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數量眾多,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姓氏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味姓氏歷來有百家姓之說。下面是故事小編整理的中國姓氏的幾個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中國
提到百家姓,故事很容易讓人想到宋代《百家姓》中開頭的中國幾個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姓氏這些姓氏,文化味無論是故事古代還是現在都是常見姓氏。全國也有不少人以它們為姓,中國甚至還有人把它們當做百家姓的姓氏代稱,與它們有關的文化味故事或傳說也經常可以見到。在有關故事中,有些還與它們所表示的姓氏無關。比如一個關于"趙錢孫李”的傳說,是說從前在蘇州一帶有一個教書先生,有次正因一個姓李的有錢人生氣,又碰巧有學生讓他講“趙錢孫李”是什么意思。他便沒好地講道:“這趙嗎,就是咱蘇州話中所說的精趙,意思是放肆。錢就是銅錢的錢字,孫就是小猢猻的孫字,李就是張三李四的李字。”學生問:“這幾個字要是倒著連在一起講,能講通嗎 ?”老師說:“當然能講通。也就是:姓李的小猢猻,有了幾個臭銅錢就精趙起來了。”顯然,這樣的故事里,“趙錢孫李”的含義已經溢出了它的姓氏本身之外,成為民間的一種文化象征了。
此外.還有一個與“趙錢孫李”有關的謎語,說“天下第一家,出門先用它,人人說它小,三月開白花”,謎底也是趙錢孫李。
由上可見,本來是姓氏的“趙錢孫李”而不再被當做姓氏,也不再是姓氏的代稱。僅僅當做調侃的對象對待,反映了我國民俗文化內容的廣泛和語言文化的豐富。但另一方面,還有一種與此不同的情況。就是“百家姓”三個字既是我國姓氏的總稱,但它們同時又都是姓氏。
首先。關于“百”這個姓氏,相傳是春秋時期秦國名人百里奚的后代。百里奚曾經是虞國的貴族,在虞國被晉國滅亡后淪為戰俘。成為一個叫晉伯的人的家奴。后來,晉伯因事出使秦國,他也跟隨;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見到秦國的君主秦穆公,深受賞識.被用五張羊皮換了自由身,留在秦國輔佐秦穆公,后來官至大夫。人稱五羊大夫。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據史書記載,先秦思想家列御寇有個叫百豐的學生,漢代有個官吏叫百政,明代有擔任千戶官職的百恭、百通,都是在歷史上知名的百姓人。另外,唐代的高麗人中有人姓百,現在的北京一帶仍然有人以百為姓,說明百作為姓氏,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
像“百”一樣,從古到今也都有人姓“家”,但家姓的來源另有傳說。相傳,家姓是周幽王太宰家伯的后代,歷史上曾先后有人知名于今西安、河北、四川等地,在漢代還有一個叫家君的人發明了彈棋游戲獻給當時的漢成帝,被賞賜許多財物。另一位叫家進的人知名于宋代,曾考中進士。他的祖籍在今四川峨眉一帶。那里也是歷史上家姓人最為集中的地方。而在當代,人口普查中在上海發現了姓家的人。所以說,家姓也是一個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的姓氏。
至于“姓”姓,則比較罕見。它主要出自春秋時期的蔡國。據有關姓氏書記載,蔡國公爵的后代中有人名叫公孫姓,公孫姓的后代在后來便有人姓姓。歷史上,姓姓的人還有代表人物:漢代的大商人姓偉,祖籍在現在的山東淄博一帶,家產5000萬;又有宋代縣令姓益恭、明代貢士姓秉恭等人。至于當代,在浙江上虞、山西大同、河北蔚縣等地也有姓這一姓氏的人。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我們常說的“趙錢孫李”百家姓,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是姓氏的可以不再是姓氏,是姓氏代稱的可以變成真正的姓氏,我們的百家姓文化就是這樣奇妙 。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百家姓與炎黃二帝從上述所舉關于百家姓的幾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各有淵源,各有傳說,彼此之間幾乎沒有聯系。那么,它們真的沒有聯系嗎?
