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樂毅報燕王書》選自《戰國策·燕策》,樂毅題目是報燕后人所加。主要敘述燕昭王時,王書文言文原文注大將樂毅率兵伐齊,釋翻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樂毅惠王即位后中了齊國的報燕反間計,派騎劫去代替樂毅,王書文言文原文注樂毅害怕出現禍患而出奔趙國,釋翻燕國就戰敗了。樂毅惠王遣使譴責,報燕樂毅便作書辯說。王書文言文原文注先緬懷先王對其知遇之恩,釋翻追述伐齊之功業,樂毅也表明自己對燕之耿耿忠心。報燕極力頌揚先王之賢明,王書文言文原文注君臣之融洽,反襯惠王之昏庸。最后言自己奔趙正是為全先王之名和惠王之義,以古之君子為榜樣。同時也對惠王提出了希望。全文無正面批駁,而從表明自己心跡入手,心平氣和,情辭懇切。清浦起龍評:“無一語遮蓋,一字粉飾,渾厚平直,昌明磊落,戰國第一流人,第一等文。”
作品原文
樂毅報燕王書
昌國君樂(yuè)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1,下七十余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刦代之將2。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刦3,卒敗燕軍,復收七十余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4,寡人之使騎刦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于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臣不佞5,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6,故不敢為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7,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措,有高世之心,故假節于魏王8,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9,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而使臣為亞卿10。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余教11,而驟勝之遺事也12。閑于甲兵,習于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趙若許約,楚、魏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于趙,顧返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13,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14,故鼎返乎歷室15,齊器設于寧臺,薊丘之植16,植于汶篁17。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18,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乃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后嗣之余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19,施及萌隸20,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21,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22,故吳王遠跡至于郢23,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24。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25,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26,故入于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27,墮先王之名者28,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詞句注釋
1、燕昭王:燕國國君,曾求賢復國,振興燕國。
2、騎刦(jié):亦作騎劫。
3、田單:齊國大將,曾用詐降之計火牛陣大破燕軍,殺死騎刦。
4、左右:國君親近之人。
5、不佞(nìng):不才。
6、不肖:不賢。自謙之詞。為辭說:用言詞辯解。
7、侍御者:侍侯國君的人,實指惠王。畜幸:畜養寵信。
8、假節:節,使者的符節。假節,奉命出使。
9、擢(zhuó):提拔。之:我。乎:同“于”,從。
10、亞卿:僅次于上卿的官位。
11、霸國:齊桓公曾稱霸諸侯,故稱齊國為霸國。余教:留下的功績。
12、驟勝:多次戰勝。遺事:往事。
13、齊王:齊閔王。
14、大呂:鐘名。元英,燕宮殿名。
15、故鼎:燕國過去的鼎,為齊取去,如今復歸。
16、薊(jì)丘:燕國都城,今北京市西南。
17、汶篁(huáng):齊國汶水邊的竹田。
18、不頓命:不辜負使命。
19、庶孽(shùniè):妾生的兒子。
20、萌隸:指百姓。
21、善作者:善于開創事業的人。善成:善于守業。
22、伍子胥:即伍員,春秋時楚國人,仕于吳,吳王闔閭伐楚,伍子胥為之謀劃,大獲全勝,后遭讒害,被吳王闔閭之子吳王夫差賜死。闔閭:即吳公子光。
23、遠跡:在遠處留下足跡,指長途伐楚。郢:楚國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
24、鴟(chī)夷:皮革制的口袋。
25、先論:預見。
26、量:氣量。
27、離:通“罹”,遭受。
28、墮:敗壞。
樂毅
白話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聯合了五個國家的軍隊去攻伐齊國,占領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把這些城池變成了燕國的郡縣。還有三座齊城沒有攻下時,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繼位后,中了齊國的反間計,對樂毅產生了懷疑,于是就派騎劫去代替樂毅當了燕軍的統帥。樂毅逃到了趙國,趙王封樂毅為望諸君。齊將田單用巧計欺騙了騎劫,終于擊敗了燕軍,并收復了七十座城池來重建齊國。
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著燕國戰敗的時候而進攻燕國。燕惠王派人去責備樂毅,同時也向樂毅道歉說:“先王把國家委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攻破齊國,為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各國無不為之震動,我哪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適逢先王逝世,寡人剛剛繼位,左右大臣就蒙騙寡人做錯了事。但我所以派騎劫去接替將軍,是因為將軍在外辛苦作戰的時間太久了,因此召將軍回國暫且休息,并共商國家大事。可是將軍聽信了流言,誤解了我的意思,因而和寡人有了隔閡,于是拋開了燕國跑到趙國。如果將軍是為了自己打算,當然是未嘗不可的,但您又用什么來報答先王知遇將軍的情意呢?”
