qiáng)地乘坐輜車,躺著統(tǒng)轄軍隊,眾將不敢不盡力。皇上雖然受些辛苦,為了妻兒還是要自己奮發(fā)圖強(qiáng)一下。’”于是呂澤立即在當(dāng)夜晉見呂后,呂后找機(jī)會向皇上哭訴,說了四個人授意的那番話。皇上說:“我就想到這小子本來不能派遣他,老子自己去吧。”于是皇上親自帶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留侯患病,自己勉強(qiáng)支撐起來,送到曲郵,謁見皇上說:“我本應(yīng)跟從前往,但病勢沉重。楚國人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國人斗個高低。”留侯又趁機(jī)規(guī)勸皇上說:“讓太子做將軍,監(jiān)守關(guān)中的軍隊吧。”皇上說:“子房雖然患病,也要勉強(qiáng)在臥床養(yǎng)病時輔佐太子。”這時叔孫通做太傅,留侯任少傅之職。

漢十二年(前195),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想更換太子。留侯勸諫,皇上不聽,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事例進(jìn)行勸說,死命爭保太子。皇上假裝答應(yīng)了他,但還是想更換太子。等到安閑的時候,設(shè)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壯美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好幾年了,各位都逃避著我,現(xiàn)在你們?yōu)楹巫栽父S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地好好調(diào)理保護(hù)太子吧。”

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目送他們,召喚戚夫人過來,指著那四個人給她看,說道:“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jīng)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后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了哭泣起來,皇上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皇上唱道:“天鵝高飛,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當(dāng)可奈何!雖有短箭,何處施用!”皇上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流淚,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jié)束。皇上最終沒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fā)生了效力。

留侯跟隨皇上進(jìn)攻代國,在馬邑城下出妙計,以及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他跟皇上平常隨便談?wù)撎煜碌氖虑楹芏啵捎诓皇顷P(guān)于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記載。留侯宣稱道:“我家世代為韓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財,替韓國向強(qiáng)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之舌為帝王統(tǒng)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jīng)非常滿足了。我愿丟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隨赤松子去遨游。”張良于是學(xué)辟谷學(xué)術(shù),行道引輕身之道。正值高帝駕崩,呂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jìn)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qiáng)聽命進(jìn)食。

過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謚號叫文成侯。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張子房當(dāng)初在下邳橋上遇見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別后十三年他隨高帝經(jīng)過濟(jì)北,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以后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jié)日祭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祭祀黃石。

留侯張不疑,在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太史公說:學(xué)者大多說沒有鬼神,然而又說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見老丈贈書的事,也夠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皇上說:“出謀劃策于營帳之中,決定勝負(fù)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對于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作品簡介

青年時代的張良是一個血?dú)夥絼偟暮纻b人物,他毀家紓難,為韓國報仇,行刺秦始皇。

但司馬遷又通過張良遇見圯上老人的情節(jié),刻畫了張良的隱忍,這是早年張良性格的又一個側(cè)面。

張良追隨劉邦以后,處處表現(xiàn)出了他的政治遠(yuǎn)見和高超謀略,如設(shè)計擊敗秦軍,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爭取黥布、彭越,籠絡(luò)韓信,進(jìn)而滅楚等。劉邦稱帝后,他建議封賞與劉邦有宿怨的雍齒,從而安定了人心,加強(qiáng)了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力勸劉邦把首都從洛陽遷往長安等等。

他是劉邦智囊團(tuán)中的核心人物,為劉邦出了很多主意,劉邦對他則言聽計從。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此句也成了對古今高明軍師的共同贊語。

明哲保身是張良后半生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在群臣爭功的情況下,他“不敢當(dāng)三萬戶”;劉邦對他的封賞,他極為知足;他稱病杜門不出,行“道引”、“辟谷”之術(shù);他揚(yáng)言“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處處表現(xiàn)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漢初“三杰”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未傷毫毛。司馬遷通過上述情節(jié),把張良刻畫成了一個城府極深、明哲保身的典型。
我們?nèi)绻褟埩己汀痘搓幒盍袀鳌分心俏还び谥\天下、拙于謀自身的韓信相比,就可看出司馬遷筆下劉邦的兩位大功臣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

此外,司馬遷在本篇的寫實中夾雜了一些傳奇性的描寫,如張良“東見倉海君”、“得力士 ”,遇圯上老人授書,十三年后取谷城山下黃石祭祀,張良“學(xué)辟谷,道引輕身”,“欲從赤松子游”等,撲朔迷離,亦真亦幻,為本篇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作品解析