事實上并不是這樣。按照我國的傳統觀點,姓與姓之間不僅有聯系,而且還有共同的淵源,這一淵源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當然,關于炎黃二帝與姓氏來源的關系,其實是說來話長了,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首先,炎黃二帝其實都是傳說時代的英雄人物,遠古兩大部落集團的領袖,他們所領導的部落集團及其后代在中華大地上長期居于主導地位,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F在的中國人都自詡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共認他們是中華人文初祖。其實,除他們以外。歷代還相傳上古時有女媧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吳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氏族首領。他們實際上也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都沒有像炎黃二帝那樣獲得廣泛認同,人們仍然自稱是炎黃子孫。如今,如果提到炎黃二帝,人們想到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5020xx年的文明歷史,他們實際上都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同時也都被以不同形式加以紀念。如在河南鄭州市黃河南岸的黃河游覽區,就坐落著炎黃二帝的大型塑像。塑像依山而建。高106米。分別用紅色和黃色花崗巖建造。塑像表面猶如自然風化的效果,內部建有展廳,分天象、漁獵、農牧、百草、石器、陶器、冶煉、兵器、科技、文化等展館,系統展現了他們二人開拓中華民族歷史的光輝歷程。同樣,在上海,一個資料說也在籌建炎黃文化城,其主體建筑炎黃站立金像高55米,二人交臂攜手,組成“人”字結構,托起蒼穹。其中炎帝手持五谷穗,黃帝手握圖書寶卷,共同凝視著神州大地。當朝霞滿天、天地交融之時,他們金光萬丈,神采飛揚,給民族以希望與力量;當晚霞西陲、萬家燈火之時,他們又流光溢彩,祥瑞藹藹,給民族以振奮與護佑。另外,在河南新鄭市,作為炎黃二帝中黃帝的故里,也擴建了面積達30000平方米的黃帝故里景區,成為中國旅游優先發展項目。根據當地的總體規劃,擬建拜祖殿、業績廳、起居長廊、生活廳、婚禮廳、大型糧壇等。再者,在浙江奉化市溪口鎮,也擬建一座以他們為主的始祖城。這些與他們有關的紀念地或景點的建設,一方面是對他們豐功偉績的肯定,同時對喚醒廣大炎黃子孫的愛國意識,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都有一定意義。
正是由于炎黃二帝獲得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廣泛認同。他們也都很自然地被當做我國眾多姓氏的締造者,幾乎所有的姓氏相傳也都與他們有關。我們今天都習慣把他們當做中華人文始祖,還說他們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其中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其實,在炎黃二帝以前,也有許多部落氏族存在,為了區別各自之間的血緣關系,產生了許多姓氏,最后都被他們統一起來。并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華夏族群。這一族群,實際上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
在我國早期的一部史學著作《國語.晉語》中,還記載了一段關于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昔少典娶于有轎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過去少典與有轎氏的女子結婚.生下了黃帝和炎帝。黃帝居住在姬水邊,炎帝居住在姜水旁。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養成了不同的習慣,因此也姓了不同的姓氏,其中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其實,這段資料所反映的實際上是我國早期姓氏的一些情況,炎帝與黃帝分別是由同一祖族分裂出來的胞族,而姬、姜則是我國早期的兩個著名姓氏。
