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那么年經的吳秀時候,就把自己一生的故事軌跡給定下來,不妨多嘗試嘗試,成功嘗試多幾種體驗,斷地弄清楚真正適合自己的吳秀是什么。
如果有人問當今中國人氣最旺的男演員是誰,答案一定是成功嘗試:吳秀波。
隨著諜戰劇《黎明之前》的斷地熱播,在其中扮演男一號“劉新杰”的吳秀吳秀波憑借張弛有度沉穩內斂的表演,迅速俘獲了大批粉絲,故事他的成功嘗試粉絲們自稱“波蜜”。
一夜爆紅的斷地吳秀波,自己卻很冷靜,吳秀他說:“我已經過了渴望成名的故事年紀了,對現在的成功嘗試我來說,最看重的是怎樣把戲演好,做一名真正的好演員。”
的確,他不算年輕了,那么之前,中戲畢業的吳秀波都干什么去了?
嘗試,讓他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當年,中戲畢業之后,吳秀波被分配進鐵路文工團,這在同班同學中算是很不錯的一個歸宿了,可是他總覺得自己身上有很多能量沒有發揮出來。有一天他坐在幕后等待上場的時候,突然感到一陣惶恐:這輩子就作為一個演員這么過了?那也太可惜了吧?我只能擁有這一輩子,干嗎不多嘗試一些別的?無論成功失敗都是一種人生的體驗。抱著這種想法,第二天他就辭職了。
辭職后吳秀波嘗試唱歌,成為了一名歌手,全國各地亂竄,在歌廳駐唱,每到一處就找當地最大的歌廳、夜總會,徑自找上門去,開門見山:“我想在這兒唱歌,你讓我試試,行,就留下,不行,我走人。”通常人家聽了他的歌唱之后,都會如獲至寶,他也總能在當地引起一點小反響。吳秀波說:“要說粉絲,我那時候就有自己的粉絲了,有一個女孩子,天天來聽我唱歌,聽完后為我點一杯礦泉水就離開,我不知道她怎么會知道我只喜歡喝礦泉水的。這樣的時間足足有半年,后來我離開那個地方,卻沒有來得及對她說聲再見,這件事我現在想起來還無法釋懷。”
在昆明唱歌的時候,他還喜歡上了一個跳舞的女孩。女孩子每天都灰頭土臉踩著點來上班,然后在后臺昏暗的光線中,急匆匆地描眉畫眼涂脂抹粉,輪到她上場的時候,她已經成為了一個艷光四射的姑娘,整個過程就像一個魔術。他很迷戀這個過程,每次這個女孩化妝,他就躲在一個角落里偷偷地看,從未想過要去表白,甚至沒有說過話,只是暗自想象,這女孩有著什么樣的經歷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在想象中為她心碎或者心動。后來他還為這個女孩寫了一首歌,就叫《跳舞女孩》——“黑黑舞臺,你獨自踏著節拍,艷麗的粉黛,掩不住臉上的蒼白,寂寞舞鞋,走過那昨天的歲月,卸了妝的鏡子里面,看不到自己的未來……”這段感情直接影響了他對愛情的審美,日后讓他心動的戀情,無一例外都是以表面云淡風輕、內里卻已是翻江倒海的方式呈現的,甚至也成就了他今天沉穩內斂的表演風格。
當時他每月的收入能達到6000塊錢,要知道那可是十多年前啊,那時候鐵路文工團的工資也不過就是幾百元。他也順帶著把全國各地幾乎都游覽遍了,一路走一路唱,青春結伴好時光,錢掙得容易,花起來也沒數。經常有捉襟見肘的時候,但那也難不倒他,拿一把吉他,面前放著一個盒子,站在街邊上就開唱,唱上兩個小時,一個禮拜的生活費就有著落了。
這段做歌手的經歷培養了吳秀波日后無論處在什么樣的逆境中依然堅不可摧的自信,他說:“我毫無畏懼,因為我發現我的生存能力太強了,怎么樣都不會餓死,遇到什么樣的低谷我都不怕。”他很不理解現在的年輕人,明明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卻越活越小心,看到公務員考試那么熱門,他覺得匪夷所思:“不就是一個穩定嗎?還這么年輕就想穩定下來,一輩子就被套在這兒了,那人生還有什么意思?一直在衣食無憂、安逸穩定的生活中成長起來的人是蒼白和沒有力量的。”