這是一篇關(guān)于張良的傳記。文中圍繞張良一生的經(jīng)歷,描述了他在復(fù)雜的政治斗爭和尖銳的軍事斗爭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爭權(quán)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為,生動地刻畫了張良的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這一歷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青年時代的張良是一個血?dú)夥絼偟暮纻b人物,他不惜家財為韓報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馬遷又通過張良遇見圯上老人的情節(jié),刻畫了張良的隱忍,這是早年張良性格的又一個側(cè)面。張良追隨劉邦以后,處處表現(xiàn)出了他的政治遠(yuǎn)見和高超謀略,如設(shè)計擊敗秦軍,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爭取黥布、彭越,籠絡(luò)韓信,進(jìn)而滅楚等。劉邦稱帝后,他建議封賞與劉邦有宿怨的雍齒,從而安定了人心,加強(qiáng)了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他是劉邦智囊團(tuán)中的核心人物,為劉邦出了很多主意,劉邦對他則言聽計從。劉邦對張良的評價“運(yùn)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成了對古今高明軍師的共同贊語。

明哲保身是張良后半生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在群臣爭功的情況下,他“不敢當(dāng)三萬戶”;劉邦對他的封賞,他極為知足;他稱病杜門不出,行“道引”、“辟谷”之術(shù);他揚(yáng)言“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處處表現(xiàn)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漢初“三杰”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未傷豪毛。司馬遷通過上述情節(jié),把張良刻畫成了一個城府極深、明哲保身的典型。我們?nèi)绻褟埩己汀痘搓幒盍袀鳌分心俏还び谥\天下、拙于謀自身的韓信相比,就可看出司馬遷筆下劉邦的兩位大功臣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

此外,司馬遷在本篇的寫實中夾雜了一些傳奇性的描寫,如張良“東見倉海君”、“得力士 ”,遇圯上老人授書,十三年后取谷城山下黃石祭祀,張良“學(xué)辟谷,道引輕身”,“欲從赤松子游”等,撲朔迷離,亦真亦幻,為本篇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人物簡介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杰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謀,協(xié)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quán)位,晚年據(jù)說跟隨赤松子云游。張良去世后,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xiàn)出張良的機(jī)智謀劃、文韜武略。后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圣”。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xué)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芝川鎮(zhèn))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jīng)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司馬遷生于龍門。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據(jù)《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說,司馬談一直想效法孔子寫作《春秋》的精神,寫一部體系完整的史書,可惜他只作了一些準(zhǔn)備的工作,便病逝于洛陽,臨死之前,把他的理想事業(yè),交給了兒子。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擔(dān)任太史公,負(fù)責(zé)史官,為完成父親遺愿,創(chuàng)作了《史記》,司馬氏是世官擔(dān)任太史,司馬遷的歷史創(chuàng)作一直到太初末,共有130篇,到他去世后終止。史學(xué)界認(rèn)同司馬談參與了創(chuàng)作少數(shù)篇幅,但是從內(nèi)容和筆法、體例的貢獻(xiàn)看,該書基本都是司馬遷創(chuàng)作,雖然缺失了萬字,但大體保留了原貌。編寫時身受刑罰。

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踏遍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各地的民情風(fēng)俗和經(jīng)濟(jì)生活。對以后編寫《史記》有很大幫助。

《史記》還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等,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