關于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還有另外一些說法。其中之一是說他們的姓氏并不像今天大多數人那樣由父親傳下來,也不是自己得姓。而是直接來源于母親。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他們生活在“知母不知父”的原始社會,無法從父親那里獲得姓氏,只能與自己的母親聯系起來。因此,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在傳說中都被認為是“天之子”,亦即充滿神秘色彩的蒼天的兒子,而不是現實社會中某一個具體男子的后代。至于他們的母親,則要顯得具體得多。其中炎帝的母親是“有嬌氏之女,名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黃帝的母親名叫附寶,她“見大電繞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壽丘”。可見.二人都是“母感天而生”,或者說是天人交媾而生的貴子。對于這種“天子感生”的傳說,如果拋開其中的神秘色彩和后人捏造的超人光環,實際上是當時“知母而不知父”婚姻特點的真實反映。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啟發我們,“姓”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階段,盡管在炎黃二帝時的中華大地可能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但其初始獲姓仍有從母姓的原始遺風。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炎帝后代中的百家姓我們以上談到炎黃二帝的姓氏和與他們有關的姓氏來源,除此之外,他們與我國現在的百家姓也有直接關系。關于這點,由于情況較為復雜,我們不妨分別來看。
首先,看看炎帝。前面已經提到,《國語.晉語》記載了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其中所說炎帝居住的姜水,一般認為是現在陜西岐山、武功一帶的姜水流域,那里是炎帝的發祥地,并且以水名為姓,姓姜。后來.炎帝的后代又分出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幾支,活動范圍從姜水流域擴展到今天的河南、山西、山東、河北、湖北、安徽等。地。據《世本》記載,僅姜姓一支就占據16個地方,有列(烈)山氏、縉云氏、三烏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其分支申、許、齊、高、姜、呂、賴、龔、謝、于、丁、賀、盧、樂、紀、向、黃、焦等247個氏每一個氏又發展為姓,共247個姓。另據一些學者考證,古代所謂“四夷”多是炎帝的后代,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屬炎帝族系。
在上述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姜姓和呂姓有一個共同的著名例子,出自歷史小說《封神演義》。其中有一個半神半人式的人物姜子牙,在另外一些書里又把他叫做呂尚。也就是說。他的姓氏有兩個::一個是姜,另一個是呂。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姜子牙是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據傳說是炎帝的后代,姓姜又姓呂。相傳,炎帝的后代中有個叫伯夷的人,大約生活在夏禹時,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夷的官,分封在呂。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陽一帶。從此以后,炎帝的后代中除有人姓姜外,又有人姓呂,姜子牙便是他的后代之一。
除姜姓和呂姓外,由炎帝而來的其他姓氏在來源上也與呂姓有近似之處。像呂姓這樣的姓氏來源情況,用姓氏學的話說是以封地的名稱為姓,這類的姓氏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就有許、焦、崔、高、謝、沈等姓。在這些姓氏中。許姓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現在的河南許昌一帶,焦姓人居住在安徽亳州,崔姓在山東濟南,高姓在山東禹城,謝姓在河南唐河.沈姓在山西臨汾,都是各有各的發源地,各有各的傳說.但最終的源頭都能與炎帝聯系起來。所以說,他們都是炎帝的子孫。
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還有一些由于其他原因而來的姓氏。比如,現在的百家姓中有共、洪、龔等姓,相傳都來自炎帝的后代共工。共工在黃帝時擔任治水的官職。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有人把他的名字當做姓氏,姓共;又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從事的職業合在一起,姓洪。另外,相傳他有個兒子叫句龍,句龍的后代中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姓氏合在一起,姓龔,于是又有了龔姓。像共姓、洪姓、龔姓這樣得姓的情況,雖然都與共工有關,但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炎帝,加上姓氏的來源都與人名有關,因此用姓氏學的行話說,都屬于由人名而來的姓氏。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人的稱號而來的.屬于這種情況的代表性姓氏是丁姓。相傳,丁姓人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直接得姓祖先是姜子牙的兒子及。