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書故事精選 孔子絕糧
孔子有這樣一段故事,成語記載于《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在陳絕糧,故事從者病,書故事精莫能興。成語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故事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書故事精
大意是成語說,孔子在陳國時斷了糧食,故事跟隨的書故事精弟子都生了病,起不來。成語子路抱怨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故事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的時候能安守節操,小人窮困了就會為所欲為。書故事精
做人的成語道德標準,不會因為順境、故事逆境而有所不同,書故事精那么能否在各種情況下都堅持住,不動搖,是對自己道德品質的檢驗。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說的與時俱進,從權宜走向權益,離自己的口號越來越遠。
孔子留下做人的道理,維持了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年的道德規范,現代人連這個都敢嘲笑,因為社會的整體道德已經下滑得很厲害了。講出做好人的時候,人們卻以為他們有什么政治目的或者精神不正常了,人們已經不知道做人的標準了。
成語故事書故事精選 一朝一夕
【釋義】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形容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
【出處】戰國·列御寇《列子·力命篇》。
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楊朱博學多才,很受人尊重。
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體不舒服,躺在床上。季梁的兒子見了楊朱后,哭著說:楊伯伯,我父親的病看上去很兇險,你能否幫我請醫生來為他診治一下。
楊朱探視了季梁,安慰季梁的兒子說:賢侄別急,依我看,你父親的病并不嚴重,只要好好調理,很快會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兒子不信,一下子請來三位醫生。第一位醫生給季梁診治了一下,說: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沒有節制,虛實失調,陰陽不和,平時饑飽不均。只要吃幾帖藥,即可藥到病除。 季梁搖搖頭說:你只是個普通醫生,你走吧。 第二個醫生為季梁診了脈,說: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藥來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難。季梁贊許地說:你是一位良醫。 第三位醫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氣色,說:你的病是由精神憂郁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藥,只要好好修心養性,就會好的。季梁十分贊許地說:你真是一位神醫啊。
原來,季梁的病確實是因精神憂郁而起。他的病經過精神調節,果然沒過多久就好了。
成語故事書故事精選 一毛不拔
【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此人非常吝嗇、小氣。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
墨翟,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史稱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同一時期,還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禽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拔不拔?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禽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愿意嗎?
楊朱默不作聲了。
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朱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張‘兼愛’,提倡愛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民間故事二:
古代有個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嗇。
由于他整天盤剝窮人,累得病倒了,差一點昏死過去。
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見屋里擠滿了送終的親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說:六叔,是不是還有兩個親人沒見面?他搖搖頭。
二侄問:是不是有筆銀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
還是他妻子明白,看見兩根燈芯同時燃點,就挑掉一根。
這時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氣。突然,快斷氣的六叔流著淚,湊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說話。他說: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兩張便紙分給前來吊孝的親戚。我死后,別用棺材來盛我,挖個坑,把我埋了就成。我死后,不要請和尚念經,我在黃泉下自己會念經的。我死后,把我的皮剝下來,賣給皮匠;把我的毛拔下來賣給做刷子的人,一根別丟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丟失,形容極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