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書好故事 一絲不茍
【釋義】茍:茍且,成語馬虎。故事故事絲毫也不馬虎。書好形容辦事極為認真。成語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故事故事
明朝時候,書好皇上下令禁止宰牛,成語就是故事故事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個信奉回教的書好鄉紳為了能夠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賄賂知縣湯奉。成語湯奉也是故事故事個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這牛肉,書好但又不敢違抗皇帝的成語禁令。
這時鄉紳張靜齋與舉人范進正來府中拜訪。故事故事于是書好問張靜齋:你是做過官的,有關禁止宰殺耕牛的事正該與你商量。剛才有幾個信奉回教的人為了開禁,送來五十斤牛肉,請求我對他們稍微寬松些。你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張靜齋搖頭道:這萬萬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應當只有皇上,哪里顧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間的劉老先生(指劉伯溫),洪武私訪到他家,正巧江南張王(指張士誠)送來一個菜壇子。當面打開一看,是一壇金子。皇上大為惱火,第二天就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縣知縣,后來又用毒藥把他毒死了。
湯奉見張靜齋說得頭頭是道,不得不信,于是急忙請教該如何處置為好。張靜齋說道:世叔可在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來,打他幾十板子,再把一面大枷給他帶上了,把送來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邊貼出一張告示,說明他大膽妄為,知法犯法,讓他游街示眾。如果上司知道你辦事這樣一絲不茍,那么你升官發財就指日可待了。
湯奉聽了,連連點頭:十分有理。便照此辦理了。
成語故事書好故事 一不做二不休
【釋義】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來,不做則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處】唐·趙元一《奉天錄》。
唐末安史之亂的時候,大將王思禮奉命率軍平叛。在一場大戰混亂之中,他的馬被敵將射死,王思禮摔倒在地。萬分危急之際,騎兵張光晟騎馬趕來,他跳下馬把王思禮扶上自己的坐騎,使他逃脫大險。
叛亂平定后,王思禮升了高官,不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結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
京師長安發生軍隊嘩變事件。唐德宗倉皇出逃奉天(今陜西省乾縣),叛軍推立太尉朱馱為帝。張光晟依附了朱馱,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朱馱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他的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皇帝的軍隊紛紛趕來。在這種情況下,朱馱、張光晟只能退回長安。
次年,朱馱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已迫近長安。張光晟見朱馱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系,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
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馱趕快離開長安,并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馱逃遠后,張光晟又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但是,后來德宗皇帝卻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只好執行。
臨死前,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
后人把他的話簡化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語。
成語故事書好故事 七擒七縱
【釋義】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指正確使用攻心戰使對方心悅誠服。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為了鞏固后方,為兵出祁山伐魏作準備,于公元220xx年率軍平定南方,當時南方首領是孟獲,他和諸葛亮展開了頑強的搏斗。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因此決定把他招降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有勇無謀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便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 孟獲認定自己將會被諸葛亮處死,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看營陣,若只如此,既容易勝耳)。諸葛亮就放他回去。這樣一連捉了七次又放了七次。
最后孟獲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族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么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擒七縱,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復返矣。)就這樣,孟獲等終于歸順了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