他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時都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年老去世時被賞賜一個稱號,叫做“丁”。意思是說他當官勤勤懇懇,做事兢兢業業,對主上忠心耿耿。后來,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便把他的這個稱號當做姓氏,從而有了丁姓。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當然還有其他一些類型的姓氏。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姓氏,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也就是都自稱是炎帝的后代,把他當做了血緣先祖。由于這樣的姓氏很多,與由黃帝而來的姓氏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百家姓的主體,因此,我們現在常說都是炎黃子孫,僅從姓氏的來源上便可以得到證明。
總之,炎黃二帝,炎黃子孫,從根本上說是有個祖先叫炎帝,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主要締造者,也是百家姓中的人文共祖之一。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黃帝后代中的百家姓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除了炎帝還有黃帝。與炎帝后代中的姓氏相比,相傳是黃帝后代的姓氏更多,大約占全部姓氏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之所以如此,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大約是與黃帝后代人丁興旺有直接關系。首先,從炎帝與黃帝的直接后代看,炎帝僅傳姜姓一系,而黃帝相傳有25個兒子,后來發展為25宗,分為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可見,在他們直系子孫的數量上,黃帝就比炎帝多了許多倍。其次,中國歷史上傳說時期的英雄人物,如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以及夏、商、周三代的開創者,相傳都屬于黃帝族系,是黃帝的后代,而沒有一人出自炎帝族系。從而在數量上更勝炎帝一籌。此外,從他們二人本身的情況看,炎帝相傳僅有“姜”一個姓氏,而黃帝的姓氏則有三個。其中除在上面已經提到的“姬”姓外,又有“公孫”、“熊”兩個姓氏。正是在這些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下。黃帝的作用遠遠超過炎帝,他被更多的人當做血緣先祖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黃帝后代的發展中,根據《世本》一書的統計,從傳說時代到先秦時期,曾經有101個方國自稱是他的后代。后來,這101個方國又進一步分化出10個氏。加上由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而來的方國和氏,在總數上大約有800多個。除了其中重復和被淘汰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直到今天仍然被當做姓氏使用。當然,其中的一些是復姓,另外一些是單姓,在性質上都屬于我國古老姓氏的組成部分,并且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由黃帝直接發展而來的姓氏,還有一些是現在常見的大姓。如張、王、李、趙、陳、劉、黃、周、吳、楊等都是。當然,由于各個姓氏的具體情況不同,與黃帝的關系也不完全一樣。比如張姓。相傳它出自黃帝的兒子揮,因為發明了弓箭,擔任弓長的職務,進而由“弓”、“長”兩個字組成一個“張”字,于是便有了張姓。王姓的直接得姓祖先是周靈王太子晉,而周靈王相傳是黃帝的后代,因此.王姓也是一個出自黃帝的姓氏。再如趙姓,也有一個關于它與黃帝的傳說。這個傳說是說西周穆王時,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后代有一個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馬車夫,有駕御千里馬的本事。周穆王在瑤池幽會西王母流連忘返,東方的徐偃王乘機作亂。周穆王聽說后急忙趕回來,乘坐的便是他駕的馬車,一日千里。及時平定了這次叛亂。事后,周穆王認為他勞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趙城,他的后代在后來便姓了趙。所以,趙姓人也是黃帝子孫。
在與黃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應提到一個黃姓。其實,黃姓與黃帝也有直接關系。關于黃姓的來源,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今山東曲阜一帶有一個叫皇娥的姑娘,常常白天乘船遠游,夜里挑燈紡織。一次出游的時候遇見了年輕英俊的黃帝,兩心相悅,便結為百年之好,一年后又生下了黃姓的遠祖少昊。后來,從少昊數傳到大廉,在夏禹時被分封在黃,建黃國,成為黃國的開國君主。他的后代在后來便以黃為姓,從而成為黃姓人。