望諸君樂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回答燕王。信中說:“臣不才,不能很好地奉行先王的教誨,來順乎您的心意,我怕蒙受到殺身之罪,以致傷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損害了您的仁義,所以才逃到了趙國。我背著不賢的罪名,所以不敢為自己辯解。
現在大王派人來數落我的罪過,我擔心您手下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留用我、信任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用來奉侍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寫信作答。
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不隨意把俸祿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授給功高的人;不把官職隨意贈給他所喜歡的人,而是讓給稱職的人去做。所以,先考察人的能力然后再授給他官職的國君,是能夠成就功業的國君;根據人的品行來接交朋友的人,是能夠顯身揚名的賢士。我以我所學的道理來觀察,我認為先王的舉止措施是意向高遠而超乎世人之上的,所以我才借著魏王派使臣出使燕國的機會,使自己得到了燕王的了解和賞識。承蒙先王破格舉用,把我從一般賓客中提拔上來,而且高居于群臣之上,不與宗族貴戚商計,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認為遵奉命令,聽從教導,就可以幸免獲罪了,因此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指示我說:‘我對齊國懷有深仇大恨,不顧自己的力量薄弱,要把攻伐齊國作為國家大事。’我回答說:‘齊國繼承了稱霸天下的傳統教化,又有屢次戰勝諸侯的余威,武備熟練、慣于作戰。大王要想進攻它,就一定要聯合眾多的國家共同對付它。要聯合各國,莫過于和趙國結盟更便當了。再說,齊國的淮北地區及宋國舊地,是楚國和魏國都想占領的地方。如果趙國同意與我國結盟,楚、魏一起盡力,四國共同攻打齊國,齊國就會大敗了。’先王說:‘很好。’臣就親自接受先王的命令,準備好符節,遵命出使到了南面的趙國。待我完成使命歸來時,就起兵攻打齊國了。憑著昭昭天理,托賴著先王的威望,齊國黃河以北的地區,隨著先王的興師伐齊就全部歸燕國所有了。我們駐扎在濟水邊的部隊,奉先王命令追擊齊軍,也大獲全勝。輕裝的精銳部隊,使用銳利的武器,又長驅直入齊都,齊閔王逃亡到莒地,僅僅身免于死。齊國的珠玉財寶,武器裝備和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里,燕國原有的被齊國奪去的大鼎又返回歷室殿中,齊國的寶器陳列在寧臺之上,薊丘的植物也種到了齊國汶水旁的城下池邊去了。自從春秋五霸以來,功績沒有趕得上先王的。先王覺得他的心志得到了滿足,認為我沒有辜負他的使命,所以分出一塊土地賞賜給了我,使我可能和一個小國諸侯的地位相比了。我不才,自認為能遵守命令,聽從教導,可以幸免獲罪,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沒有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國君在建立功業之后,就不讓它半途而廢,所以能夠名垂青史;有預見的人士,在得到名譽之后,就不使它遭到敗壞,因而能夠流芳百世。像先王完成了報仇雪恥的大業,削平了擁有萬輛戰車的強國,繳獲了齊國八百年來所積累的財寶,直到他將離開我們的時候,還最后發布詔令——告誡后代繼承者的遺囑。那些執政管事的大臣,按照先王的旨意,安排好了先王的庶出子孫,恩德施于百姓,這些都可以教育后代。