唱歌唱到30歲,當年和他一起唱歌廳的人都紅了,像滿文軍、沙寶亮、楊坤等等,連當初為他在歌廳伴舞的黃覺也成了一位知名的電影演員。也有唱片公司找他簽約,但是他對出名這件事兒有點兒漫不經心,他想的是:趁著還年輕,還能折騰,再嘗試干點兒別的,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兒呢。
嘗試,給了他豐富的人生
不做歌手之后,吳秀波成了一名商人,做過很多生意,開餐館、開酒吧,還開過一個文化公司,一開始都挺順的,賺了不少錢。可年紀輕輕的他也同時嘗到了財富的副作用,是不知珍惜,是虛榮張狂。那會兒吳秀波大有視金錢如糞土的架勢,熱愛各種名牌,身邊圍了一圈酒肉朋友,在一塊就是吃吃喝喝,有時候他忙,那幫朋友就自顧自聚會,快吃完了打個電話給他,讓他過去埋單。當然這些人也不是白吃的,有一次有人欠了他幾萬塊錢,他就帶著這幫朋友去了,一大幫人,一水的黑風衣黑墨鏡,把他圍在中間,活像一個威風凜凜的黑社會大哥。人家一看這陣勢,嚇得躲到了桌子底下,立馬把錢還給他了。
只是生活很快就給了他教訓,開文化公司賠了,而且賠得非常徹底,朋友們都作鳥獸散,最后他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現在吳秀波還能清晰地回憶起那種刻骨銘心的饑餓感:“那種餓的感覺越來越擴大、越來越強烈,直到占據你整個身心,主宰你的行為。以前看電視劇里面的人物,餓極了會偷東西吃,覺得是瞎編,因為人還有一個基本的品德和教養。但當我真的嘗到了那種餓的感覺之后,就知道那不是瞎編的了,餓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就被饑餓控制住了,你的品德和教養全都失效。如果當時我看見一個大肉包子,我也肯定本能地就伸手去拿了。”
電影演員劉蓓是他的發小,知道了他的處境后,及時伸出了援手,讓他做了自己的經紀人。說是經紀人,其實就是個助理。他別無選擇,天天夾著個包跟在劉蓓的后頭。突然從老板變成了一個跟班的,這對于他的心理素質是個不小的考驗。記得有一次,劉蓓和一幫圈內的明星聚會,明星們都帶著自己的助理,到吃飯的時候,助理們都自覺地退出門去,他因為對助理這個身份還沒概念,還在詫異那些人為什么要退出去呢。但是很快他就明白過來:現如今不比往日了,助理是什么?說白了助理就是明星的保姆啊,他和那些明星,已經不是一個等級的人了。善良的劉蓓看出了他的尷尬,馬上說:“秀波別走,和我們一塊吃吧。”但他還是因此感到自尊心大受傷害。
他也不是一個稱職的經紀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和人談合作簽合同。有一次,他沒發現一個合同里的漏洞,稀里糊涂就簽了,結果將會直接導致劉蓓少入賬20萬元。他急了,這可怎么向劉蓓交代啊?他去求人家,可人家根本不買賬:“這白紙黑字是不是你簽的啊?”最后他沒轍了,只好使出“死磕”這一招,成天泡在人家公司里,人家上班他也上班,人家下班他也下班,人家吃飯,他就拿出自帶的盒飯,他不吵也不鬧,沒事的時候還幫人家搞搞衛生接接電話什么的。這么耗了快一個月,人家扛不住了,說:“行了行了,我服你了,錢你拿走吧。”
吳秀波永遠忘不了劉蓓第一次給他發工資,當他把那幾千塊錢拿到手里的時候,費了好大的勁才忍住沒讓眼淚掉下來,這一次他真正體會到了賺錢的不容易。回顧這段經歷,吳秀波的語氣里充滿了感恩:“年輕的時候經歷一些人生的跌宕是好事,總好過老的時候再經歷這些。”這段經歷讓他學會尊重每一個在努力工作的人,現在他對待身邊的那些工作人員,以及家里的保姆、小區的保安、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態度都非常謙和有禮。