除上述以外,與黃帝有關的姓氏還有很多。比如在堯舜的時候,黃帝有個后代叫伯益,是個著名大臣,曾被任命為虞政,掌管火種.訓練鳥獸,開墾荒地,又曾協助大禹治水。在治好水患以后.帝舜論功行賞,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并賜他姓嬴。到戰國的時候。他的后代趙奢被分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后代后來便把他封地名的第一個字當做姓氏,這樣便有了馬姓。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姓氏以外,有些姓氏與黃帝的關系可能較為復雜一些,其中李姓便具有代表性。相傳,李姓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后代,直接受姓始祖是在帝堯時擔任大法官的皋陶。皋陶相傳是顓頊的孫子,由于當時把大法官叫做大理,他的后代為了紀念他,后來便把他所從事的職業作為姓氏,姓理。到商朝末年的時候,他的一個叫理征的后代仍然擔任大法官,因為執法公正得罪了商紂王,被商紂王殺害。理征的夫人契和氏帶著兒子利正逃命,在逃難途中饑渴難忍,只好采摘李樹上的果子充饑。從而才保住了性命。后來,為了紀念這種救命的李子,便改姓李.從此才有了李姓。可見,李姓雖然歷經坎坷,但最早仍與黃帝有關.是他的后代,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總之,綜合上述這些得姓傳說,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與黃帝有密切關系。其實,談到姓氏的來源,每個姓都有說不完的話.又豈止是它們呢。
中華姓氏:常見姓氏中華姓氏:罕見姓氏1.寸姓:中華姓氏之一,寸是一個很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但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四百七十三位。現行較罕見姓氏。主要分布于云南,天津武清,山西太原,甘肅酒泉,云南景谷、瀘水、通海,四川長壽等地均有分布,為漢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德宏地區傣族等姓氏。
2.其他少見姓氏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僪 浦 尚 農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庾 終 暨 居 衡 步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查
后 荊 紅 游 竺 權 逮 盍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鐘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召 有 舜 叢 岳
寸 貳 皇 僑 彤 竭 端 赫 實 甫 集 象
翠 狂 辟 典 良 函 芒 苦 其 京 中 夕
之 蹇 稱 諾 來 多 繁 戊 樸 回 毓
稅 葷 靖 緒 愈 碩 牢 買 但 巧 枚 撒
泰 秘 亥 紹 以 壬 森 齋 釋 奕 姒 朋
求 羽 用 占 真 穰 翦 閭 漆 貴 代 貫
旁 崇 棟 告 休 褒 諫 銳 皋 閎 在 歧
禾 示 是 委 釗 頻 嬴 呼 大 威 昂 律
冒 保 系 抄 定 化 萊 校 么 抗 禰 綦
悟 宏 功 庚 務 敏 捷 拱 兆 丑 丙 暢
茍 隨 類 卯 俟 友 答 乙 允 甲 留 尾
佼 玄 乘 裔 延 植 環 矯 賽 昔 侍 度
曠 遇 偶 前 由 咎 塞 斂 受 瀧 襲 釁
叔 圣 御 夫 仆 鎮 藩 邸 府 掌 首 員
焉 戲 可 智 爾 憑 悉 進 篤 厚 仁 業
肇 資 合 仍 九 衷 哀 刑 俎 仵 圭 夷
徭 蠻 汗 孛 乾 帖 罕 洛 淦 洋 邶 鄲
郯 邗 邛 劍 虢 隋 蒿 茆 菅 萇 樹 桐
鎖 鐘 機 盤 鐸 斛 玉 線 針 箕 庹 繩
磨 蕢 甕 弭 刀 疏 牽 渾 惲 勢 世 仝
同 蟻 止 戢 睢 冼 種 涂 肖 己 泣 潛
卷 脫 謬 蹉 赧 浮 頓 說 次 錯 念 夙
斯 完 丹 表 聊 源 姓 吾 尋 展 出 不
戶 閉 才 無 書 學 愚 本 性 雪 霜 煙
寒 少 字 橋 板 斐 獨 千 詩 嘉 揚 善
揭 祈 析 赤 紫 青 柔 剛 奇 拜 佛 陀
彌 阿 素 長 僧 隱 仙 雋 宇 祭 酒 淡
塔 琦 閃 始 星 南 天 接 波 碧 速 禚
騰 潮 鏡 似 澄 潭 謇 縱 渠 奈 風 春
濯 沐 茂 英 蘭 檀 藤 枝 檢 生 折 登
駒 騎 貊 虎 肥 鹿 雀 野 禽 飛 節 宜
鮮 粟 栗 豆 帛 官 布 衣 藏 寶 鈔 銀
門 盈 慶 喜 及 普 建 營 巨 望 希 道
載 聲 漫 犁 力 貿 勤 革 改 興 亓 睦
修 信 閩 北 守 堅 勇 漢 練 尉 士 旅
五 令 將 旗 軍 行 奉 敬 恭 儀 母 堂
丘 義 禮 慈 孝 理 倫 卿 問 永 輝 位
讓 堯 依 猶 介 承 市 所 苑 杞 劇 第
零 諶 招 續 達 忻 六 鄞 戰 遲 候 宛
勵 粘 薩 鄺 覃 辜 初 樓 城 區 局 臺
原 考 媯 納 泉 老 清 德 卑 過 麥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