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兒童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故事使富有教訓意義的兒童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系到寓言的未來。下面是兒童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兒童寓言故事3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故事
有一年,兒童張三家的故事一頭母豬下仔了,他高高興興地數著剛生下來的兒童小豬:“一、二……”忽然,故事他停住了,兒童張大了嘴半天合不攏。故事他驚奇地看到,兒童豬窩里竟然躺著一頭白色的故事小豬仔。他忙奔出去,兒童逢人就講:“我家的豬生了一頭白頭小豬,白頭的啊。”大家紛紛跑到他家里去親眼看看這白頭的小豬,個個稱奇。一時間,這件奇聞傳遍了全鄉。
人們興致勃勃地議論著這頭稀罕的小豬,鄉里年紀最老、見識最廣、說話也最有權威的人說:“我活了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白頭豬。依我看,這頭豬一定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神豬,能夠帶來吉祥。我們應該把這頭尊貴的神豬送到京城里去獻給皇上,也好使我們鄉揚名天下啊。”大伙紛紛表示贊同,于是就開始搭架子、做紅花、置鑼鼓,緊張地籌備起來。
過了幾天,一切都準備停當,大家就派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抬了用紅綢緞裝飾的架子,將白頭小豬放在上面,在一個能干人的帶領下,敲鑼打鼓,吹著喇叭,一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向京城出發了。
就這樣走了好幾天,來到了河東地面。人們驚訝地發現,那里莊戶人家養的豬幾乎個個都是白頭豬,普通得很。大家這才知道他們抬的準備獻給皇上的所謂“吉祥的神豬”其實也只是十分平凡的一頭小豬而已。人們,又失望又沮喪,只好,帶著他們的小白豬回遼東去了。
這些人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道世上還有別的顏色的豬以致于鬧了個大笑話。白頭神豬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很大很大,我們所不了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所以千萬不要在沒有調查清楚之前就隨便自吹自擂。
兒童寓言故事300字篇二:許綰的智慧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一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么了,只是在心里著急。
一天,有個叫許綰(wǎn)的人背著筐,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一座‘中天臺’,我愿前來助大王一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臺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綰說:“我沒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臺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你有什么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臺之前,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你這是什么意思?”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里,中天臺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臺,那么臺基就得方圓8000里。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臺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一共才方圓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臺,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占領。這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湊齊了做臺基的土地。另外,造臺所需的材料、人力,造臺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臺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先準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臺。所以,您應該先去大規模地打仗。”
許綰說到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后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臺的想法。
許綰勸說魏王,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臺”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干,它當然不可能實現。所以呀,小朋友們,當我們勸說別人的時候,也要有邏輯性哦,這樣的信服力更強。
兒童寓言故事300字篇三:戴甕帽的傻子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叫來說:“你給我到集市上去買一頂帽子回來。我聽別人說,帽子是套在頭上的,要能裝得下腦袋才行。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樣的帽子才能買。”
兒子按父親的吩咐到集市上買帽子,他到處找,找到一個別人說是賣帽子的地方。掌柜拿出一頂黑色的綢帽給他,那帽子是疊著的沒有打開,這個傻兒子看了半天也沒找到能套下腦袋的地方,他放下綢帽就走了。接著,他又走了好多店鋪,找了一整天也沒見到他所想要的帽子。在他準備回家的時候,他忽然看到一個賣甕的小店,里面擺放著一個個大口的甕子,甕子是空的,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腦袋。他想,這大概就是帽子了,于是他把甕買回了家。
他的父親也以為這就是帽子,將甕拿起來往頭上一戴,便連臉和脖子都套進去了,結果什么也看不見。這個傻父親每次戴著“甕帽”外出,鼻子在里面就被磨得生疼,而且被堵得氣都很難出,憋得心里慌。然而,他以為帽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還是常常忍痛戴著它出去。久而久之,鼻子磨破了皮,生了瘡,脖頸處也被磨得長了厚厚的繭。到這種地步,他還是不愿意把這“帽子”摘下來。只不過,從此以后,他每次戴上帽子就疼痛難忍,于是只好戴著帽子坐在家里,而不敢出外行走了。
戴帽子本來是為了使人更舒服一些,連這樣起碼的、簡單的道理都想不到,寧肯吃虧、忍痛也不肯向他人請教一下,當然只有吃虧到底。這也是那些既無頭腦又執迷不悟的傻瓜的必然結果。所以呀,不懂就要問,沒有人會因為你問的問題而瞧不起你,當你因為自己的無知鬧出笑話的時候,這就真的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了。
兒童寓言故事300字篇四:滿奮畏寒一個深秋的早晨,夜里剛下過霜,屋頂的瓦片上,樹的枝干上,都鋪了厚厚的一層霜。狂風呼嘯,黃葉在風中旋轉、飛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晉武帝派人來宣召滿奮馬上入宮去議事。滿奮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門就趕緊一頭鉆進了蒙著厚厚的轎簾的轎子中去了。
到了宮中,晉武帝讓滿奮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開始和他商談朝政。說了一會兒話,晉武帝忽然發現滿奮緊皺雙眉,渾身打顫,嘴唇更是篩糠般抖得厲害,臉色也很不好看,就很關切地問他說:“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話,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滿奮哆哆嗦嗦地指著北窗說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風,臣覺得十分寒冷。”
晉武帝回過頭來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裝的是玻璃屏,透過玻璃屏可以看見外面的樹枝被風吹得搖晃得厲害,黃葉漫天飄飛,但是風卻沒有辦法透進來。晉武帝不禁笑了起來,對滿奮說;“那里裝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風再大,也根本吹不進來,你怎么會覺得冷呢?”
滿奮聽了很不好意思,紅著臉解釋道:“臣聽說南方一帶的牛怕熱,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于是就熱得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看見樹枝在寒風里搖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見到月亮也會喘氣一樣感到寒冷無比,以至于會發起抖來,請陛下恕臣失禮。”
晉武帝聽了這話,想了想覺得挺有道理,就沒有怪罪滿奮,又和他稍稍談了一會兒話以后就讓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見月亮熱得喘氣和滿奮見樹枝搖晃冷得發抖都是一個道理,見到與某些印象極深的東西相關的事物就會產生條件反射,作出與見到前者相同的反應。可見我們在看到相似的現象時,不要只考慮表面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而應該仔細地調查分析一番,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來。