這段經歷也讓他整個人沉淀了下來,他說:“現在總有人問我,突然間紅了會不會迷失?這個問題對于我根本就不存在,經歷過那么多事情,起起伏伏,我早知道什么是虛幻的,什么是真實的。對我來說,演戲就是一份工作,讓我可以撫養孩子照顧父母,本質上我和一個兢兢業業種地等待秋天時有個好收成的農民并沒有什么區別。”
嘗試,讓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20xx年底,劉蓓當時的丈夫、影視投資人張建投拍了電視劇《立案偵查》,力邀他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就這樣,在闊別表演整整20xx年后,吳秀波重新成為了一名演員。
再次站到攝像機前,光打在身上,導演一聲:開始。一種奇怪的類似化學反應的現象在他身上發生了,瞬間他就變成了要演的那個人,說話、發怒、吃飯、走路。也在劇中扮演角色的劉蓓一直在一旁看著他,一場戲下來,劉蓓說:“你別在我這兒瞎耽誤功夫做什么經紀人了,趕緊回來做演員吧,你天生適合吃這碗飯。”其實他自己也感覺到了這種變化。剛從中戲畢業那會兒,他演戲,就是在那兒演,而現在,他是在表達。他心里裝了那么多東西,需要通過一個角色釋放出來,這種釋放的感覺讓他非常過癮,同時,也讓觀眾看得過癮。
此后,他一發而不可收。他陸續在多部電視劇中扮演重要角色,《玉碎》《離婚進行時》《相思樹》……他突然發現自己是如此喜歡演戲,每一天都像是節日,那種感覺就像小時候上學,他因為討厭數學,每次上數學課都是如臨大敵,但是每次上語文課就覺得特別快樂,因為他知道這是自己擅長的,一定會有一個好的表現,會得到老師的表揚。“演戲的每一天,都帶給我上語文課般的快樂和期待。”他說,雖然那些戲,并沒有讓他成名,但是從事著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的好處就在于,即使它沒有帶給你回報,你依然會很快樂,因為工作本身已經是獎賞。
直到《黎明之前》,“劉新杰”這個豐滿而深刻的角色,簡直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又或者,他走過那么遠的路,就是為了和這個角色相逢。角色的靈魂附在他的身上,很多時候他都忘了自己是誰。拍海清扮演的顧曄佳死在自己懷里那場戲時,吳秀波真情流露,他用右手狠命地砸方向盤,以此來宣泄心中的痛苦,結果那場戲拍完手就腫了。為了不耽誤拍戲進度,他堅持演完了最后幾場戲才去醫院檢查,這一檢查才發現手部骨折了。
吳秀波最崇拜的演員是達斯汀·霍夫曼,“我知道,有一天我會成為像他那樣偉大的演員。”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神情篤定。
有人對他說:“你說你折騰個啥,繞了一大圈,還是回到原點,做回了演員,你要是一開始那會兒就踏踏實實演,早就出名了,何至于等到現在?”他最不能認同的就是這句話,他說:“如果沒有這些年來的經歷、體驗,我在表演上就不會達到現在的深度,也不會有現在的質感。再說,如果我一開始就做演員,沒準現在我正后悔呢:這輩子除了演戲之外就沒干過別的,真沒勁。我會永遠吃著碗里望著鍋里,永遠不會滿足,但是現在的狀態就不一樣了,在做過那么多事情之后,我終于知道,最適合我干的一行就是表演,我心里非常安定,不浮躁了。我現在想的就是演戲,我不想別的。”
吳秀波對自己的粉絲很好,時不時上網和“波蜜”們聊聊,他經常以一副過來人的姿態對他們語重心長地說:“不要在那么年經的時候,就把自己一生的軌跡給定下來,不妨多嘗試嘗試,多幾種體驗,弄清楚真正適合自己的是什么”——這是他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