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zhǔn)確理解一個成語的評成意義。首先要理解組成該成語的語故語素意義,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評成語故事交流會中的故事。
戰(zhàn)國末期,魏國總是故事受到秦國的軍事騷擾。魏國的評成安厘王即位后,秦國更是語故變本加厲地接連進(jìn)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事交
安厘王元年,故事秦國進(jìn)攻魏國,評成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語故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事交不僅如此,故事秦國的評成軍隊(duì)當(dāng)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語故
韓國派兵來救,事交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jié)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jìn)攻,強(qiáng)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shù)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聯(lián)軍打得大敗,殺死兵士15萬余人。
魏軍的接連戰(zhàn)敗讓安厘王寢食難安。此時,魏國軍隊(duì)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休戰(zhàn)議和。
在秦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shù)大臣也紛紛勸安厘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jià),向秦王求和。安厘王本來對秦軍的進(jìn)攻十分恐懼,一心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議和。
當(dāng)時有個人叫蘇代(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這個人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對安厘王說:“秦國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lǐng)土、主權(quán),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的欲望。
現(xiàn)在這種求和方法,好比是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原文為“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
到公元前220xx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jìn)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評成語故事交流會中的故事2:扶搖直上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海生活著一種叫鯤的魚。鯤的體形非常大,可能會有幾千里那么長。它還能變化成鳥,鳥的名字叫鵬。鵬的背有幾千里寬,駕它飛向天空時,翅膀大得就像能遮住天空的云氣。大海上風(fēng)起云涌的時候,就是鵬準(zhǔn)備飛往南海的時候。那南海,就是天池。
在一本名為《齊諧》的專門記載各種各樣奇異事情的書里,也有關(guān)于鯤鵬的記載:“鯤鵬飛往南海時,滑過水面激濺起來的水花有三千里,羽翼拍打旋風(fēng)就能直上九萬里高空。它足足飛了六個月才停歇下來。”
鯤鵬之所以能夠飛得那么高,是因?yàn)轱L(fēng)的強(qiáng)度足夠大,有足夠力量負(fù)載鯤鵬巨大的翅腌。鯤鵬高飛九萬里的時候,風(fēng)就在它的下面,它乘著清風(fēng),背負(fù)蒼天,悠然地飛往南海。
蟬和斑鳩看見大鯤鵬南飛就嘲笑它說:“我們什么時候愿意飛就能一下子飛起來,如果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休息;萬一有時力氣不夠,飛不到樹上,我們落到地上就是了。真不知道你為什么非要飛九萬里那樣高,去遙遠(yuǎn)的南海?”
小小的蟬和斑鳩又怎么會知道鯤鵬的遠(yuǎn)大志向呢?這就好比去近郊游玩,我們只帶三頓飯,當(dāng)天回來,還覺得肚子飽飽的呢;但是如果要去遙遠(yuǎn)的千里之外旅行的話,我們就必須準(zhǔn)備夠三個月的糧食。這兩個安于現(xiàn)狀的小生命又怎么能夠體會鯤鵬一飛沖天、扶搖直上的快樂呢?
蟬和斑鳩不能理解鯤鵬的行為是因?yàn)樗鼈儾皇泅H鵬,它們的生活和鯤鵬的生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不經(jīng)歷一種生活,就不能體會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受,而只能以自己的經(jīng)歷來揣測他人。
比如對于生命的長短,不同的生物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一種一見太陽就會枯死的“朝菌”,它永遠(yuǎn)不可能感受一整天的時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也不會明白一年的時光是多長。
傳說,楚國的南邊有只靈龜,對于它來說五百年的時光才是一個春天,再過五百年它才覺得只過了一個秋天而已;上古時代有一棵大椿樹,以八千年為一季,它的春天是八千年,它的秋天也是漫長的八千年;有個叫彭祖的人活了八百年,大家都羨慕他,認(rèn)為他是個老壽星,比起“朝菌”“蟪蛄”來說這的確是很長的了,但是和靈龜、椿樹比起來這又算得了什么呢?
評成語故事交流會中的故事3:別無長物東晉時期,有個名叫王恭的讀書人。他生活儉樸,不貪圖享受,人們都說他將來定能做一個有用的人。此人是個美男子,時人稱賞他“濯濯如春月柳”。他曾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有一年,王恭隨父親從會稽來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兩人在一張竹席上促膝談心。談著談著,王忱忽然覺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從盛產(chǎn)竹子的會稽來,一定帶了不少這樣的竹席,就稱贊了一番這張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張竹席。王恭聽了,毫不猶豫地將這張竹席贈送給王忱。王忱千恩萬謝地走了。
其實(shí),王恭只有這張竹席。送掉席子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這情況后,十分驚訝,覺得過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說:“君不知我,吾平生無長物。”意思是說,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沒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起初,王恭在做著作郎時,曾嘆道:“仕宦不為宰相,才志何足以騁。”后來,終于升遷為吏部郎,歷建威將軍。孝武帝時,為前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后來,慕容垂入侵青州,身為當(dāng)?shù)毓倮舻耐豕в谑桥汕财珟熉时箶常涣蠎?zhàn)事失利,因此被皇帝降號輔國將軍。
孝武帝司馬曜與一位愛妃酒后爭吵,這位愛妃居然在酒精作用之下指使一名宮女趁司馬曜酒醉昏睡之時用棉被將其給活活悶死了。這樣,大權(quán)就落在了司馬道子(孝武帝司馬曜的三弟)手中,道子寵信王國寶(王忱的三哥)等小人。
王恭則趁著回京參加皇上追悼會的機(jī)會又一次勸告司馬道子要遠(yuǎn)離王國寶等小人,道子與王寶國對他很是忌恨。后來,王恭計(jì)劃第二次率北府兵進(jìn)軍建康,桓玄、殷仲堪一同響應(yīng),推王恭為盟主。
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派人以重利說動北府軍將領(lǐng)、王恭屬下劉牢之倒戈,王恭兵敗,被司馬道子殺害于建康的倪塘。死后家里沒有什么財(cái)物,對此,人們紛紛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