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論語十則》原是論語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課,選自《論語》。則文注釋《論語》是言文原文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翻譯一則,論語就是則文注釋《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言文原文二則見于《學而》篇,翻譯第三、論語四、則文注釋五則見于《為政》篇,言文原文第六則見于《里仁》篇,翻譯第七則見于《述而》篇,論語第八則見于《泰伯》,則文注釋第九則見于《子罕》,言文原文第十則為《衛靈公》,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論語十則 ?(全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第一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
孔子說:“學習并且時常地復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中國古代對于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2)曰:說,說道。
(3)學:學習。
(4)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常常;習,復習,溫習。
(5)之:代詞,指學過的舊知識。
(6)說:通“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7)乎:語助詞,相當于“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8)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9)自:從。
(10)樂:快樂。
(11)而:轉折連詞,相當于“卻”。
(12)慍 :生氣,發怒的樣子。
(13)不:表示判斷。
(14)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造成誤解的最大原因有兩個:其一,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們逐漸將古人用來表達不同意象的“學”與“習”重合等同起來;其二,朱熹的解釋,強調了“習”字含有的“反復不斷”的含義,誤導后人以為是“重復學”就是“習”在這里的本意。
查看“習”字解釋,我們可以發現,同一個“小鳥反復試飛”的意象,在不同的語境中,其含義會有所偏向。可以表達“演練、練習”的意思,如果強調需要反復多次才能達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習、熟練”的含義。所以要想準確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據當時古代的用語習慣和語境來領會他的真實用意。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往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
原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 老師傳授的知識復習了嗎?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yú) ,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yuē) :“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檢查。在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翻譯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點做別人的老師了。”
重點詞句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2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重點字解釋
溫:溫習。
故: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承。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知,領悟。
可以為:可以、能成為。
以為:以(之)為,憑借(這一點)作為。之,代指溫故而知新,譯為“這一點”。
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了”。
詞解注意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 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指溫習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 和體會。也指通過溫習歷史經驗,認識到的新情況。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溫故知新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于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光是思考但不學習,就是有害的。”
重點字詞解釋
學:學習。
而:卻,表示轉折。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危害。
第五則
原文
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翻譯
孔子說:“仲由啊,讓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
重點字詞解釋
女:人稱代詞,你,后作“汝”。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智慧,這里指聰明。
之:代詞,對待知與不知的關系。
誨(huì):教導。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是: 這。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實事求是。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
孔子說:“看見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著像他一樣好;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備的人。
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從他們中間。
內:內心,自己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虛心學習,以人為鑒,取長補短。
第七則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學習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們一樣的缺點,要及時改正。”
重點字詞
必有我師焉: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學習的人。焉,相當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漢語里“三”往往不是具體數字。有時是實指,有時是虛指。
行:走路
必:副詞,一定。
師:老師,先生。
焉:兼詞“于之”,在那里;在其中。
擇:選擇。
其:代詞,代指他們。
善者:好的方面。善:好。者:...的方面
而:順接連詞。
從:跟從,學習。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指善者;即好的:優點。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改正。
第八則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翻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把推行“仁愛”看作自己的責任,不也重大嗎?奮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遙遠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是一個因果關系的句子。
重點字詞解釋
士:有抱負的人。
弘毅:胸懷寬廣,剛強勇毅。
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為:看作。
任:責任。
已:停止。
遠:遙遠。
而:表并列(任重而道遠)
其中成語
任重道遠;死而后已。
第九則
原文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譯
孔子說:"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謝的。"
重點字詞解釋
之:這里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是”。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 。
然后(古今詞):然 ,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不隨俗流、堅韌不拔的社會現象。
第十則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翻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表推測,相當于“大概,恐怕”。
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思想。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本段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逐則注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和社會現象,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翻譯五字訣
留、刪、補、換、調
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要留下。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刪
:有些詞語是無意義的虛詞,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于這一類。
補
:在省略句中,補上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
調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多用于倒裝句中。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換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樂”的解釋
不亦樂乎的“樂”不應該讀yuè,而應該讀lè。
因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第一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釋是:說,同悅;樂,音洛。《論語 雍也》中還有一句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朱熹注釋也是:好,去聲;樂,音洛。按今天的讀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為快樂的“樂”和“洛”都屬于入聲“十一藥”韻部(見《平水韻》),可見“洛”、“樂”的韻母一樣,加上聲母都是l,當然完全是同音字了。這在南方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樂”發音完全一樣,都讀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話讀,“不亦樂乎”中的“樂”也應該和“快樂”中的“樂”字一樣,都讀成lè。
“樂”是多音字,除了讀yuè(例:音樂)、lè(例:快樂)外,在《論語 雍也》篇中還有一處也有很多人讀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的注釋是:知,去聲。樂,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國傳統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聲母(也叫“聲紐”,“五”字的聲母是“疑”,相當于今天的y) ,與下一字的韻母(即“教”的韻母iao)拼讀成yao。可見,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二句中,“樂”字作為“喜愛、喜歡”的意思時應該讀yao。
歸納起來,“樂”在古書中的讀音主要有三種:(1)作名詞用的意思是“音樂、樂器、樂工”等,音yuè。(2)作形容詞用的意思是“喜悅、快樂”,音lè。(3)作動詞用的意思是“喜愛、喜歡”,音yào。
成語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
通假字
不亦說乎:“說”通“悅”的古字,愉悅,高興。
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誨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活用現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詞作狀語;
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形容詞作名詞。新,新的知識,形容詞作名詞。
傳不習乎:傳,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
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可譯為“時常的”。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指“優點長處”。
見賢思齊焉: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可譯為賢人。齊,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表示看齊。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詞代理活用作狀語。
一詞多義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轉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順承連詞(溫故而知新)。
(3)并列連詞(任重而道遠)。
(4)遞進連詞。
(5)修飾連詞。
(6)因果連詞。
3、之:
(1)代詞。
(2)助詞。
(3)語氣詞。
4、信:
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
②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伸張。
③謂為信然:確實。
④信義著于四海:信用。
5、道:
①任重而道遠: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
②管夷吾舉于士:獄官。
7、故:
①溫故而知新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桓侯故使人問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問其故。 故:原因,緣故。
8、為:
(1)替代。
(2)憑借。
(3)是。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是知也 (“也”表判斷)
(2)省略句
1.可以(之)為師矣(省略賓語“之”)
2.人不知(之)而不慍(省略賓語“之”)
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
“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虛數 今義:數詞,三。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范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點,今義:善良。
“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范圍)。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今義:表判斷。
寫作背景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語錄體。本課所選10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后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事的原則。
人教版教材
原文及解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 來,不也快樂嗎? (指有權有勢的人)人家不了解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憑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身)有害。 ”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呀!教給你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賢德的人,要想著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三(幾)個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缺點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成自己的任務,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是走得)很遙遠的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一年最寒冷的時候,這時候(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松柏比作了品德高尚的人)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 "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注:現人教版教材改版,新課文為《論語十二章》。】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他后來被尊稱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么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么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圣”,孟子為“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