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畫地學書》出自《宋史·歐陽修傳》畫地學書是畫地指宋朝歐陽修傳所用,名為修葺,學書能夠學以致用。文言文原文注
作品原文
畫地學書
歐陽修,釋翻字永叔,畫地廬陵人。學書四歲而孤,文言文原文注母鄭①,釋翻守節自誓②,畫地親誨③之學。學書家貧,文言文原文注至以荻④畫地學書。釋翻幼敏悟過人,畫地讀書輒⑤成誦。學書及冠⑥,文言文原文注嶷⑦然有聲⑧ 。后,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⑨,見義勇為,雖機阱⑩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
作品注釋
1.母鄭:母親鄭氏。
2.守節自誓:自己下決心不改嫁。
3.誨:教導,訓導。
4.荻:與蘆葦同類,這里指荻桿。
5.輒(zhé):立即,就。
6.冠:指成人。
7.嶷(nì)然有聲:人品超群而享有聲譽。聲:聲譽。
8.及:到……的時候。
9.天資剛勁:生性剛直。
10.機阱:設置機弩的陷阱。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附加注釋
11.畫地學書,書:書法,書寫。
12.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
13.雖:即使。
14.書:書法。
原文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后,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
作品譯文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鄭氏下決心不改嫁,在家親自教歐陽修讀書學習。因家里貧窮,以至于只能用荻桿在地上練習寫字。歐陽修幼年時天資聰穎,悟性超過常人,讀過的書當即就能背誦。等到成年時,人品超群而享有聲譽。在那以后,就以文章聞名天下了。
歐陽修在滁州任職,自號為醉翁,晚年更改為六一居士。他生性剛直,見義勇為,即使有陷害人的圈套在前面,都一直前往即使身受傷害都不回頭。即使多次被貶官放逐,他的志向也沒有改變。
啟發與借鑒
成功的道路是艱難的,有志的人才能勇敢地去攀登,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了,才能獲得最豐碩的收獲。
作品啟示
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有所成就。一個人在年幼時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慘的,但對于有志氣的孩子來說卻不見得是一個壞事。因為家境的窘迫會使孩子較早地品嘗世態炎涼和生活艱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現實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許多學習的動力,使將來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礎。
人物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
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歐公一帶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
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歐陽修死后葬于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