我聽說善于創始的人,未必善于最后完成;善于開端的人,未必善于了結。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闔閭采用,所以吳王能夠遠征到郢都。吳王夫差卻不以伍子胥的意見為是,終于賜死伍子胥,并將伍子胥裝在皮囊中投入江中。由于吳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生前的意見能夠幫助自己建功立業,所以把伍子胥投入江中之后也不悔悟;伍子胥不能及早地看到兩代國君胸懷、器量的不同,所以直至要沉入江中時,也不改變自己的觀點。
所以免遭殺身之禍,保全自己的功業,用來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所選擇的上策。自己遭到詆毀和侮辱性的非難,從而毀壞了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為擔心的啊。冒著不測的重罪,以僥幸而為自己撈好處,這種不合道義的事我是不敢做出來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友情斷絕了,也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即使離開了原先的國君,也不去設法為自己洗清名譽。我雖不才,卻多次受到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您手下的人只聽信身邊人們的話,而不了解我這被疏遠者的所作所為啊。所以我冒昧地以書信作答,希望大王費心瀏覽一下我這封信并好好考慮一下吧。”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名將樂毅,為招賢納士的燕昭王所用,拔齊七十余城,立下大功,燕昭王死后,齊人用反間計,使燕惠王聽信讒言,撤銷樂毅兵權,樂毅畏禍,棄燕歸趙。后齊國反攻,燕將大敗,燕惠王懼樂毅幫趙國乘機攻打燕國,自己不深切悔悟,承認過失,反而文過飾非,使人責讓樂毅。樂毅則寫了這篇書信回報燕惠王。
作品鑒賞
文章前部分是史官的敘述,交代了樂毅為燕昭王破齊立下大功,后燕惠王誤信齊國的反間計,奪樂毅兵權,樂毅不得已投奔趙國。齊乘機敗燕軍,收復失地,復興齊國。燕惠王悔,派人去責怪樂毅不該離燕,并望他回國。為此,引出后部分樂毅的“報燕王書”,陳情述志,表明心跡。
樂毅針對燕惠王對他的責怪進行駁訴:
首先,言明自己奔趙的目的在于:“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并強調自己不能“順左右之心”,暗示自己遭人構害。
其次,回述自己受先王(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獻策聯合五國之力攻齊,成就燕國的大業,遂了先王報仇雪恥之愿。盡管如此,自己仍然是小心謹慎,以為只要“奉令承教”,就可以幸免于罪。
再次,以“賢明之君”、“蚤知之士”作比,頌揚先王的英明。他不僅成就大業,還能在遺訓中教導后人,安排大臣,遵法循令,施惠于百姓。同時以伍子胥的悲劇為例,暗喻自己同伍子胥一樣不明白兩位君主度量之不同,可能遭受伍子胥一樣的命運。
最后,再次袒露心跡:“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自己常受教于君子,決不會做有損燕國之事。
全文委婉曲致,動人心扉,表現了樂毅對燕昭王的一片赤忱,對燕惠王誤信讒言的遺憾。深沉憂憤,忠心難抑,可謂是“自古忠臣多磨難”的剖心之語。
分段賞析
第一段敘述樂毅為燕昭王所用,成就大功,后為燕惠王所疑,棄燕奔趙,而齊人反功,原伐齊之功,毀于一旦的歷史。這段敘述歷史,線索清楚,不像其他文章,敘述事件原委一般較簡單,這大概是出于使讀者更易于理解書信內容的考慮。這段表明樂毅對燕國功勞之大,燕昭王用人得當,以及燕惠王的過失和樂毅的不幸。這里以事實突出了樂毅之才。有樂毅,則戰而能勝,無樂毅,則得而復失。