繼續(xù)閱讀
推薦閱讀: 三年級童話故 思念逝去親人 勵志故事及感 現(xiàn)代偵探故事 四年級童話故 簡短童話故事 中國歷史哲理 關(guān)于情侶睡前 童話故事掉進(jìn) 現(xiàn)代名人故事
《《留侯世家》司馬遷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正文
第1 章 森林里的童話故事精選
第2 章 《小山羊》為題的童話故事有趣
第3 章 初中的語文成語典故400字
第4 章 關(guān)于杯弓蛇影的成語故事
第5 章 小螞蟻童話故事關(guān)于小螞蟻的有
第6 章 格林童話故事《鸕鶿和戴勝》
第7 章 格林童話故事手抄報素材
第8 章 四字成語故事立地書櫥成語故事
第9 章 童話故事獅子的故事精選
第10 章 讓人感動的愛情故事精選
第11 章 讓人感動的愛情故事精選
第12 章 有關(guān)故宮的風(fēng)水詭異故事
第13 章 小學(xué)生童話故事精選 小朋友睡
第14 章 《小山羊》為題的童話故事有趣
第15 章 中國古代智慧小故事經(jīng)典中國古
第16 章 守株待兔的中國寓言故事
第17 章 英語童話小故事大全精選
第18 章 隔岸觀火的主人公是誰隔岸觀火
第19 章 感恩勵志的小故事大道理
第20 章 比賽爾人的故事及感悟作文
第21 章 誠信的童話故事400字3個
第22 章 勵志故事及感悟50字錦集
第23 章 讓人感動的愛情故事精選
第24 章 現(xiàn)代名人故事成龍的的成功
第25 章 童話故事英文版ppt素材
第26 章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大全精
第27 章 讓人感動的愛情故事精選
第28 章 寓言故事閱讀指導(dǎo)計劃中的故事
第29 章 編童話故事小學(xué)語文作文3個
第30 章 短篇的關(guān)于愛國故事錦集
第31 章 關(guān)于中國經(jīng)典寓言故事大全
第32 章 關(guān)于馬的寓言故事成語有哪些
第33 章 幼兒童話故事文字版兒童童話小
第34 章 態(tài)度決定一切簡短故事:一件小
第35 章 思念逝去親人的故事:大姑是個
第36 章 兩分鐘兒童小故事閱讀
第37 章 小童話故事1000字
第38 章 幼兒短篇故事文字版錦集
第39 章 反映人類自然斗爭的神話故事
第40 章 現(xiàn)代名人故事成龍的的成功
第41 章 中國童話花兒選美的故事
第42 章 初中的語文成語典故400字
第43 章 態(tài)度決定一切簡短故事:一件小
第44 章 最經(jīng)典的中國神話故事大全中國
第45 章 經(jīng)典格林童話:兩個國王的孩子
第46 章 三歲小孩睡前故事大全
第47 章 外國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第48 章 浪漫的情侶睡前故事錦集
第49 章 格林童話故事大全書里的故事
第50 章 兒童應(yīng)讀的歷史故事書故事精選
第51 章 最經(jīng)典的中國神話故事大全中國
第52 章 寓言故事表演文字稿本
第53 章 動物的童話故事300字5個
第54 章 關(guān)于中國經(jīng)典寓言故事大全
第55 章 六年級的兒童成語故事
第56 章 初中的語文成語典故400字
第57 章 300字童話故事大全精選
第58 章 六年級的兒童成語故事
第59 章 四字成語故事指鹿為馬成語故事
第60 章 關(guān)于童話的故事400字
第61 章 關(guān)于人面桃花的成語故事
第62 章 兒童應(yīng)讀的歷史故事書故事精選
第63 章 經(jīng)典格林童話 聰明的農(nóng)家女
第64 章 魯班借龍宮的傳說故事
第65 章 幼兒園好聽的寓言故事:斬蚯蚓
第66 章 關(guān)于杯弓蛇影的成語故事
第67 章 適合幼兒園的勵志小故事
第68 章 簡單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第69 章 世界著名童話故事文字版
第70 章 歷史故事叢書里的故事
第71 章 關(guān)于童話的故事400字
第72 章 經(jīng)典格林童話 聰明的農(nóng)家女
第73 章 格林童話故事書的內(nèi)容
第74 章 幼兒故事創(chuàng)編范文寫一篇童話故
第75 章 關(guān)于生活的哲理故事300字
第76 章 四字成語故事立地書櫥成語故事
第77 章 經(jīng)典幼兒寓言故事精選
第78 章 有關(guān)小斑馬的童話故事
第79 章 外國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第80 章 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錦集
第81 章 人與動物的童話故事精選
第82 章 短篇親情感人勵志故事
第83 章 關(guān)于人生哲理小故事大全
第84 章 關(guān)于一飯千金的成語故事
第85 章 幼兒園好聽的寓言故事畫鬼最易
第86 章 反映人類自然斗爭的神話故事
第87 章 最簡單的寓言故事大全精選
第88 章 英語童話故事書中的故事
第89 章 自編童話故事200字
第90 章 有趣的科學(xué)小故事錦集
第91 章 關(guān)于樹的神話故事精選
第92 章 經(jīng)典神話故事600字大全
第93 章 工作中的職場勵志小故事
第94 章 關(guān)于火的神話故事400字
第95 章 關(guān)于屈原愛國故事400字
第96 章 短篇的關(guān)于愛國故事錦集
第97 章 世界著名童話故事大全
第98 章 寓言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第99 章 與小豬有關(guān)的生動童話小故事
第100 章 中華神話故事:灶王爺救百姓
第101 章 關(guān)于白面書生的成語故事
第102 章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由來
第103 章 四字成語故事立地書櫥成語故事
第104 章 2021最新的故宮靈異事件鬧
第105 章 兒童簡短童話故事大全
第106 章 人參的傳奇神話故事有記載有根
第107 章 思念逝去親人的故事:大姑是個
第108 章 簡短有意義的小故事簡短有寓意
第109 章 中國最經(jīng)典童話故事 三歲小孩
第110 章 格林童話故事《鸕鶿和戴勝》
第111 章 神農(nóng)氏的民間神話故事
第112 章 偵探推理故事:陽臺上的血跡
第113 章 描寫探險記的童話故事
第114 章 關(guān)于馬的寓言故事成語有哪些
第115 章 幼兒故事創(chuàng)編范文寫一篇童話故
第116 章 經(jīng)典格林童話 聰明的農(nóng)家女
第117 章 經(jīng)典童話故事音頻文字版
第118 章 英語童話故事書中的故事
第119 章 關(guān)于太陽的小童話故事
第120 章 幼兒故事創(chuàng)編范文寫一篇童話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网站| 大战孕妇12p| eeusswww电影天堂国|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 免费jizz在线播放视频高清版| 国产一国产二国产三国产四国产五|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1集|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12P|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大陆| 国产SM主人调教女M视频| 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午夜神器成在线人成在线人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中中文| yellow字幕网在线91pom国产|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2018在线观看|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 |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污到下面流水的视频| 樱桃视频高清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www.五月婷| 亚洲精品一二区| 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 肉伦禁忌小说小可的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