第二段寫燕惠王在齊攻燕后,懼樂毅助攻燕,遣使責樂毅,進一步交代樂毅作書的因由。這段開始寫燕王悔,但這一悔恨,不是由于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而是“懼趙用樂毅乘燕之敝以伐燕”,因而燕王才遣人責讓樂毅。在責備樂毅的過程中,燕王也作了自責的表示,稱“左右誤寡人”,也褒揚了樂毅為燕國立下的大功,但這種表示都是因為懼樂毅助趙,因此,燕王仍然文過飾非,推托責任,以致指責樂毅“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這一部分從歷史背景的追述和燕惠王責樂毅兩方面交代了樂毅復書燕惠王的原因。
第三段以下是第二部分,即樂毅報燕王書的本文。第三段敘述樂毅遣人獻書回復燕惠王。第四段,樂毅以委婉的言辭概括地申訴自身的委屈,反駁燕王的責難,說明自己必須寫作此書信的原因。樂毅在文中開頭先說明逃離燕國來到趙國的原因,難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而后申明本不想再提往事,寧肯背著不肖的罪名,不加辨白。但由于燕王的責備,使他不能不寫信表白先王之所以用樂毅的道理和他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意。這既點明了書信寫作的原因,同時也表明了文章的中心,下文都是圍繞這兩點展開的。
第五段樂毅闡明圣賢之君應選賢任能,賞功罰過,指出燕昭王就是這樣的君主,同時也是論行結交,立名之士。這段圍繞上段所提出的中心,先從道理上說明圣賢之君“不以祿私其親”,而是察能授功;作為賢士,就要“論行而結交”,把自己的才能獻給知人善任的君主。然后,把自身與燕昭王君臣際遇的事實,概括地加以證明。這里既表現了燕昭王善于知人,“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于群臣之上”,又表現自身善于識主。這兩點正是針對文章中心的兩點而論證的。
第六段,進一步用事實來論證君臣際遇的最佳關系。這段寫燕昭王將報仇雪恨的心事托付給樂毅,而樂毅為其出謀劃策,聯合諸侯,終于打敗了齊國。這里文章稱贊燕昭王是自春秋五霸以來,功未有及者,他的成功是知人任賢之功。同時文章也說明了自身受燕昭王封賞亦當之無愧。
第七段,闡述賢明之君,功成而不廢的道理。這段先從道理上講賢明之君功成而不廢則能夠名垂青史,有預見的賢士名成不毀則能稱于后世,這里前后兩句,前句是主,后句是賓。接著以燕昭王功成于生前,并有遺令,望后代繼承來論證此理。這里隱含著批評燕惠王不能繼承先王的傳統,使先王之功廢于身后。
第八段以伍子胥的典故同自身遭遇比附,表現他對燕惠王不能繼承父業,又不能理解和重用功臣的惋惜和哀傷。這里用伍子胥的典故與作者自身的遭遇十分貼切。最后兩句表示樂毅對夫差沉子胥而弗悔的氣憤,和對子胥人于江的不勝惋惜,同時也引出了下文樂毅為自己去燕歸趙之舉辨白。
第九段,寫自己自知難免于禍,只好以走為上計,而此舉正是為維護先王之名和惠王之義所作,從而為自己辯護。
第十段,寫自己以古之君子為榜樣,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回扣開篇,勸燕惠王不要繼續聽信讒言,對自己抱有懼疑之心,給燕王一顆定心丸。
這篇文章本是針對燕惠王的責備進行反駁的,但樂毅卻沒有正面地直接地批駁燕惠王,也沒有指桑罵槐,含沙射影,而是從剖白自己心跡方面入手,反復申訴自身與燕昭王如魚得水的融洽關系,心平氣和,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襟懷。這篇優秀的書信體散文,比口語更講究煉句和選詞,深沉感慨,文字雅潔,被《周文歸》評為:“行文委婉懇篤,洗心爽透凄其,乃奏疏之最優者。”
主題歸納
信中以辨冤明志為中心,傾訴了對昭王的一片忠誠,對惠王的滿腔憤怒,抒發了人才受壓的抑郁之情。
樂毅
人物簡介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后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于觀津,號為望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